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142|回复: 0

    [第7章 内科症证] 第十八节 心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16: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八节 心悸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表现的病证,又称“惊悸”“怔忡”。

            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胆、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濡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西医学中,心悸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心虚胆怯:常因惊恐而发,兼见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心血不足:兼见头晕,失眠健忘,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心阳不振:兼见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阴虚火旺:兼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耳鸣腰酸。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心血瘀阻:兼见胸闷不舒,胸痛时作,或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水气凌心:兼见眩晕脘痞,形寒肢冷,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小便短少  。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细。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宁心定悸。取心、心包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神门 内关

            配穴 心虚胆怯配胆俞、日月;心血不足配脾俞、足三里;心阳不振配阳、关元;阴虚火旺配太溪、三阴交;心血瘀阻配膈俞;水气凌心配水分、阴陵泉。

            方义 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的背俞穴、募穴,属俞募配穴法,可调心气以定悸,不论何种心悸皆可用之;神门为心之原穴,可宁心定悸;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功在宁心通络,安神定悸。

            操作 心俞、厥阴俞、巨阙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余穴均常规刺。除阴虚火旺外,可加灸。

    2. 其他治疗

            (1)耳针 取心、胆、脾、肾、交感、神门、皮质下、小肠。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皮肤针 取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叩至局部出现红晕略有出血点为度。

            (3)穴位注射 取心俞、厥阴俞、内关、膻中。每次选用1: ~2穴,用生脉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常规穴位注射。

    【按语】

            1. 针灸治疗心悸有较好疗效。心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查找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文献摘录】

            1. 《针灸甲乙经·卷之九》:心惰惰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2. 《针灸资生经·第四》: 神门,主数噫恐悸不足;巨阙,主惊悸少气。

            3. 《针灸大全·卷之四》: 心中虚惕、神思不安,取内关、百会、神门····心脏诸虚、征忡、惊悸,取内关、阴郄、心俞、通里。

            4. 《针灸大成·卷五》:心内怔忡,心俞、内关、神门。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