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2|回复: 0

    中医针推养生之二——艾灸养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1 07: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灸养生又称保健灸,是用艾卷或艾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益寿延年的目的。艾灸养生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康复方法之一。
    艾灸养生法流传已久,古人对艾灸的养生作用推崇备至,《扁鹊心书》中就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时至今日,艾灸养生仍是一种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


    艾 灸 养 生 的 作 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保健 人体真元之气是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灸法具补阳壮阳、培补元气之功,《扁鹊心书》将其称之为“保命第一要法”。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 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肾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 灸法有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之功,常用于气虚下陷、卫阳不固之证,即《灵枢·经脉》所说:“陷下则灸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调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具有延缓胸腺萎缩的功能。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灸神阙可以显著升高T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艾灸可明显提高血清上皮生长因子含量,促进组织细胞生长,从而起到提高新陈代谢、抗衰防老的作用。




    艾 灸 养 生 的 方 法
    艾灸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方法。
    艾炷灸法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待艾炷快燃尽时,即病人感到烫时,立刻换一个艾炷点燃。每燃一个艾炷叫一壮。根据病情决定施灸壮数。一般每穴一次可灸3壮、5壮、9壮不等,并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酌情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头部宜用麦粒大小的艾炷,腹部宜用大一些的艾炷。
    2.间接灸 灸时隔以姜片、蒜片等点燃施灸的方法。隔姜灸多用于阳虚证,如体弱或动则气喘、出汗、无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外科疾病如疖肿初起等。隔盐灸(穴位上放盐)常用于治疗虚脱等。
    艾条灸法
    1.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穴位所在皮肤2cm左右远进行熏烤,使穴位处产生温热而不感到灼热为度。
    2.熨热灸 将点燃后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熏烤,患者感到温热后,就将艾条缓慢地来回移动或作环形移动,扩大温热刺激的范围。
    3.雀啄灸 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像鸟啄食一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出现热烫感觉就抬起。如此反复多次,给予穴位多次短暂的热刺激。
    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先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取2~3cm长的一段艾绒,套在针柄上,点燃其下端,使艾条的热通过针体传到穴位。
    艾 灸 养 生 的 常 用 穴 位
    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医学入门》指出:“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可灸7~15壮,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中脘:位于脐上4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5~7壮。
    膏肓:位于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常用艾条灸,15~30分钟。艾炷灸7~15壮。
    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
    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3~7壮。
    气海、关元: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均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1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




    艾灸养生的注意事项
    1.把握施灸禁忌 灸法能益阳伤阴,阴虚阳亢的患者及邪热内炽的病人,禁施灸法;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阴部,不宜施灸。
    2.注意施灸顺序 艾灸时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一般是先少后多,艾炷是先小后大。
    3.掌握艾灸剂量 灸疗穴位一般2~3壮,即具补益功效,不宜过多。艾炷灸的多少、大小当因人及所灸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体弱者,宜小宜少;体壮者,宜大宜多。就部位而言,头部宜小宜少;腰腹部可增大增多,四肢末端宜少。
    4.防止施灸意外 实施艾灸时要需严格操作,避免烧伤、烫伤及火灾。


    未完待续。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23483257447081626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