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生 发表于 2019-9-7 23:13:18

【操作要点】线体的排列形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医生 于 2019-9-12 22:34 编辑

线体的排列形式
      穴位埋线疗法除埋线时的机械刺激作用外,线体对穴位的刺激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线体埋人后可在穴内形成一定的排列形式,可对穴位产生不同的刺激作用。一般线体在穴位中的排列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单列式      即埋人穴位的线体呈“1”或“一”形排列,为注线法中最常见的线体排列方式,一般穿刺针刺人穴位一次即注人一段线体于穴内,于是形成单列式。
2. 并列式      即埋入穴位的线体呈“=”形或“--”形排列,是线体在穴内同一平面埋人数根羊肠线并列排列。穿线法把线体穿好后,将两端并列,穿出皮外剪去皮外线端,穴内即可并列两根羊肠线并排植入。切埋法、割埋法也多在进行切开刺激后,一起放人2根以上羊肠线并列于穴内。有的部位也用穿刺针在一个针眼反复进出针,埋人数根羊肠线。
3. 瓦曲式      即埋人的线体呈弯曲的弧形,像房子的瓦片一样。这种排列形式主要见于穿线法。三角针从一侧表皮下针,逐渐深人,再弯上另一侧的表皮,剪去皮外线体后,线体沿针的遂道摆放,即成这种排列形式。
4. 交叉式      即两根线体在穴内同一平面内交叉排列于穴内。如治腱鞘囊肿和斑秃,即在一侧埋人线体后,又在与之垂直的另一侧再埋人一根线体,使之呈“+"字交叉形排列,多用于注线法,也可用于穿线法,切埋法和割埋法。
5. 透穴波浪式      即在透穴时将线体进行连接式波浪式排列,使线体形成“W”形式,多用于穿线法。如肝俞透胆俞透脾俞时,用三角针从肝俞透胆俞出针,又从胆俞原进针刺向脾腧。将两侧线端拉紧,再剪去皮外线头,皮下肠线即形成波浪形的连接形式(图11-2)。

透穴波浪式
6. 分层连接式      分层连接式即在一些埋线部位较长较深的位置以及透穴埋线时,接连埋人几根线段。如采用“浮、中、沉”埋线法,即在穴位深部、中部及皮层部针感最强处各留一段线体,而在面、背、腹部表层穴位用穿刺针作透穴埋线时由远而近各留一段线体,亦称“远、中、近”法。其他如腕踝针穴、头针穴区等均可用此方法,以发挥一穴多能、扩大刺激面、激动经气,速效而持久作用。
7. V式      即将线体呈V形埋人腧穴。植线法用埋线针在肠线中段压住刺进穴内,可在穴内呈“V”形埋线,穿刺针不同方向埋人两根线段,穿线法向不同两方放射性穿线也可呈“V”形。
8. ∑式      多用于腰背部穿线,在离脊柱中线旁0.5cm处划4~6点,再距此线5cm处交叉刺4~6点,两旁各点之横行连线即为穿线处。本法多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但麻痹肌肉往往很薄,羊肠线不能穿得过浅,也不能过深,穿到筋膜及肌层为度。刺激结扎一定长度的二形穿线:多用于膝过伸,效果较好。轻度可从直立穴穿至腓肠穴;中度可从殷门穿至腓肠肌或直立穴穿至承山穴;重度的则要从环珧穴穿至承山穴,1次不能超过20针,沿下肢后侧正中线左右分别划点,点距2~3cm。先作上端穴位刺激结扎,然后以羊肠线由上而下逐点连续在肌层穿线,最后在下端穴位作刺激结扎。 当羊肠线跨过胴窝时,注意避开大血管及神经。
9. 半环式      多用于扎埋法。穴位切开刺激后,用三角针穿线,从切口进人,经穴下深部肌层至对侧局麻点穿出皮肤,再从出针孔进针,经穴下浅肌层或筋膜层穿出后穴位两端线头结扎,整个肠线排列如半环形。用于一般穴位的结扎。
10. 横"8"字形      临床主要用于大椎、腰阳关等部位的扎埋法,即先行一侧的半环式穿线,再从原进口向另一侧进行半环式穿线,从原切口出针后与另一端线端结扎,看起来就像一个横着的“8”字样(图11-3)。

横“8”字形
11. K形单“8"字形      以环跳为方向穿线,另一端线拉向下醪穴方向穿线,结扎于环跳穴处(图11-4)。

K形单“8”字形
12. K形双“8"字形      主要用于环跳穴的扎埋法。其划线标志是由股一环站骨大粗隆向长强穴和向髂嵴中点各划5~8cm长线,切口刺激点取各线中点,行双“8”字形结扎(图11-5)。

K形双“8”字形
13. 圆环式      多用于三角肌部位的扎埋法。 从膈俞穴向上绕过肩髂绕一圈结扎(图11-6)。

K形单“8”字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操作要点】线体的排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