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堂 发表于 2022-1-11 15:33:35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二、人格自我心理学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1-11 17:39 编辑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二、人格自我心理学
      1959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在来访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实现为驱动力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理论是罗杰斯的人格心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他认为,自我(self)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这里的自我与弗洛伊德的自我(ego)是有区别的。弗洛伊德的自我指向动力性主体自我,也就是相对于个体本身的自我;而罗杰斯的自我指向心理经验自我,相对于客体而言的。罗杰斯自我理论包括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倾向、人格自我发展等内容。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是个体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了解,也就是人认识到的自我。自我可分为两类:一是主体自我,指人的行为和心理经验的主体,相当于英文中的主格“1”;二是客体自我,指人对自己本身的看法和想法(态度、感情、知觉等),相当于英文中的宾格“me”。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第一个“吾”是主体自我,第二个“吾”是客体自我。自我概念指客体自我,它是个人独特的知觉、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罗杰斯区分了自我概念与现实自我、理想自我的不同。现实自我是指真实存在的自我,个体目前真实的情况;理想自我是指期望中的自我,如我希望我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个体向往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不一定能真实反映现实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越接近,心理健康程度越高;相反,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反差越大,越说明人格的不协调。

      (二)自我实现倾向
自我实现倾向是指有机体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就像一颗种子,天生具有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本能。一个婴儿建立起自我结构的雏形,他们实现自我的倾向性就开始发展起来,当有机体的自我知觉和自我概念一致时,这一自我实现的本能便能充分发挥;当有机体自我经验和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充分发挥自我实现的本能就会受阻。

      (三)价值条件化
      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一种是先天具有的机体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建立在机体自身评价的基础上;另一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这一过程建立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在生命早期存在着对他人积极评价的需要,当得到他人欣赏时这一需要被满足,人会感到自尊。这种需要的满足取决于别人,别人是否给予积极评价根据个体行为是否符合评价者的价值标准,所以是有条件的。但有时他人的价值评价会与其自身的体验相矛盾,如:一个男孩欺负弟弟使他自己有愉快的成就感,但妈妈说“你很坏,你这样做一点儿不可爱”,这时男孩体验到负性消极评价,与其真实体验相反,他会曲解成“这样做让父母不高兴了,我不被喜欢,我错了”,而真实的评价是“这样做我感到高兴而我父母不满意”。获得父母的积极评价有价值条件的,时间长了,孩子会将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体验。这样自我概念和自我体验之间就会出现不一致、不协调。

      (四)人格自我发展
      人格自我发展是指个体自婴儿到成年一生的人格成长机制和历程。自我概念包括自我认定、自我评价、自我理想三方面内容。在自我形成之后,那些被看作能增强自我概念的经验得到肯定评价,那些被看作会损害自我概念的经验得到否定评价。条件性自我关注是个体自我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外在价值条件。但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是自我发展的方式,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对个体形成健康人格也很重要。没有价值条件化会使自我体验和自我概念更趋于一致。

      罗杰斯的心理失调观点认为,自我概念与有机体的自我经验不一致是心理失调的关键。个体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符合个体需要,被个体直接体验、知觉到,被纳入到自我概念之中;另一种是由于机体经验和自我概念不一致而被忽略掉;第三种就是自我概念和机体体验不一致,被歪曲和否认,压抑扭曲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化别人的价值观念,导致形成不真实自我。机体建立防御系统,来维持自身造成的假象,从而心理失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二、人格自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