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堂 发表于 2022-1-17 10:31:16

【第一节 患者心理】 三、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第一节 患者心理


    三、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
      患者在疾病的状态下,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患者的心理反应。其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缘于疾病;另一个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如医生对疾病可能后果的解释)等。下面介绍一些在患者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特点,尽管不能涵盖患者心理活动的全部,但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便在医疗实践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患者心态。

    (一)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与正常心理状态不同,患病后患者可以产生一些认知活动方面的心理问题。

      1.感知异常 患者开始由外部转向内部,关注患病部位,关注自身感受,进而出现主观感觉异常现象。这是因为感知活动的过程不仅取决于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同时也依赖于人的心理特征。例如感知的选择性、理解性、组织性和整体性受情绪和个性的影响。患者主观感觉异常主要体现在对自身体状况的感觉异常,大部分患者感觉过于敏感,有疼痛、牵拉的感受,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觉察到。有些病情迁延、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往往有度日如年之感。

      2.记忆力减退 患者常因受疾病应激的影响,对病史不能准确地回忆,记不住医嘱,甚至对刚说过的话、刚放在身边的东西也难以记起。患者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持久。而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对自己的身体变化特别关注。

      3.思维能力下降 主要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下降,表现为患者分析和判断力降低。在遇到问题时犹豫不决,有时可能做出草率决定,但事后又觉后悔。

    (二)患者的情绪特征

      1.焦虑 是患者在疾病应激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如对病因、疾病转归及预后的过分担忧,在对环境感到陌生、不习惯,以及医疗过程中感到不安全、不顺心时容易出现。还有一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往往伴有焦虑。严重的焦虑情绪会影响治疗过程及效果,需要给予恰当的解决。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时候,要热情、主动,认真进行检查,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焦虑的认知因素,采取支持等心理疗法给予解决。对不同年龄的患者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指导,对某些检查和治疗方法给予简要介绍,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制度,避免患者产生焦虑,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2.恐惧 由自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害怕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害怕疼痛及疾病后的工作能力受到影响,都是引起恐惧的原因。患者的恐惧情绪与认知评价有关,越是他们认为对自己刺激、影响最大的因素,越是恐惧它的到来。

   医务人员要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恐惧的原因和促成因素。以交谈为主要途径,倾听患者直接叙述感到的威胁和危险,观察患者的表情,如不安、手发颤、出汗,以及说话声音的变化。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解释、安慰、暗示等,改变患者的认识,达到减轻或消除恐惧情绪的目的。

   3.抑郁 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有些患者常常表现为少言寡语、不愿交往、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绝望,甚至轻生、自杀。随着病情的好转,这种抑郁情绪可以减轻,但也有少数患者持续存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务人员应给予心理疏导、解释、保证与支持,特别是对有自杀可能性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克服抑郁,使患者树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

    4. 愤怒 一些患者认为自己得病是不公平的、倒霉的,加之疾病的折磨、生活不能生理,以及看到自己的事业、家庭都受到影响,而常常感到愤怒,表现为心烦意乱,有时因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毫无理智地向周围的人,如亲友、病友,甚至对医生、护士做出攻击行为。愤怒还可以转化为自虐和抑郁。自虐时可出现拒绝正当治疗,如拔掉输液器、把吞服的药吐掉等,把攻击情绪转向自身。医务人员应理解和体谅患者的愤怒情绪,进行适当的疏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节 患者心理】 三、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