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堂 发表于 2022-5-20 12:55:46

【 第五节 针刺补泻】三、针刺补泻的依据


三、针刺补泻的依据
《灵枢·小针解》说:“气盛不可:补..气虚不可泻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补泻反则病益笃。”《难经·七十三难》也说:“补者不可为泻,泻者不可为补。”《难经·八十一难》则说:“无虚虚实实,损不足而益有余。”这些论述,均说明补泻手法的正确应用与否是临床取效的关键,而正确应用补泻手法又必须从临床寻求依据。
   1.辨别虚实施治前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做出正确的判断,辨明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灵枢·根结》云:“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人体疾病的虚实变化可表现在脏腑、经络、脉象、皮肤等诸多方面,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面对一些复杂情况,应综合四诊得到的信息,并遵循《灵枢·通天》所云:“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黄帝内经》更强调要将脉象的不同变化,作为确定病症虚实、针刺补泻的依据。譬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经脉》又云:“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2.审察经络针刺临床应用补泻手法,还要在脏腑、气血、阴阳、辨证的基础上,注重审察经络的虚实情况。《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说明经络的虚实现象,可以从切循、按弹和针下感应加以辨别。凡表现出麻木、厥冷、陷下、瘦弱、针下空虚和感觉迟钝等现象者,为经脉之虚证;表现出疼痛、红肿、硬结、肥大、针下紧涩和感觉过敏等现象者,为经脉之实证。
审察经络还体现在针刺过程中,细心体察指下气血正邪活动的状态,然后根据经气的虚实情况施行补泻。《灵枢·小针解》日:“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3.审察形神《灵枢·终始》日:“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灵枢·本神》说:“凡刺之法,先必于神..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既说明了形神的辩证关系,又强调了形神的把握对临床补泻的重要作用。
《灵枢·寿夭刚柔》日:“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即是说施治前的观察也应包含对患者素有体质,以及形态强弱、神气盛衰的观察。《灵枢·通天》日:“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将个体的体质差异分为“五态”,并指出:“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在临床上虽然不能机械地拘守“五态”来施行治法,但必须了解患者平素体质的强弱及阴阳属性,作为施治的参考和依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 第五节 针刺补泻】三、针刺补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