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549|回复: 0

    [美容] 【微整形的必要性】通过面部埋线能健身美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15 13: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医生 于 2019-9-15 17:38 编辑

    通过面部埋线能健身美容

            在临床中发现,许多中年患者,特别是体弱多病的女性,埋线治疗后不仅病情好转身体健康了,更主要的是面部皮肤的气色白里透红颇感年轻,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时注意与思考.世界上女性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高,为什么却是女性容颜更易老呢?《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工面皆焦,发始白。”说明女性一般从35岁左右开始阳明经脉的脉气衰少,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42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都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部就开始憔悴出现皱纹了,头发也开始变白。

            男子的情况则是“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说明男性40岁左右的时候,首先是肾气开始衰,表现为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开始枯槁,但面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48岁左右,三阳经的脉气衰少了,不能上荣于面部,面部憔悴出现皱纹,鬓角的头发开始变白。

    一、中医脏腑与面部容貌的关系

            1. 心与面部容貌

            心与面部容貌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心脏之所以能够推动血液的运行,又全赖于心气。由于面部的血脉特别丰富,故心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色泽的改变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通畅,则面色红润光泽。如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则面色苍白而无华,皮肤干燥失润。如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 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由于面色变化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故曰:“其华在面”。

            心与面部容貌的关系还表现在心藏神。中医的“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的形象以及眼神、言语、反应、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的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表情丰富,体态正常,反应灵敏,语言清晰,意思清楚等。

            大家知道,神是人体美的另一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的面容外形虽然长得很美,若无上述神采,恐怕也没人会喜欢这种冷若冰霜、毫无生气的人体美。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神志活动,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主要是属于心的生理活动,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气血充盈,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映灵敏和正常。反之则会出现精神意识异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从而影响面部容貌。

    2. 肺与面部容貌

            肺与面部容貌的关系主要在于肺的主气功能(宣发卫气、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腠皮毛)和作用。肺主气司呼吸,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下贯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肺还有主宣发的功能,这种宜发功能使得卫气和津液得以输布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其中卫气具有温煦肌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调节汗孔开闭的作用。津液是人体正常体液的总称,亦是构成人体的主要基础物质之一,津液有滋润皮肤毛发,滑利关节、润养孔窍(眼耳、鼻、口腔等)、充养骨髄和脑髄的作用,津液是人体皮肤润泽的物质基础之一。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卫气津液得以正常宣发,肌肤光滑。反之,肺的生理功能失常,肌胜失养,则皮肤粗糙、干燥无光,毛发枯槁.正如《灵枢·经脉》所说:“肺气不营,厕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 则爪枯毛折.”因为肺与皮毛的关系十分密切,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鼻为五官之一,居人体面部中央,是面部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直接相通而联于肺,因此,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可见,美容学中的美鼻,美声均与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3. 牌胃与面部容貌

            脾胃共同主饮食物的运化,同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其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源源不断地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脾胃的这种功能常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补给,主要取决于“胃气”的盛衰。

            营养是面部容貌的物质基础,只有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生命才能维持。机体有足够的营养,会表现为肌肉丰满发达、四肢轻松、灵活有力、肌肤健美、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如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障碍,则气血化生必受影响,气血化生乏源,营养物质不足,就可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枯槁无华、皮肤粗糙、肌肉瘦削、四肢软弱无力。由于脾的运化与肌肉、四肢的关系密切,故肌肉、四肢为脾所主。又由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口唇红润光泽,反之则唇色淡白无华,故脾其华在唇。在脾胃升降运动中,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上逆可出现口臭等碍容性疾病。

            脾主运化,除了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外,还主运化水湿,即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在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则可出现水湿停滞,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从而产生眼睑下垂、眼袋,颜面浮肿、皮肤肿胀或者痰湿淤阻,出现肥胖。水湿停聚化热上冲,熏于颜面,又可导致痤疮、酒糟鼻等面部常见碍容性疾病。

    4. 肝与面部容貌

            肝的生理功能有主疏泄、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这些功能均与美容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的功能与面部容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调畅人体气机和调畅情志这两个方面,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等活动,全赖气的升降出人运动。在生理方面,肝有主升,主动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个重要的因素.在正常情况下,肝处在柔和舒适的状态之中,既不抑郁,也不亢备,保持着人体气机的顺畅,从而维持着人体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活动正常,此时人体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气血和乎。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血畅通,情志正常,对美容是十分有芝的.若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不乐,愁眉苦脸,嗳气太息,甚至沉默寡言,久则出
    型而部皱纹丛生:疏泄太过,则表现为亢奋,可见烦躁易怒,面红升火.肝失疏泄,血液瘀滞,还可出现面色晦暗,目眶发黑或面生黄褐斑之症。

            肝失疏泄和疏泄太过,往往与外界环境的精神刺激 特别是大怒或过度抑郁有关,所以古人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和“暴怒伤肝”的说法,受此启发,中医常通过调畅情志以延年益寿,保春美容,并出现了“舒情美容之说”。

            肝主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肝之所以主筋,是因为全身筋膜的营养依靠肝血的供给.只有肝血充盈,筋膜得以濡养,才能运动自如。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的活动功能便会减退,会出现动作迟钝、运动不灵活自如。爪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溥,枯而色天,甚则变形脆裂,髟响面部容貌。

            《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是因为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目的正常视觉功能依靠肝血的濡养,若肝有病变,往往表现于目,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眼睑赤烂等。临床上眼部美容多需从调肝入手。

    5. 肾与面部容貌

            肾与面部容貌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能力。肾藏精,它既可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又能“受五脏之精而藏之”。精与气、血、津液一样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精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能化生肾气。人从幼年开始,由于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出现齿更发长的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叫做“天癸”的物质,它能促进性腺的发育成熟,使男女具有性特征、呈现曲线美和青春美。进入老年之后,肾中精气衰弱,“天癸”衰少,形体也逐渐衰老。

            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作用。因此,只有肾精肾阴充足,肾气肾阳旺盛,才能从根本上使人容貌美丽、青春长驻。如肾阳不足,可使肾之本色(黑色)上泛于面,面患黄褐斑,如肾水亏损不能制火,火邪郁结于面部皮肤,则可导致面生雀斑、黑变病.如肾阴肾阳俱不足,影响脏腑生化气血的功能,出现面色黧黑、未老先衰。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主藏精,精能生恤,恤又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齿为骨之余",也是肾精所充养,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精与血是互为滋养的,肾精足则血旺,血旺就能使毛发得到充分的润养,改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 肾中精气的肾衰可以从发的生长状态中反映出来,故为肾之外候。齿、发既然与肾精的关系密切,故可作为肾中精气盛衰的客观指标。

            《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论述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时就多次提到这一点,如“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状。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齿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鬟颁白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可见,齿与发是人类生长壮老的晴雨表,也是保持面部容貌的重要指标之一。

            肾开窍于耳。耳为五官之一,耳聪目明也是美容的内容。《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聪耳多从补肾入手。

    二、三阳经与面部容貌息息相关

            面部是人体气血经络外荣的集中部分,是经络汇聚之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气血之津液,皆上容于面。”可见头面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全身各条经络多数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头面,分布于不同的部位。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诸阳经皆循行于面部,头面部为诸阳之会,面部的肌肤松弛、粗糙、水肿、皱纹早生以及痤疮、黄褐斑等均是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阳气不能升发至头面部,气血不荣,脏腑功能减退的表象。面部还是任督二脉交接部位,任脉主一身之阴,督脉主一身之阳,面部埋线可以整体调整阴阳平衡。面部相当于人体的末梢,刺激面部经络、腧穴,既有局部美容作用,更有全身调整作用。如刺激面部胆经、胃经后,会有食欲下降的表现.因此在临床上运用面部浅筋膜埋线美容结合脏腑、经络、皮部循行等中医基础理论对面部容貌甚至治疗疾病都是一个新的诊疗思路。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皆上于面部,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行于整个面部。所以面部主要是靠三阳经的气血以滋养之,若三阳经的脉气虚衰,尤其是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虚衰,面部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滋养和温煦,所以面色也就变得憔悴了。许多胃病患者,大都面部萎黄无光泽,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要想面部美容就应该从三阳经,尤其是面部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穴位入手。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胎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可见,许多中老年患者,特别是中年女性,埋线治疗一段时间面色明显好转,就是因为在埋线足阳明经的穴位,可使其“行气于三阳”和“脏腑各以其经受气”的缘故。

            足三里对面部皮肤气色有很好的调整作用。《灵枢·寿天刚柔第六》说“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什么叫“阳之阳”呢?有些医家望文生义,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这一篇己经说得很明白了,第一个“阳"是指在外属阳,第二个阳是指皮肤为阳,所以“阳之阳”就是在外在皮肤,也就是说,凡在外在皮肤的病都可以取阳经的合穴治疗,这也是为什么皮肤病常用曲池(手阳明),足三里(足阳明),委中(足太阳)等合穴的原因。

            朱链的《新针灸学》治疗外感表证,也常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也是“病在阳之阳,刺阳之合”的客观实践.因为面部主要是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在三阳经中,阳明经气血最多,所以刺胃经的合穴就可以治疗胃经的“阳之阳”,即面部皮肤的病症,自然也就有很好的美容与祛皱作用。足三里还是一个很好的养生用穴道,三十岁以上的人,埋线足三里穴可以使眼睛变宽变亮,会看得更清楚:因为大部分的人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形成所谓的“老花眼”了,眼睛可以看远,不能看近。常刺激这个穴就会变得很好,但是取穴要精确。埋线针入八分最好。

            胃经气虚的患者,足三里按之虚软,埋线时针孔多呈凹陷.因是胃经虚证,应该使用补法,透皮后缓慢进针,“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若行若按,若留若还,若蚊虻止”,若能出现针下搏动感,说明“气已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患者也会感到自足三里至解溪穴的一过性跳动感,多数情况下,旁观者也可用肉眼观察到这一跳动。

            我们的体会是,右侧足三里出现的频率高于左侧,出现这种得气反应时,埋线效果会更好。一般埋线下关、足三里配合星状神经节和人迎穴,有很好的美容效果.一次左右面色即可开始好转,穴位处的凹陷也会减轻或消失,继续埋线至1~2个月,面色就会明亮而有光泽和面部皱纹变浅。

    三、下关穴的临床研究及在中式埋线微整形上的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穴位周围有大量血管神经分布。经穴与神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以前大家美容不重视的穴位一一下关穴,在面部微整形中有其独特的面部提升、紧致、祛皱、丰脸的效果,并且临床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又是足阳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在临床历史上主要应用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和三叉神经痛等治疗。目前,对四肢及躯体穴位的形态研究较多,而对头面部穴位研究甚少,至今尚未见对下关穴美容作用形态研究的报道。编者参考相关论文对下关穴进行由浅入深的局部层次解剖观察,并对神经元定位研究结合,为下关穴的临床埋线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下关穴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空间结构,下关穴区由浅至深涉及的神经来源和神经纤维成分复杂,且神经周围有丰富的血管伴随。在下关穴区埋线涉及的组织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腺体、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实验中发现下关穴区有多层次,
    多来源的神经分布,可推测该区应有较强的神经传导功能。(图2-1)


    下关穴示意图

            对下关穴区层次局部解剖观察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咬肌、颞骨颧突与下颌切迹之间隙、翼外肌。

            浅筋膜层:所含脂肪组织较少,分布在下关穴区的血管神经有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
    翼外肌浅面:在下关穴区有上颌动脉及它的一些分支(脑膜中动脉,咬肌动脉,颞深动脉)的起始部,咬肌神经,颌深神经分布。

            翼外肌深面:在下关穴区有下颌神经及它的一些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深神经,咬肌神经,翼外肌神经,颊神经)的起始部分布。

            现代研究表明,下关穴区皮肤由颈丛的皮支耳大神经(感觉纤维)分布;浅筋膜层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颟支(运动纤维)及面横动脉和静脉走行;翼外肌表面有翼静脉从上颌动脉分支的起始部及包绕在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丛;翼外肌深面有下颌神经及它的一些分支的起始部(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颊神经、颞深神经),这些神经均为三叉神经的运动或感觉神经;还有位于卵圆孔下方,贴附于下颌神经内侧的耳神经节(此节为副交感神经节)。总之,在下关穴区埋线涉及的组织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腺体、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通过以上观察可以认为下关穴是由多种组织结构共同形成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空间结构,也进一步证实经脉与外周神经关系密切。

            有文献报道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区强,在穴区与非穴区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我们的实验中也发现下关穴区有多层次、多来源的神经分布,可推测该区应有较强的神经传导功能。对下关穴进行研究,结果证实下关穴与脑干的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有直接通路投射。提示下关穴区有来自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吻合支。可进一步推测,这些神经纤维在上行或下行传导中彼此间存在突触联系,以及这些神经元在功能上存在某种整和,从而达到治疗头面部疾病和面部提升、紧致,祛皱的目的。

            临床上下关穴埋线可治疗颞下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等症,而上述这些病症与咀嵋肌本体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运动神经元都有重要关系。传导咀嚼肌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为三叉神经中脑核与丘脑腹后内侧核之间的多突触联系。

            目前研究证明,由三叉神经中脑核发出中枢突可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最终投射于丘脑腹后内侧核。而三叉神经运动核不仅与三叉神经中脑根的侧枝组成两个神经元的牵张反射弧,也与两侧三叉神经二级纤维组成浅感觉反射弧,此外,三叉神经运动核还接受两侧皮质脊髓束的纤维,这些反射可控制咀嚼运动,执行咀嚼语言等随意运动。

            除形态学观察外,许多学者对咀嚼肌本体感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化学性质做了研究.三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几乎大部分是谷氨酸能神经元,谷氨酸是传入性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且该种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与谷氨酸脱羧酶(GABA)甘氨酸,P物质阳性纤维终末形成密切接触,而GABA,甘氨酸,P物质都是目前公认的参与神经活动的抑制性递质或介质,一般认为它们对脑干和脊髓的神经元具有较强时抑制作用 .由此可推测,咬肌、颞肌,翼肌等咀嚼肌的肌梭和牙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传递的面部本体感觉可能在初级传入神经元(即三叉神经中脑核)的水平就受到了中枢具他来源的递质如GABA,甘氨酸,P物质的调节或抑制。

            来自中缝核的5-HT 能纤维向三叉神经运动核投射并与三叉神经运动核形成突触联系。机能学研完证实5-HT 对三叉神经运动索核的神经元主要发挥兴奋性作用,含5-HT的兴奋性前运动神经元与抑制性前运动神经元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三叉神经运动核内古配不同功能的咀嚼肌群的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协调,在确保面口部精确运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关穴区有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神经元纤维及三叉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纤维投射。这比纤维可通过咀嚼肌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和咀嚼肌运动传导通路而上行及下行传导。埋线下关穴区,有可能通过刺激本体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进而对本体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通路进行调控,协调咀嚼肌运动,从而达到治疗颞下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等疾病的作用。

            埋线下关穴还可治疗面瘫、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埋线下关穴能够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而面神经的功能恢复对面肌具有神经营养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面瘫以及面部下垂,松弛、塌陷、皱纹。面肌除由运动神经营养支配外,感觉神经也可以减轻肌肉去运动神经支配后的肌萎缩,面肌感觉由三叉神经传入,面神经核亦接受来自三叉神经的二级感觉纤维。正常的三叉神经支配可使面部肌肉在去运动神经支配后,肌肉收缩蛋白降解速度变缓,为神经再支配肌肉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可以推测,埋线下关穴能够刺激来自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以达到协同治疗面瘫以及面部下垂、松弛、塌陷、皱纹的作用。

            腧穴的功能不是孤立的,下关穴的功能与其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的功能是统一的。足阳明胃经每个穴位传入神经元在脊髓胶状质和脑干都具有多个节段分布。相邻部位的穴位具有相同或相互重叠的节段分布,一个穴位的传入神经终末可与多个穴位相互重叠。作为下关穴,其功能既具有特异性又与足阳明胃经的整体功能高度统一。

            有大量临床实践案例表明,下关穴埋线后面部提升、紧致、祛皱、填充的有效性与该穴位所在区域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穴位形态实质同血管、神经关系十分密切,微血管可能是穴位形态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结构组成,而是由肌肉、筋膜,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等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即穴位是立体构筑的。腧穴是通过筋膜结缔组织发生作用的。

            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正确进针能够解决客人面部下垂、松弛和皱纹减少,是下关穴(蝶腭神经节)受到植线刺激改变了局部神经功能低下和体质问题的结果,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迅速改变了局部血液循环和疏通经络功能,从而使面部下垂、松弛、皱纹可以迅速改善,新陈代谢功能提高。因此蝶腭神经节具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就必然同时具有此两种神经纤维所起的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健康状态下它们互相制约,随时调节,以维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也就是阴阳平衡的作用。阴阳可互为消长,这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完全吻合。由于局部炎症水肿等病变,下关穴的平衡关系被打乱,发生阴阳失衡,甚至长期失调,导致面部缺血致气血不足引起面部下垂、松弛、皱纹、塌陷。通过埋线下关穴对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电生理的调节,达到了使面部迅速提升,紧致、祛皱和填充的一步到位的理想效果。

    四、面部可以美容祛皱穴位

            百会穴-预防过量饮食、便秘.左右两耳洞向上升,在头部连结后的那条线的面顶点,即是百会穴。刺激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预防饮食过量的作用。

            攒竹穴一缓和眼睛的疲劳和浮肿。眉头下方凹陷之处即是。眼晴疲劳以及头痛都会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肿。刺激此穴位可以缓和不适。(图2-2)


    眼周围美容常用穴位

            太阳穴-一一消除眼睛疲劳、浮肿。眼睛与眉毛间的侧面,向后约一横指处,快接近发际处。刺激此穴位可促进新陈代谢。

            承泣穴-一一眼袋松弛。位于眼球正下方,约在眼廓骨附近。由于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松弛,刺激此穴能提高胃部机能,从而防止眼袋松弛。

            球后穴一一提高小肠的机能。眼尾正下方,脸颊头下处。能调整小肠机能,帮助吸收。

            迎香穴一一减轻肩膀酸痛及鼻塞。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边即是。此穴位不仅可以消除眼部浮肿,预防肌肤松弛,还能减轻肩膀酸痛。

            颊车穴一一消除脸颊的浮肿。沿脸部下颚轮廓向上滑,就可发现一凹陷处,即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摄取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所造成的肥胖。

            地仓穴-一抑制食欲。嘴角旁约0.5cm处即是。胃部如果持续处于高温状态,就会促进食欲,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温,抑制食欲。

            承浆穴-一消除面部浮肿。下唇与下颚的正中间凹陷处即是。它能控制内分泌腺时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天突穴一一促进水分的排除。位于喉斜下方肌肤的内侧。它能刺激甲状腺素分泌,促进新陈代谢,去除脸部多余的水分。

    五、星状神经节
            体表定位:先沿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2cm左石,并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颈外动脉搏动。

            星状神经节是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部节和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有时还包括了第2胸神经节和锁中神经节,其节后纤维广泛分布C3~T12节段的皮肤区域。在功能上属于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理线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是将生物蛋白线植入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而阻滞支配头面颈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经的方法。

    1. 星状神经节理线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反复进行星状神经节埋线刺激,对自主神经是一种复活锻炼,血中去甲
    肾上腺素(NE)是反映交感神经活性的敏感指标,星状神经节埋线对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兴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疼痛、癌症、更年期综合征患者行星状神经节埋线后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脲系明显下降,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而正常人行星状神经节埋线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京的浓度虽有所改变,但差异不显著,可见星状神经节埋线只抑制增高的交感神经活性,恢复交感-迷走神经的平衡功能。

    2. 星状神经节埋线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

            星状神经节埋线可以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降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而加快血液循环.研究发现星状神经节埋线后大约5min即可出现血管扩张,15min 后血流量增加75%达高峰,并可持续70min,20min后血流速度增加58%,持续60min,血管径增加7%。临床上采用星状神经节埋线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治疗脑血栓病人,可提高体内抗氧化指标,降低自由基含量,激光使血液内各种成分不同程度地被激活,而星状神经节埋线可以扩张血管,改善梗死部位血流,增加局部氧含量及被激活的清除酶含量,起到抑制和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和减少清除酶消耗的作用,同时又将局部产生的大量的自由基分解代谢清除,从理论上讲可减轻梗塞死周围神经细胞缺血性损害并促进其生理功能的恢复。此外,在雷诺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3. 星状神经节埋线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是紧密联系的,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影响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松果体在一昼夜中周期性分泌松果体素(又称褪黑素),影响人体的睡眠与觉醒。临床观察证实用利多卡因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改善睡眠,治疗失眠。星状神经节埋线可明显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I、5-HT,P物质的含量。由此不难看出,星状神经节埋线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

    4. 星状神经节埋线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功能在机体防御,自身内环境稳定及调节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时发现,红细胞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转化率等功能明显改善。

            星状神经节埋线对内分泌系统紊乱所致疾病治疗快且效果好,它不仅可有效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平衡,纠正紊乱,尚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星状神经节埋线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显著增加头面颈部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系统,修复面部下垂、皱纹皮肤。埋线植线星状神经节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治疗方法,使用中医植线的治疗工具,努磁表层的经络穴位,直接深刺西医解剖位置中的星状神经节来迅速治疗疾病。比以前人们使用针灸针刺激简单,长效且作用更好。所以,植线星状神经节可以起到良性的双向调节的作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星状神经节具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就必然同时具有此两种神经纤维所起的完全相反的作用。在健康状态下它们互相制约随时调节,以维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也就是阴阳平衡的作用。阴阳可互为消长,这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完全吻合。

            星状神经节埋线对面部下垂、松弛,塌陷,皱纹是一种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且简便易行的科学治疗新方法。

            一般中式埋线微整形是在面部问题部位进行埋线,我们注意到,问题面部埋线部位都有相关中医穴位,也就是中式埋线微整形解决面部问题不单单是一个线体提升、紧致填充的理论,它还有更深层的中医理论,刺激面部这些穴位还可以做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面部血液循环系统重新调整,祛瘀生新,恢复青春活力,同时面部这些穴位还可以通过经络调理全身脏腑功能,我们的脏腑功能正常了,身体就会健康,身体健康了,面部就会白里透红,人就显得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精气神的改变,才是一个人年轻漂亮的重要标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