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0-3-25 11:08 编辑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少阳。肝系统包括:肝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肝与胆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肝主疏泄而藏血,调和气血。刚柔相济。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能耐受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一)生理特性
1、肝主升发
肝主升发,指肝气向上升动、向外发散、生机不息之性。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为四季之始,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肝气升发,有启迪诸脏生长化育、调畅气机的作用。肝气开发能启迪诸脏,使诸脏之气生升有由,则气血冲和、五脏安定,生机不息。如《杂病源流羼烛·肝病源流》说:“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
肝气开发有度,有赖于肝阴与肝阳的协调。肝阴主凉润、柔和,肝阳主温煦、升动。肝阴与肝阳协调、肝气才能柔和而升发、发挥疏泄、畅达气机之作用。肝阴不足、易导致肝阳偏盛而升发太过。出现肝火上炎或肝气亢逆的病变;肝阳不足而肝阴偏盛、易发生升发不足、可见肝脉寒滞的病变。
2.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肝气以疏通、畅达为顺,不宜抑制、郁结。《医方考·郁门》说:“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象,喜条达而恶抑郁。”比类春天树木生长、枝叶伸展条畅。肝气疏通、畅达、对全身脏腑、经络、形体的功能活动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肝气疏通和达、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情志的乐观愉悦,有助于肝气疏通和畅达:情志郁结、则肝气失于条达,而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或窜痛等症状。
3. 肝为刚脏
刚,刚强暴急之谓。肝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阳气用事、故称“刚脏”。如《温病条辨·湿温》: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非纯刚所能折。”肝气升动太过、易于上亢、逆乱。临床上,肝病多见因阳亢、火旺、热极、阴虚而致肝气升动太过的病理变化,如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等、从而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整、筋脉拘挛,甚则抽搞、角弓反张等症状、也反证肝气的刚强躁急特性。治疗多用镇肝补虚、泻火滋阴、以柔克刚等法,以合木之曲直特性。肝体阴而用阳、即肝主藏血,以血为体,血属阴;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气属阳。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
肝体阴而用阳、即肝主藏血,以血为体,血属阴;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气属阳。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 肝为刚脏与肺为娇脏相对而言,肝气主左升,肺气主右降,左升与右降相反相成。若肝气升动太过、肺气肃降不及,则可出现“左升太过,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的病理变化。
(二)生理功能
1,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失调,可导致五脏病变,故《四圣心源·六气解》称肝为“五脏之贼”。
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临床多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临床表现为情志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遵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情志抑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派生的功能活动如下:
(1) 调畅精神情志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适度的情志活动以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为重要条件。《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和调气血,对情志活动发挥调节作用。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心境平和,情志活动适度。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前者常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后者多见性情急躁、亢奋易怒等。另一方面,情志异常也可影响肝气疏泄,造成肝气郁结或亢逆。鉴于肝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情志病证多注重调肝。
(2) 协调脾升胃降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为脾胃正常纳运创造条件,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既可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清气下陷,见腹胀、腹泻等症;又可影响胃气降浊,致胃失通降、胃气上逆,见纳呆、脘胀、嗳气、呕吐、便秘等。前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脾”,后者称“肝胃不和”或“肝气犯胃”。以上病机变化,在五行学说中称为“木乘土”。正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3) 促进胆汁泌泄胆汁,又称“精汁”, 由肝之精气化生汇聚而成。《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贮存于胆,排泄进入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胆汁的分泌、排泄是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完成的。肝气疏泄,畅达气机,胆汁化生正常,排出通畅。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不仅会影响脾胃纳运功能,致厌食、腹胀;而且会导致胆汁郁积,进而形成结石,见胁痛、黄疸等症。若肝气亢逆,肝胆火旺,疏泄太过,则可致胆汁上溢,出现口苦,泛吐苦水等。
(4) 维持血液循行血液的正常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肝气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血行,因而调畅了血液的运行。若肝气疏泄失常,在气机失调的同时,常见血行异常。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可致血行不畅,甚则停滞为瘀,出现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癔积瘩块等;若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可致血随气逆,血不循经,出现吐血,咯血,月经先期,崩漏等;若肝气虚弱,疏泄无力,也可致血行不畅,出现气虚乏力,时见太息,月经愆期等。临床上,调理肝气而复其疏泄之职在瘀血内阻以及出血性病证中广为应用。
(5)维持津液输布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肝气疏泄,畅达气机,气行则津液布散,因而与津液输布密切相关。《济生方·袋饮论治》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滞津停,可滋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引起梅核气,瘰病、痰核、瘿瘤、乳癖、水肿、鼓胀等病证。临床上,疏肝理气亦为治疗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
(6)调节排精行经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等,皆有赖于肝气疏泄。《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没,是肝肾二脏疏泄与闭藏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与肾气的闭藏作用协调,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排精不畅而见精瘀;若肝火亢盛,疏泄太过,精室被扰,则见梦遗等。
女子按时排卵和月经定期来潮,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相互协调的体现,其中肝气疏泄尤为关键。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常致月经后期、量少,经行不畅,甚或痛经等:若肝气亢逆,或肝火亢盛,疏泄太过,血不循经,常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临床治疗此类病症。常注重调肝。相对于男子而言,肝的疏泄功能对于女子经、带、胎、产更为重要,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之说。
2.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 贮藏血液 肝藏血,有“血海”之称,其意义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濡养肝及其形体官窍。肝内贮藏的血液,即肝血,除濡养肝脏本身外,还输布至其形体官窍,濡养筋、爪、目等,维持其正常的功能。《素问·五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若肝血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筋、爪、目等常出现异常。如血不荣筋则致肢体麻木、筋脉拘挛、肌肉颤动、手足瘛瘀等;血不养目则见目涩、目花、目珠刺痛等;血不荣爪则见爪甲脆薄、干枯、易于折断等。二是为经血生成之源。女子月经来潮,与冲脉充盛、肝血充足及肝气畅达密切相关。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肝血充足、肝气畅达则酐血流注冲脉,冲脉血海充盛则月经按时来潮,故以肝血为经血之源,并将肝与冲脉并称为“血海”。若肝血不足,常致月经量少,甚或闭经。三是化生和濡养肝气。肝内贮藏充足的血液,能够化生和濡养肝气,维护肝气充沛及冲和畅达,使之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若肝血不足、可致肝气虚弱,出现疏泄不及的病证。
(2) 调节血量 一般情况下,人体各部分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又随着机体活动量、管绪、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外周血流量增加;在安静或个息时,外周血液分配量则减少。《素问·五藏生成》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唐代王冰注赶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肝调节血量的功能,以贮藏血液为前提。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肝血的外流诸经和回归肝脏,又受肝气疏泄作用的调节。
(3) 防止出血 肝为藏血之脏,具有收摄血液。防止出血的功能。《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说:肝,“其职主藏血而摄”。
肝防止出血的机理有三个方面:一是肝气能收摄血液,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二是肝气疏泄,畅达气机,维持血液运行通畅而不出血。若肝与亢逆,疏泄太过,血随气逆,可导致出血:三是肝主凝血。肝之阴气主凝敛,肝阴充足,涵养肝阳,阴阳协调,则能发挥凝血作用而防止出血。明·章潢《图书编》说,“肝者,凝血之本。”
肝藏血功能失职引起的出血,称“肝不藏血”, 肝不藏血的病机:一是肝气虚琚,收摄无力。如《丹溪心法,头眩》说;“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行妄行。”二是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三是肝阴不足,不能凝做血液于肝脏,反而虚火内扰,引起出血。肝不藏血可见吐、衄、咯血,或月经先期、崩漏等出血征像。三种情形可从出血的多寡、血出之势及兼症等方面对其病机和证候加以鉴别。其申气虚者宜补肝气,兼补脾气;火旺者宜清肝火、降肝气:阴虚者宜滋阴制阳。
肝主疏泄和藏血功能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肝内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涵养肝气,维持肝气的冲和调达,以保证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血液藏于肝中,以及肝血输布外周,或下注冲任,形成月经,又需要在肝气疏泄作用调节下完成。
(三)系统联系
1. 肝藏魂
肝藏魂,指肝主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梦幻活动。魂乃神之变,属神志活动的范畴,一是指伴随心神活动而做出反应的意识、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二是指梦幻活动,《类经·藏象类》: “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魂由肝血化生和涵养,如《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疏泄及藏血,气机调畅,藏血充 足,魂随神往,魂有所而不妄行游离,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如果肝血不足,血不养魂,而见失眠多梦、梦魔梦呓、梦游或幻觉等症。肝火亢盛,魂不守舍,则出现狂乱、烦躁、夜寐不安等症。
2. 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反应状态,人皆有之。一定限度内的正常发泄不仅对人体无害,而有利于肝气的疏导和调畅。一般来说,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有害。若怒而无制,大怒或郁怒不解则易于伤肝,造成肝气疏泄失调,前者可致肝气升发太过、疏泄过亢;后者可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故又有“怒伤肝”之说。
怒以肝之气血为生理基础,故肝之气血失调常可引起怒的情志改变。《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当肝气过亢,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时,常可表现出易于激动,情绪失控,易于发怒。肝气虚、肝血不足,则易于产生郁怒之变。临床上,治怒当调肝:郁怒以疏肝之法,大怒以平肝之法。《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
3,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具有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素问·五藏生成》说:“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依赖肝血和肝气的需养。肝血充足,筋得其养,运动灵活而有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为“肝生筋”。若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则运动能力减退。老年人动作迟级不便,容易瘦劳,正是由于肝血,肝气衰少而不能养筋之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 其华在爪。”爪甲赖肝血和肝气的荣养,肝血、肝气的盛衰及其作用的强弱,可从爪甲的色泽与形态上表现出来。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肝血不足款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4. 肝在窍为目
目,又称“精明”, 为视觉器官。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血的清养和肝气的疏泄《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肝血充足,肝气调和。循经上注眼目,则目能视物辨色。若肝阴、肝血不足,则易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症;肝经风热则见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见目睛上吊、两目斜视;因情志不畅,致肝与和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蔽清窍,可致两目昏蒙,视物不清。由于肝与目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临床上凡目疾以治肝为主。
除肝之外,目的视物功能还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以眼部不同部位的形色变化诊察相应脏腑的病变。眼部与脏腑相关部位是:目内眦与外眦的血络属心,称“血轮”; 黑睛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 瞳仁属肾,称“水轮”; 上下眼睑属脾。称“肉轮”。五轮学说为眼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5. 肝在液为泪
泪从目出,由肝精、肝血经肝气疏泄于目而化生,有濡润眼球、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分泌适量,既能濡润眼球,又不至外溢。但当异物入眼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排除异物和清洁眼球的作用。极度悲哀时,泪液也可大量分泌。肝脏功能失调常可导致泪液的分泌、排泄异常。如肝血不足,可见两目干涩;肝经风热或肝经湿热,则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
6. 肝应春
春季,阳气始生,生机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属阴中之阳的少阳。人体之肝气升发,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与春气相通应。肝气随春而盛,升发而畅达。时至春日,人体气血亦随“春生”之气而生生不息,故养生家主张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素问·四气词神大论》),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力戒暴怒忧郁等,以顺应春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春季肝气应时而旺,若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于发病,可见眩晕头痛,烦躁易怒,中风昏厥,或情志抑郁,或胁肋胀痛,胃脘痞闷,嗳气泛恶,腹痛腹泻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