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598|回复: 0

    [第8章 妇儿科病症] 第十八节 疳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0 15: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八节 疳证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病证,临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腹部膨隆、精神菱靡为特征。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疳证的发生常与喂养不当、病后失调、禀赋不足、感染虫疾等因素有关。“疳”字含义有二:一为“疳者,甘也”, 指病因,本病多由恣食肥甘厚味所致;二为“疳者,干也”, 指病证,即气液干涸、形体羸瘦、肢颈细小的临床征象。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可涉及心、肝、肺、肾。基本病机是脾胃受损,气血津液亏耗。

            西医学中,疳证多见于小儿严重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佝偻病以及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形体羸瘦,精神疲惫,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饮食异常。

            疳气:形体略瘦,面色少华,乏力,纳呆,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淡,脉细无力。

            疳积:形体消瘦,肚腹鼓胀,甚则青筋暴露,嗜食异物,烦躁不安或揉眉挖眼,吮指磨牙,食欲不振,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舌淡,苔腻,脉沉滑而细。

            干疳:极度消瘦,皮肤干瘪,毛发干枯,啼哭无力,腹凹如舟。舌淡,苔花剥或无苔,脉细。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健脾益胃,消积导滞。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只中脘 足三里 脾俞 四缝

            配穴 疳气配章门、脾俞;疳积配下脘、天枢;干疳配神阙、膏肓。大便下虫配百虫窝、天枢。

            方义 本病病本在脾胃,中脘乃胃募、腑会穴,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合脾之背俞穴,共奏健运脾胃、化滞消疳之效;四缝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

            操作 足三里、脾俞用补法;中脘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四缝穴应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黄水或乳白色黏液。对婴幼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

    2. 其他治疗

            (1)捏脊 沿患儿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而上用拇指、食指捏华佗夹脊3~5遍。

            (2)皮肤针 取脾俞、胃俞、夹脊穴(第7~12胸椎), 从上到下轻轻叩刺,至局部潮红为度。

            (3)穴位贴敷 取神阙。用大黄、芒硝、栀子、杏仁、桃仁各6g, 共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鸡蛋清、葱白汁、醋、白酒少许,调成膏状贴敷。

            (4)拔罐 取背部脊柱两侧、腹部穴位。行闪罐法治疗。

            (5)割治 取大鱼际部位,严格消毒后,用手术刀纵切0. 4cm, 挤出少许黄白色米脂状物,用酒精棉球压迫防止出血,然后进行外科包扎。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如因肠寄生虫、结核病等其他侵性疾病所致者,应根治其原发病。

            2. 患儿乳食须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勿过食肥甘油腻、生冷。

            3. 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文献摘录】

            1.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六》: 小儿羸瘦,食饮少,不生肌肤,灸胃俞各一壮······炷如小麦大。

            2. 《类经图翼·卷十一》: 食积肚大,脾俞、胃俞、肾俞。

            3. 《采艾编翼》: 疳症,囟会、鸠尾、胃俞、合谷。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