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607|回复: 0

    [第九章 疾病防治原则] 【62 论】 调和气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16: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2 论 调和气血论
         【理论内涵】
          调和气血,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针对气血亏虚和运行失常以及气血之间关系失调而制定的治疗原则。气和血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生理和病变方面各具特点。因此,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病机证候进行治疗,气病治气、血病治血;另一方面,气血作为基本物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病变上是相互影响的,对气血病变的治疗,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必须顾及其相互间关系失调的一面,即气血同治,通过调和,从整体上恢复气血之间的正常协调关系。

         【学术源流】
          调和气血治则,散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历代医家言不离气血,治病必调和气血。随着时代的发展,调和气血的治则亦逐渐完善。

          调和气血治法,有医家注重以调气为主。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及:“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血次之。”明·赵献可提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以指导治疗出血所致气随血脱病证。李中梓认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

          有医家从气血关系阐述调血治法。如宋·许叔微指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凡病经多日,治疗不愈,须当为治血。”清·叶天士更明确提出:“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明·缪希雍提出论治气血之法,即治气三法为补气、降气调气、破气;治血三法为补血、清热凉血、活血通瘀。对调和气血治则,甚得其要。李挺也有高论:“补血以益营,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

          对于血证治疗,清代王清任、唐宗海之论很有见地。《医林改错》列出50余种瘀血病证,创立益气活血治法的代表方补阳还五汤以及诸逐瘀汤,对后世影响很大。《血证论》有“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基本原理】
          人以气血为本,疾病均会伤及气血,故《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说:“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调和气血,就是根据气血不足及其各自运动状态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机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方法,恢复气血充盈、流通的生理状态。

          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病变的治疗,必须顾及气血相互间关系的失调,而不能孤立地治气或者治血。通过调和气血,从整体上促进气血关系恢复正常。再者,气血生成与运行,均有赖于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调和气血又必须与调整阴阳、调和脏腑等治则结合运用。

          1.调气
          (1)补气 补气是针对气虚病机的治疗方法。气虚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元气不足、脏腑气虚、经络气虚等。所以,以补气法治疗气虚,还应根据气虚的具体类型给予相应的补气方法,如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胃气等。由于气的生成来源主要为肾所藏的先天精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因而,在补气时,应注意调补上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尤以调补脾胃为治疗气虚证的重点。

          (2)调和气机紊乱 调和气机紊乱是针对气机失调的治疗原则。气具有以流通为贵的生理特性。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类型可将调气原则和方法分为两类:1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脏腑有着特定的气机升降出入规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升发、肺气肃降等,调和气机时应顺应这些规律。如胃气上逆者,宜降逆和胃;脾气下陷者,宜益气升提等。②调和气机紊乱的病变状态。气机紊乱有多种表现形式,针对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相应的调和。常见的气机失调形式有气滞、气闭、气逆、气陷、气脱。针对不同病变,治法各异,如气滞者治以行气,气闭者治以开窍通闭,气逆者治以降气,气陷者益气升提,气脱者益气固脱。

          2.调血
          (1)补血 补血是针对血虚的治疗方法。血来源于水谷精微,其生成与脾胃、肾、肝、心等脏腑密切相关。故补血时应注意调和这些脏腑的功能,由于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故尤以调补脾胃为治疗的重点。

          (2)调和血行失常 调和血行失常是针对血液运行失常的治疗方法。血液运行失常的病变主要有血瘀、血寒、血热和出血等,且四者之间又可互为影响。故调和血液运行的方法可概括为: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因寒致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而致血热迫行者,实热者治宜清热凉血,虚热者治宜滋阴降火;出血病证总以止血为大法,在具体运用时又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施以凉血止血、温经止血、补气摄血、化瘀止血、收涩止血等法,故古人有“见血休止血”之说。

          3.调和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病变上气与血亦相互影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终致气血同病。故治疗气血病证时,应注意调和二者的关系。

          在气病及血的病机中,气病为基础,以气病为先,因而,应以调气为主,或者先调气后理血,在临床上常用气血双调法。例如,气虚致血虚者,宜补气为主,辅之以补血;气虚致血瘀者,补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滞致血瘀者,行气为主,佐以活血化瘀;气虚不能摄血者,补气为主,佐以收涩止血之剂等。

          在血病及气的病机中,虽以血病在先,由于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治疗血虚和血行失常,又常调气为上,调血次之。例如,血虚者,治以益气养血,如当归补血汤中黄补气五倍于当归;气滞血瘀者,治以行气活血;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气随血脱者,“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治以益气固脱止血,病势缓和后再进养血之剂。

          由于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临床还有血病治气和气病治血的方法。

         【临床意义】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临床疾病大多与气血相关,故调和气血常常与调和脏腑、扶正祛邪等治则结合使用,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气为阳,血为阴,两者有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关系,气之与血,两相维附,临证时,应调气不忘血、调血不忘气,时刻注意气血之相互维附的关系,气血之间的气滞血瘀、血瘀气滞、气虚血瘀等极其常见,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气血以通畅为要,在调整过程中要注意气与血病变的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气血失常多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气郁证最为常见,常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不可分,治疗时需充分注意到调和肝脏的功能等。气血病变又会影响全身,继而出现水湿痰饮等变化,治疗时一定要考虑到调和气血。因此,治疗气血失常应统观全局,调和脏腑阴阳气血,使阴阳恢复协调状态,气血和调,则其病自愈。调和气机宜顺应脏腑特性,升降并用以利气机流通。

          调和气血治则,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如常见重大、疑难疾病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病毒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对于常见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
          1.调和气血治则对重大疾病治疗机制的研究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研究,认为冠心病多为气血失衡所致,主张采用气血辨证,从调畅气血出发,用“衡法”治疗冠心病,在临床上针对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患者,疗效显著。“衡法”,即“调气和血,燮理阴阳”药物组成,多以活血化瘀、行气益气等中药为主,畅利气机,净化血液,或从气治,或从血治,或气血双治,通过调畅气血,达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治疗目的。

          有学者提出,气血逆乱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根本病机,调和气血是中风病的根本治法。溶栓颗粒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在改善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降血脂、改善血流变、降低纤维蛋白原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亦证实溶栓颗粒能明显抑制大鼠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提高t-PA活性,降低P/t比值,增强机体纤溶功能,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溶栓及体内、外抗栓作用。

          统计分析著名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医案治则,将医案分成脾瘴期、消渴期、消期三期,结果表明,消渴期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治则是针对瘀血阻络证,行气、疏肝、解郁也是通过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以通活血脉;消瘴期治疗策略上更注重“补虚扶正”;补肾助阳、气阴双补、益气养血均在统计的前10位以内,与吕仁和教授认识此期“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的证候特点吻合。

          有研究观察气血双补法联合化疗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结果表明治疗后6、12、24个月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6.7%、66.7%,可提高免疫功能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特别是减轻骨髓抑制,使患者顺利按时完成化疗,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2.调和气血治则对疑难、慢性疾病治疗机制的研究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属于中医“瘢积”“胁痛”等范畴。在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多以气滞血瘀为主,或兼血热;病程日久,正气渐虚,则以气(血)虚血瘀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重视调理气血,包括理气、益气、活血与养血,尤其是益气活血。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的难治病,有研究认为,肺络痹阻,气血凝滞是肺纤维化的病理特点,本病第二、三阶段,即属中医“肺痹”范畴,此时气血痹阻,不足以荣濡肺脏,进入疾病的发展期;当病情恶化至第四阶段,气血不能正常输布致使脾肾心等多脏器累。重亡津液,可见肺体积减小、肺叶枯萎不用等,当属中医学“肺痿”范畴;故在治疗肺纤维化时尤要重视调理气血,延缓其发展进程,以提高临床疗效。

          应用补益气血、祛湿通络法治疗气血不足、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在改善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恶寒喜温、乏力气短、肌肉麻木、多梦健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理障碍,中医称之为“郁证”,以气血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抑郁症,实证气郁多伴血瘀、痰凝,或化火;虚证多因脏腑功能减退。故疏通气机是郁证的基本治则,宣阳开郁为关键,一是宣达抑郁之气血,二是振奋脏腑的阳气,恢复脏腑功能。
    综上所述,调和气血治则对防治临床各科疾病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继续深入开展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