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91|回复: 0

    [第4章 针灸学说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经络腧穴理论发展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31 09: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10:49 编辑

    第四章  针灸学说流派对针灸医学发展的影响

      各家针灸学说和流派的不断涌现,不仅本身意味着针灸医学的长足进展,同时也大大推动了针灸医学的不断充实和提高。各种学说的各抒已见,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一次又一次地把新的观点和理论补充进来,从而使这门学科逐步完善。

    第一节  对经络腧穴理论发展的影响

      《帛书·经脉》最早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分布和所主病症,但内容比较简略。黄帝岐伯针派的理论使经络学说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内经》不仅增加了一条经脉,且大大充实了内容,并把经络系统区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别络、三百六十五络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后《难经》又对经络学中的奇经八脉做了归纳整理,提出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的体系, 对维脉主病做了增补,确立了奇经八脉理论体系。

    一、对经络学说发展的影响

      东汉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理论,西晋王叔和对表里经会合部位、共同出现的证候做了阐发,对各经虚实脉证提出了新的见解,对督脉主病增加了“大人癫疾,小儿风痫疾”等内容。金元时期,刘完素对中风、疮疡、瘰疬按经脉辨证施治又有不少发挥。张洁古对经络学说的贡献尤大,他根据《中藏经》《脉经》等文献对经络辨证内容做了不少增补。其《珍珠囊》一书,确立了药物归经学说《医学启源》则进一步完善了经脉辨证理论。至于李东垣、朱丹溪等,在经络学说方面也有不少独特见解。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理论做了一定的发挥。

      以上说明,经络学说的不断发展过程,就是各派的观点、理论发展过程,不同学说流派对经络学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观点,促进了经络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对腧穴学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十四经腧穴数量到晋代已经比较全面了。但是,此时经外奇穴仍然为数甚少,十四经腧穴理论仍欠完备。到了唐代,由于孙思邈和王焘的补充,才使腧穴理论大大跨进了一步。孙氏大量介绍经外奇穴的取法、主治王焘的《外台秘要》详述经穴的定位、取穴、主治病症、灸疗壮数、刺灸禁忌等。

      宋代官修《圣济总录》的问世,在统一腧穴排列顺序、密切经脉与穴位关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其后忽泰必烈、滑伯仁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考订,把经穴全部纳人十四经范畴,写成了《十四经发挥》,更密切了穴位和经络的关系。

      特定穴理论经历代穴法派的实践总结,也在不断充实。如《难经》对八会穴及俞募穴的应用只有原则性的提示,后世才有较大的发展。又如五输穴及井穴、原穴,《内经》《难经》所述并不完全,到了金元时期,通过刘完素等医家的临床实践,特别是何若愚等提出子午流注学说,五输穴的应用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八脉交会穴理论是窦默通过采访得来的,他把每穴主治范围扩大到30多种病症,并验之临床,盛称其疗效。此后,又经杨继洲等人补充,特别是经王国瑞、徐凤等把它的应用发展为飞腾八法、灵龟八法,更显示了这一学说的临床意义。

      由此可见,各个流派的学术观点、理论,对推动腧穴学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