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347|回复: 0

    [第7章 时代医家] 第十五节 张介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 17: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1:09 编辑

    第十五节  张介宾

    一、生平与著作

      张介宾1563—1640年 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子, 明代医学家,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张介宾幼禀明慧,读书不屑章句,于经史百家无不考究,其父寿峰是定西侯客,兼通医理。受家庭影响,他自幼喜爱医学 13 岁时,随父游京师,不仅遍交奇才异能之士,而且又跟随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后尽得其传壮年时,曾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到过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在官场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至50余岁,张氏返回乡里后悉心钻研岐黄之术,尤其对《素问》《灵枢》有深人研究,将《内经》分门别类,详加阐释,历时30载著成《类经》,其著作还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类经》共32卷,其中卷七至卷九为“经络类”,卷十九至卷二十二为“针刺类”,还有“会通类”中有专论针灸节卷十四“疾病类”中也有十二经病候的记载等。《类经图翼》前一部分是五运六气,后部分是经络针灸,并附图79幅,是张氏针灸学说的重点。《类经附翼》卷四为针灸歌赋。《景岳全书》在“杂证读”论述各科70余类疾病的证治中,有20多类涉及针灸疗法,说明张氏著作中的针灸学内容是很多的。

      金元以后,时医多崇尚河间、丹溪之学,而不善辨证,拘守成方,滥用寒凉攻伐虽薛己等家温补理论已经兴起,然流弊未绝。张介宾学宗《内经》《难经》,博采诸家,既取法李杲、薛已温补脾肾理论,对河间、丹溪之说在批评之余,出于补偏救弊的需要,又提出温补学说。他把道家的精、气、神学说融为一体形成其一家之说。

    二、学说与贡献

      重视经典研究

      张氏十分注重经典,尤其注重《内经》的研究,对《内经》进行了校勘、分类、注解、考证等全面而深人的研究,写成《类经》。由于《内经》经文含义较深,文字古奥,解析中言而不能尽其意之处颇多。张氏采用图表形式编撰了《类经图翼》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除运气之外,附有经络针灸图表79幅,不但数量多,而且构图清晰,线条工整,造型生动逼真。

      《类经图翼》广收前人文献,上自《内经》《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下至《乾坤生意》《捷法》以及针灸歌赋,无所不包。特别是其中的十四经穴主治收集了不少民间针灸验方,如鱼际穴“一传此穴兼经渠、通里,可治汗不出者,便得淋漓更兼三间、三里,便得汗至遍身。”可见张氏既重经典又不限于经典。

      张氏阐释针灸经文,并不限于解释词句,而能注重实践,结合临床进行发挥。如《论疝不当专属肝经病》指出“前阴小腹,乃足三阴、阳明,冲、任、督三脉所系,岂得独以厥阴经为言”,突破了《内经》的界限,扩大了针灸辨证论治范围。

      灵活掌握同身寸、骨度法

      张氏提出取六用手指同身寸法时要根据病人的形态特点,与骨度分 寸法结合使用,《类经图翼·卷三·经络一》中云“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概混用, 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在《类经图翼》卷三中,他对《灵枢》骨度进行了阐述,描绘了“仰人骨度部位图”和“伏人骨度部位图”,对周身骨部名称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将《灵枢·骨度》所载骨度按头部、胸腹部、背部、侧部和四肢部加以分类归纳,以便学者掌握。

      “灸能开郁拔毒、助气回阳”说

      张氏学宗东垣、立斋,初期亦尊丹溪之说,后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慎用寒凉和攻伐之剂,临证常用温补法。《 类经图翼·卷十一·诸证灸法要穴》辑录了明以前几百个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的几十种病证《景岳全书.杂证谟》也记载了大量灸方内容,说明他对灸法的重视。

      对灸法的作用,张氏在类经图翼.治十一. 诸证灸法要穴》中说“凡用负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他认为灸法有三大作用,一是行气活血,亦即疏通经络、宣通血脉、行气散瘀、开郁破滞。他在《景岳全书·卷十一·非风·论寒热证》中说“以艾治者, 当随其急处而灸之,盖经脉既虚,须借艾火之温以行其气,气行则血行,故筋可舒而歪可正也。”二是回阳补气作用,亦即祛寒散邪、升阳举陷、温补脾胃。在《景岳全书·卷十一伤寒厥逆》中,他主张“速灸气海数十壮,以复阳气”,“而治脱肛用百会”,乃“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气”。三是散风拔毒,如治疗痈疽,《 类经图翼·针灸要览·外科》载“未溃而灸,则能拔散郁毒,不令开大已溃而灸,则能补接阳气,易于收敛。”《景岳全书》还辑录了薛立斋治痈疽的大量文献,包括不少医案,用以说明灸法有良好的拔毒消肿作用。总之,这些作用都离不开温热、温补、温散、温升等几个方面。

      张氏认为艾灸以温补为主,对热证反对用灸法,在《景岳全书·卷十一·诸证灸法要穴》中说“其有脉数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当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又《景岳全书·卷十一·非风·灸法》中,他认为“火盛金衰,水亏多燥,脉数发热,咽干面赤,口渴便热等证,则不可妄加艾火,若误用之,必致血愈燥而热愈甚,是反速其危矣”。

      景岳注重温补,偏喜用灸,《景岳全书》 还对一些灸法验方做了收录。 如其“神仙熏照方”,就是把各种药末用棉纸包寒、麻油浸泡,然后点燃以熏照疮毒的特殊灸法,据称为孙道人所传。《景岳全书·卷六十四》中记载“毒邪炽盛,其势猛急而垂危者,则宜用熏照方,更胜于灸也。”“ 神仙熏照方”实际上是一种药条灸, 张氏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景岳全书·卷六十四》载“神仙熏照方雄黄、朱砂、血竭、没药各一钱,麝香二分,右五味,研细末,用绵纸卷为粗捻,约长尺许。每捻中人药三分,裏定,以真麻油润透,点灼疮上,须离疮半寸许,自红晕外圈周围徐徐照之,以渐将燃收人疮口....此药气从火头上出内透疮中,则毒随气散,自不内侵....熏罢随用后敷药。”这种灸治方法的应用,有助于疗效进步提高。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张介宾对经典著作,尤其是《内经》进行了全面而深人的整理研究,其《类经图翼》专论针灸,内容丰富,是研究针灸的重要文献。在学术上他注重温补,推崇灸法,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他认为灸胜于药。张氏的针灸学术思想,对今天的临床仍有指导意义。任应秋教授说“明代医家,根底较深者,首推张介宾”,事实确是如此。由于张氏一方 面有多个学科的丰富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的医学大家。纵观其论,能看出他的学术思想受《易》《内》二 经的影响较深,同时和宋元各家学派关系密切。他认为医学的内容虽极丰富,但从研究理气阴阳人手,就能从根本上掌握中医的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医疗原则。这些思想在《类经图翼》中表现得很清楚。

      余姚大文学家黄宗羲于《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为之作传曾说“ 是以为人治病,沉思病原。单方重剂,莫不应手霍然,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皆遣金币致之,其所著《类经》,综合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西安叶秉敬,谓之海内奇书”,充分说明张氏学经两富的成就。

    四、阅读文选
    诸证灸法要穴(《类经图翼》卷十一

      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故古人灸法,有二报、三报,以至连年不绝者,前后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壮、五壮,以至百壮、千壮者,由渐而增,多多益善也。然灸头面者,艾炷宜小,亦不宜多,灸手足者稍倍之,灸腹背者又倍之。若上下俱灸,必须先上而后下,不可先下后上也。凡用火补者,勿吹其火,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若欲报者,直待报毕贴之可也用火泻者,可吹其火,传其艾,宜于迅速,须待灸疮溃发,然复贴膏,此补泻之法也。其有脉数躁烦、口干咽痛、面赤火盛、阴虚内热等证,俱不宜灸,反以助火,不当灸而灸之,灾害立至矣。图翼四卷,有针灸诸则,所当并察。

      【思考题】

      1.张介宾在针灸经典研究上的贡献是什么

      2.如何理解“灸能开郁拔毒、 助气回阳”说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