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5:14 编辑
第五节 孙惠卿
一、生平与著作
孙惠卿( 1883—1968年),字嘉微,号隆净,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武昌,是近代梅花针疗法的奠基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肄业于湖北武备学堂。曾任湖南永州镇文卫营官,北洋军阀蒋茗山部军需。1915年,因在农村受民间用“柳条抽打疟疾患者”和“刮痧”治病启发,意识到针刺体表可以治病,乃潜心钻研设计,用钢针或缝衣针5~7枚,聚捆成柱形,针尖齐平,将针柄固定于筷状有弹性竹竿一端,命名为“保健针”,用以弹刺叩击体表治病颇效。1926年开始行医,时有治验。后因儿子患颈淋巴结核不治身亡,又决心为此病寻找新的疗法,曾用“保健针”治愈了淋巴结核溃疡患者。1949年,继用此法诊治解放军而受到重视,原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织师生成立专门研究小组整理继承他的学术经验,并协助编写出版了学术专著《孙惠卿刺激神经疗法临床参考手册》。1954 年当选为武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政协委员,同年调至北京工作,不久成立了“刺激神经疗法诊疗所”(1956年并人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孙氏在应诊同时还开办了训练班传授这一独特针技。
二、学说与贡献
(一)“刺激神经疗法”说
孙氏独创的“刺激神经疗法”,虽然他认为“不包括在针灸学范围内”。但事实上七星针、梅花针、皮肤针等疗法,已作为学科分支之一而载人高校针灸学教材之内。20世纪50年代初,孙氏受前苏联巴甫洛夫学说影响,试图以西医学神经反射观点来诠释其作用机理。他认为用“保健针”刺激皮肤感受器(即游离神经末梢)使之产生冲动,再通过神经传人中枢而起调节作用,反射地影响各器官活动而引起活动加强(兴奋)或减弱(抑制),使已经紊乱的兴奋、抑制活动获得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他认为刺激人体不同感受器,对同一器官可产生不同的兴奋或抑制效应,如刺激颈、骶部可使胃活动加强,刺激胸腰部则使胃活动减弱;又刺激脑神经、脊神经之颈神经和骶神经分布区域引起副交感神经效应,刺激胸、腰神经分布区域则引起交感神经效应等,因而总结出“刺激部位”理论。其次,认为刺激后还可使高级神经部位的兴奋与抑制活动相互转换,如刺激胸腰部使兴奋性增高,刺激脑、颈、骶部使抑制过程加深,但当刺激强度增大、频度增加时,刺激_上述部位则引起相反效应,故又形成了有关刺激手法强度学说。可见其刺激部位说、手法强度说都与“神经论”相关。
(二)“刺激部位” 说
孙氏的刺激部位学说,完全有别于传统经穴的独特理论,《刺激神经疗法》全书未涉及任何经穴名称,其部位、分布、刺激具体处所如下(表9-2):
表9-2 刺激神经疗法刺激部位举例 | | | | | | | 以耳之前上方为中心,呈放散状向前、上、 后方刺激4~5行(或以相反方向刺激亦可) | | | | | | 沿眉弓部,上眼睑、下眼睑呈环状方向各刺激2~3行 颧弓下缘部:呈弧形从内向外各刺激3~4行(以眶下孔为重点) 下颌部:从耳垂前方向颏部方向各刺激3~4行(以颏孔为重点) 鼻背部:从上向下(即由内背向下至鼻翼)各刺激2~3 行 上唇部:以正中线为中心向两外侧方向刺激3行 耳部:在外耳周围呈环行刺激2~3行。外耳道刺激9~10针, 耳后之乳突部刺9~10针,耳甲刺9~10针 | | | 以正中线为中心,从下颌骨体向下至胸锁关节之上方(即喉部两侧)从上向下各刺激3~4行 | | 起自乳突从上向下至锁骨内侧1/3处刺激三行。颌下三角部(下颌骨之内侧缘)可刺2行 | | 起自枕部下缘向下至胸椎第一节, 由上向下沿脊柱两侧刺激3~4行,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横刺激若干行亦可 | | | 锁骨上下部:从内向外刺激2行 胸廓之肋间部:从内向外每肋间隙刺激1~2行 腹部:起自剑突与肋弓下缘刺至两髂前上嵴之连线上,从上向下可刺激8~9行,有时加以横刺4~5行 | | 起自第一.胸椎水平向下至尾椎,沿棘突之两侧约3cm区域,从上向下可刺激3~4行,或于每两棘突间加以一行横刺 起自胸椎第11节水平,向下至髂嵴上方之腰部两侧,从上向下可刺激4~5行 肛门之后上方可环行刺激2~3行 | | | 前部:起自肩关节的前缘向下经肘窝至腕关节的前缘刺激2~3行 后部:起自肩关节的后缘向下至腕关节后方,刺激3行 肩关节:沿其周围由上向下刺激若干行 肘关节:其前缘于肘窝横刺2行,其后,于鹰嘴(即肘关节后面)周围呈环形刺激2~3行 手掌侧面:起自腕关节沿手掌侧每一骨间隙向下刺1行,沿每指之两侧缘到达指端给予刺激1行 手背侧面:起自腕关节沿手背侧骨间隙向下刺一行并沿每指之两侧缘给子刺激 | | 前部:起自腹股沟向下经大腿股前,跨惋骨再经胫骨前嵴稍外侧向下,经踝关节的前方沿足背部骨间隙至趾,再沿趾之两侧缘至趾端,进行刺激 后部:起自骶髂关节之下方沿臀部,向下经大腿之后部,继向下经胭窝、小腿后部至跟腿部,做3行刺激 外侧部:起自膝关节之外侧(腓骨小头之下方)向下沿小腿。外侧面至外踝上方,作3行刺激 内侧部:起自外阴部之外下方(相当于内收大、小肌处)向下经大腿内缘跨膝关节之内侧,小腿之内侧缘至内踝,做3行刺激 髋关节:沿大转子周围环绕刺激2~3行 膝关节:沿髌骨周围环绕刺激3行 踝关节:沿内踝和外踝环绕刺激2~3行 |
以上各部位均以局部与周围疾患为主,仅少数如聋哑选胸腰部、传染性肝炎加肩部等例外。
他还归纳了选取刺激部位的基本原则,如“ 整体治疗原则”,即全面刺激,同时多刺和重刺某些部位以解除全身性疾病:“ 调整治疗原则”即在整体治疗原则之下,分析调整刺激部位;在特殊组织变异部位给予刺激,如在有结节、障碍物、条索状物、变形性改变和有异常感觉处给予刺激等,颇有临床意义。另一方面,孙惠卿强调在“同一种疾病处 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时,刺激部位是不同的”,应该“ 依据疾病发展过程、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生理病理改变,选择适当的部位给予刺激”,因此“ 选择刺激部位的灵活性”比较大。
(三)诊查法
孙惠卿创立的诊查法注重“敲听,推、摸,捏、压”。
1. 敲听法 用手指敲打以脊柱两侧为主的皮肤,如现空音(声音清脆、易向周围传导)或呆痹音(声音低沉、不易传导),则认为此处乃“病变反射部位”。如出现不空不呆音,则属正常。
2. 推、摸法 推法即用拇指压棘突两侧或其他部位,由尾椎到颈椎再到枕外隆突,从下向上滑动,如发现有障碍物、结节、条索状物、泡状软块,棘突之隆起、凹陷、歪斜或两棘突、椎体之间距离的改变,认为即“病变反射区”,此法在全身其他部位均可应用。其摸法,乃用手摸皮肤是否滑润或粗糙,患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或肾病,常明显粗糙,另外全身营养、生活环境改变及冬季也往往粗糙。还有皮温,如躯干背部“外凉里热”是风湿病,“ 局部发热”是局部炎症表现,“全身发热”乃全身反应;脊柱两侧某局部温度改变应考虑为某内脏病变反射区。
3. 捏、压法 捏诊即用拇指与食指握身体各处, 特别是柔软处,关节周围,如捏腹、腰、颈、肩、四肢、眶等处,可察知皮肤、肌肉、肌腱神经张力是否改变。压诊即对前述检查发现异常部位施以指压以发现各种不同感觉从而判断疾病轻重。如某器官功能改变,可出现“发酸”感,是病初反应;如现“酸、痛”则说明病有发展;“麻和木”乃疾病严重阶段。也可以此方法判断给子治疗后疾病是否好转。
(四)弹刺的“强度、频度与种类”说
刺激操作手法为“弹刺”, 因保健针杆本身有弹性,皮肤亦有弹性,手持针柄叩打皮肤,针尖在皮肤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刺后即弹起,故称“弹刺”。
强度有轻、重两种,以弹刺时手腕用力大小区分,可以灵活运用,并且强调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各针刺强度应该大致相同,刺激力量也应当十分均匀,不要忽重忽轻。轻刺一般用于前额、眉弓、眼眶、颧、耳周,小儿体弱或第一次诊治的患者。 频度亦分快慢两种,最快速度为每秒钟叩刺两针(次), 最慢者速度为1.5秒钟叩打一针(次)。面部、小儿、体弱或反应较快患者用慢刺。
刺激种类有“一般刺”“多刺”“少刺” “不刺” 四种,按般部位给予刺激称“一 .般刺”;在通常刺激部位外加刺或重点刺某处,称“多刺”;刺虽少而作用大,称“少刺”,某些部位忌针则是“不刺”。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刺胸腰脊柱侧,为“一般刺”; 但必要时重点刺胸5~8椎旁为“多刺”;如患者又有习惯性便秘则不应刺腰而改刺骶部为“少刺”:如患者系孕妇,则刺腰不宜为“不刺”。
孙惠卿运用梅花针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疗效显著的有内科病如哮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病、冠心病、甲亢、神经系统的许多疾患等,外科疾病如淋巴结炎、淋巴结核、腱鞘炎、某些手术后遗症、尿潴留等,儿科疾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消化不良、遗尿症等,还应用于妇科的月经病、功能性子宫出血,五官科的鼻炎、神经性耳聋,皮肤科的脱发、神经性皮炎、多汗症、皮肤瘙痒症等疾病的治疗,用于骨科疾病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等。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孙惠卿的梅花针疗法与神经刺激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针灸医学,至今在临床上仍有广泛运用。孙惠卿创立敲、摸、推、压、捏等手法,并以酸、痛、麻、木等为病理阳性反应,以结节、条索、软性泡状等障碍物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这个依据与神经解剖中所述的脊髓分节段同内脏的相互关系大致相同,与膀胱经背俞穴同脏腑的相互关系也有相似之处。孙氏通过脊柱两侧检查诊断法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结合,能初步检查诊断出各脏腑器官所患疾病。检查中发现的阳性病变反应,往往是针刺治疗的重点,对治疗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起到检查疗效的作用。孙氏弹刺手法熟练准确、运用自如,利用腕力在皮肤上进行刺激,平、稳、准,弹而有力,并总结出弹、快、轻、平“四要”和慢、压、针、拖“四不要”等经验。
1956年10月26日前苏联《友好报》和1958年3月7日《人民日报》都发表了介绍孙惠卿刺激神经疗法的文章。现今王琳报道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520例,治愈517例,占99.4%,其中2~3次治愈者418例,占80.4%; 4次治愈者54例,占10.4%; 8~15 次治愈者45例,占8.7%,其有效率甚高。并称还将此法用于治青光眼、斑秃、顽固性失眠、麦粒肿、强直性脊柱炎、阳痿、闭经、皮炎、皮神经炎等均有疗效[王琳、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520例.中国针灸,1994, (增刊): 218]。在与其他疗法结合应用中也有不少新的进展,如秦氏报告电梅花针治疗副鼻窦炎85例,结果愈者59例,显效19例,好转7例[秦庆能、电梅花针治疗副鼻窦炎85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4, (5): 27]。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开展,孙惠卿所创立的梅花针疗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思考题】
1.孙惠卿对针灸学术的贡献有哪些?
2.孙惠卿的“刺激神经疗法”具有什么特点?
3.孙惠卿诊查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孙惠卿梅花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