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20 16:25 编辑
四、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进针法
进针法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操作方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是双手协同,紧密配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临床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图5- 5),将针刺入穴位,故称右手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固定针身,故称为“押手”。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手进针法指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人,直至所需的深度(图5-6)。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指端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毫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人。
2.双手进针法指刺手 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以下几种:
(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皮肤上,刺手持针,紧靠押手切按腧穴的手指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图5-7 )。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拟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人腧穴(图5-8)。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押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拟刺腧穴处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人(图5-9)。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 食二指将拟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人(图5-10)。此法主要用于印堂穴等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要求,灵活选用以上各种进针法,使进针顺利并减轻患者的疼痛。
3.针管进针法指利用针管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针管多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长度应比毫针短3分左右。针管的直径,以不阻碍针尾顺利通过为宜。使用时,先将针插人针管内,针尖与针管下端平齐,置于拟刺腧穴上,针管上端露出针柄3分左右。押手持针管,用刺手食指叩打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即可使针刺人皮肤,然后退出针管,再将针刺入穴内(图5-11)。也可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既是确保腧穴深层次定位正确性的基础,也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同腧穴,由于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的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感传方向和治疗效果常有明显差异。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应根据针刺腧穴所在位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灵活运用。
1.方向 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的朝向,一般依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部位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确定。
(1)依经脉循行定方向 根据经脉循行走向,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以达到疏通经气、提高疗效的目的。
(2)依腧穴部位特点定方向根据腧穴部位的特点,针刺某些腧穴时必须朝向某一特定方向,方能保证治疗效果和针刺安全。如针刺哑门时,针尖应朝向下颌方向;针刺某些背部腧穴时,针尖应朝向脊柱方向。
(3)依治疗需要定方向根据治疗需要,针刺时针尖朝向病所,促使针刺感应达到病词如闲宝一变部位,通过气至病所以提高治疗效果。
2.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图5-12)。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人体内。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人体内。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指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体内。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胸胁部的腧穴等。
3.深度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腧穴内的深浅度。针刺深度的确定以安全且取得针感为原则。各腧穴的针刺深度,在经络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临床上还需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情况来调整。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虚衰,小儿稚嫩,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胖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者,宜浅刺;阴证、久病者,宜深刺。
(4)部位人头面、胸背及皮薄肉少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腧穴,宜深刺。
此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
透穴刺法是一种将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有机结合,从一个穴位刺向另一个穴位的特殊针刺方法。腧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腧穴方向,针身与皮肤呈一定角度,将针刺人腧穴,针下得气后,再将针刺向并抵达另一个 腧穴。透刺形式可分为直透、横透和斜透;根据透刺穴位,又可分为本经穴透刺、表里经穴透刺、相邻经穴透刺等。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