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20 17:17 编辑
五、行针手法
行针亦称运针,是指毫针刺人穴位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临床施术时这两者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使用。
1.提插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人为插。如此反复运针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图5-13)。
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方向、角度。
2.捻转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图5-14)。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捻转角度一般在 180° ~360°,不能单向捻针,以免针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或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 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径,在针刺腧穴的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动气血运行,激发经气,促使针后得气。
2.弹法 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图5-15)。此法有催气、行气、加强针感的作用。
3.刮法 是指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图5-16)。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感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是指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 毫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图5-17)。本法具有催气、行气、增强针感的作用。
6.震颤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 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部位较为浅表的腧穴。通过各种行针手法的运用,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治疾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