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24 11:04 编辑
五、针刀疗法
应用针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称为针刀疗法。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针刺和局部微创手术的双重治疗作用。
常用针刀刀具因针刀柄形状、针刀身直径不同分为Ⅰ型和Ⅱ型针刀。Ⅰ型针刀,刀柄为扁平葫芦形,刀身直径1mm; Ⅱ型针刀,刀柄为梯形葫芦状,刀身直径3mm。两者刀身均为圆柱形,刀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齐平口,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内(图5-42)。Ⅰ型针刀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等病证; Ⅱ型针刀主要适用于深层大范围软组织松解、骨折固定及骨折畸形愈合的折骨术。
(一)操作方法
1.针刀的持针方法以术者的刺手 食指和拇指捏住刀柄,以中指托住针体,置于针体的中上部位,无名指和小指置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作为刀身在刺入时的一个支撑点。 另一种持针方法是在刺入较深部位时使用长型号针刀,其基本持针方法和前者相同,但要用押手拇、食指捏紧刀身下部,从而起控制作用,防止针刀刺入时,由于针身过长而引起刺入方向偏离。
2.针刀进针的四步规程所谓四步规程, 就是针刀刺人时,必须遵循的4个步骤。具体如下(图5-43 ):
(1)定点在确定病变部位和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后,在进针部位用甲紫溶液或用记号笔做一记号,局部碘伏消毒后,覆盖上无菌小洞巾。
(2)定向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将刀口压在进针点上。
(3)加压分离刺手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托住针体,稍加压力不使刺破皮肤,使进针点处形成一个长形凹陷,刀口线与重要血管、神经以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
(4)刺入当继续加压,感到一种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质,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穿过皮肤后,进针点处凹陷基本消失,此时可根据需要施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3.针刀手术入路的定位标志
(1)按骨性标志定位骨性标志是在人体体表可以触知的骨性突起,是针刀手术体表定位的重要标志。
(2)按肌性标志定位肌性标志是在人体体表可以看到和触知的肌肉轮郭和行经路线,是针刀手术体表定位的常用标志之一。
(3)按局部的条索硬节定位病变局部的条索、 硬节、压痛点是针刀手术体表定位的参考标志。
4.常用针刀刀法
(1)纵行疏通法针刀刀口线 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 刀身以皮肤为圆心,刀刃端在体内做纵向的弧形运动。主要以刀刃及接近刀锋的部分刀身为作用部位。其运动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范围根据病情而定,进刀至剥离处组织,实际上已经做了粘连等病变组织的切开,如果疏通阻力过大,可以沿着肌或腱等病变组织的纤维走行方向再子切开,然后可顺利进行纵行疏通。
(2)横行剥离法横行剥离法 是在纵行疏通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刀身以皮肤为圆心,刀刃端在体内做横向的弧形运动。横行剥离使粘连、瘢痕等组织在纵向松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其松解度,其运动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范围根据病情而定。
纵行疏通法与横行剥离法是针刀手术操作的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刀法。临床上常将纵行疏通法与横行剥离法相结合使用,简称纵疏横剥法,纵疏横剥1次为1刀。
(3)提插切开剥离法用一只针刀,刀口线与重要神经、血管走行一-致,刀刃到达病变部位以后,切开第1刀,然后当针刀提至病变组织外,再向下插人,切开第2刀,一般提插3~5刀为宜。适用于粘连面大、粘连重的病变,如韧带粘连、肌腱挛缩、关节囊病变等。
(4)骨面铲剥法针刀到达骨面,刀刃沿骨面或骨嵴切开与骨面连接的软组织的方法称为铲剥法。铲剥法适用于骨质表面或骨质边缘的软组织(肌肉起止点、韧带及筋膜的骨附着点)病变,如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等。
(5)通透剥离法 将刀锋及刀身深人至粘连组织的两层之间,在两层组织之间(有大片粘连病变时)以扇形的轨迹予以剥离的方法。适用于腱鞘囊肿、滑囊积液、肩峰下滑囊炎、髌下脂肪垫损伤等疾病。
(二)适用范围
针刀疗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部分骨质增生性疾病与骨关节病、常见脊柱疾病、神经卡压综合征、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部分关节内骨折和骨折畸形愈合、瘢痕挛缩等。
(三)注意事项
除遵循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外,运用针刀疗法还应注意:
1.针刀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晕针和断针,准确选择适应证,严格掌握禁忌证。
2.对于凝血机制异常者,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深部有脓肿及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者,一切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均禁用本法。
3.体质极度虚弱者,在身体有所恢复后再施行针刀手术。志鱼家的查人
4.注意术后出血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