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针疗
›
携手解码共同富裕——浙江衢州未来乡村试点建设情况调查 ...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969
|
回复:
0
携手解码共同富裕——浙江衢州未来乡村试点建设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9-2 0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源:经济日报
未来乡村什么样?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或许可以让你看到一种可能。衢州201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依靠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打造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诗意栖居地。如今,衢州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篇文章发力,乡村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走进浙江衢州衢江区莲花乡村国际未来社区,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机器人“小莲”正在与来往游客热情交流,幽默的回答引发阵阵笑声。在这里,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5G场景应用,融合古村、农耕、文创、康养等元素,孕育出家家和畅、处处智慧、人人幸福的田园图景。数字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引擎,莲花社区只是衢州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小小缩影——围绕共同富裕这篇文章,衢州正在掀开乡村建设新的一页。
乡村治理嵌入“智慧脑”
“扫一扫‘门牌’,家里有哪些特色‘土货’一清二楚,方便游客购买,太智慧了。”莲花镇西山下村铺里村村民夏云龙告诉记者,家门口的“智慧门牌”可管用了,已有不少游客扫码下单购买了自家特色农产品。
目前,铺里村46户农户家门口都安装了“智慧门牌”,除了可以扫码购买“土货”,还会呈现门牌对应的地址、住户姓名、联系方式、垃圾分类等信息。“我们正在设置农户‘垃圾分类积分’,并准备纳入个人诚信体系考评中,有效推动未来社区环境治理及长效管理。”莲花镇相关负责人说。
新技术应用,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一旦下地干活儿心率高了,就歇一会儿;感觉不好,按一下红色按钮,家人与网格员就知道了。”铺里村老人叶洪祥告诉记者,手环共有两个按钮,红色为“一键呼”,长按3秒钟,5位紧急联系人与未来社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另一个为“菜单切换”,可以随时查看心率、血压等情况。
在龙游县溪口未来乡村,看书、吃饭、进出无人超市均能刷脸搞定,云端“大脑”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家园管理。在詹家镇浦山村民族未来乡村,数字化管理与村民生活紧密相关,智慧路灯、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
数字,正在改变衢州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形态。
“翻耕土地种植旱作物、除草……”近日,柯城区万田乡王家村村民王正云打开手机,通过微信登录“村级务工智慧监管平台”小程序,查看到自己的务工任务已完成,不仅受到派工人员在线好评,实时统计的务工费用也已生成。
“过去为防止村级‘微腐败’,村里务工要手写派单,经村党支部书记签字,并在村公示栏公示以后,再发到乡纪委审核。一旦遇到村党支部书记出差,务工派单流程就会延后,延误务工。”王家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正祥说。
如今,务工流程“上网”,全程留痕留迹。王家村一半以上村民通过微信在“村级务工智慧监管平台”小程序上申请务工,同时录入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和银行卡号。近日,王家村村两委通过平台发布务工信息:村集体要耕种80亩地,需要150工,务工费100元一天。务工信息一推出,村民们纷纷在线申请,平台很快完成派工,并实时审核,全程公开、快速。
“将项目管理纳入数字化治理中,套上监管‘紧箍咒’,捂紧村集体‘钱袋子’。”万田乡党委书记郑讯舟告诉记者。
“下一步,衢州将牢牢把握未来社区的家园属性、民生属性、普惠属性,瞄准群众所需,迭代完善场景化应用,让乡村生活更智慧、更便捷。”衢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支画笔”绘出致富路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被誉为“全国十大农民画村”之一。这个800多人的小山村,参与农民画创作的村民达300多人。走进村里,宛如身临“十里画廊”。
“农民画是余东乡村未来社区最大的特点。”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斌说,建设未来乡村以来,他们先后建起社区服务中心、共享食堂、共享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国乡村美术馆、“南孔文创”等特色场景,不断做大做美这幅“余东农民画”。
“我们‘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画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农民余云梅通过画墙画,一年收入10余万元,政府提供绘画稿费和获奖奖励,年末还有村集体收入分红。
在余东,画和未来两大元素紧密融合,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余东村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一方面深挖农民画特色,与外界合作开发农民画丝巾、农民画壁纸等,另一方面通过“国际艺术地球村”项目招引美术界、文艺界专家作为“未来村民”,并与国内知名美术院校合作,共同打造未来乡村。
由老房子微改造而成的“南孔文创”,为村里带来多元化业态,消费者既可在这品尝咖啡,也可付出材料成本费,挥毫作画,学做陶瓷。目前,“南孔文创”已带动陶瓷、丝巾等文创衍生品销售10多万元。2021年6月,“南孔文创”开设了余味西东周末市集,设置30个摊位面向村民开放经营,不少村民在市集上卖起了妈妈饼、油炸馃等美食和香包、竹编等手工艺品。
余东农民画实现了从卖画到卖版权、卖文创,也带动了研学游、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里新建了中国乡村美术馆,原有的老房子被改造成咖啡屋、农耕馆、竹编馆。游客多了,“原乡人”陈堂珠把自家开成了农家乐,“2021年端午来余东村赏农民画、看风景的游客特别多,3天收益近2万元”。
数据显示,2021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有1.5万名游客到余东村游玩,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近20万元,农民画文创产品更是热销。
为了充分发挥村民特长,余东未来乡村还形成产业联盟抱团式发展,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锋介绍,目前已有24家不同业态的主体入驻未来乡村,相应成立了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余东研学旅游公司、民宿联盟、水果专业合作社、“一米菜园”等8家产业联盟,探索“企业+集体+农户”不同模式运营。
共建共享共富,是未来乡村建设的初衷。走进余东未来乡村的“妈妈味道”餐馆,店主肖美仙直赞政府好,“村里为鼓励我们创业,房租、装修费用都免了,烧的荤菜由村‘十大碗’土灶头餐店下单,烧好送去即可,啥都不用愁”。
肖美仙说的“十大碗”,源于2020年3月的一场擂台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之初,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配套。为激励村民参与经营,村里用先行收储的农房招租,并承诺头两年免租金;同时下发“英雄帖”,让烧得一手好菜的农户报名参赛。最终,村里把得奖的10多个菜肴统一冠名为“十大碗”品牌,村集体的“十大碗”土灶头餐店也开张营业。
肖美仙烧的“浓汤鱼头”获得一等奖。“饭店只烧青菜和售卖酒水,顾客可自助炒菜,所有荤菜均来自各农户家烧的‘十大碗’。只要有顾客点餐,一个电话或微信下单给农户,烧好送来即可。”肖美仙说,她的“妈妈味道”餐馆2021年4月开始营业,除满足订单送菜外,店里的经营品种越来越丰富,生意好时一天有10多桌。
“村集体搭台,让农户都来唱戏。”陈建锋说,为拓宽村民就业门路,余东村组织成立了就业联盟,“就业管家”根据各场所用工需求,将闲置劳动力统筹调剂安排,实现多渠道就业,多份工作收入。目前,“十大碗”联盟已有12户农户,已为他们增加上万元收入。
“三乡人”共建未来村
未来乡村怎么建?衢州市委书记汤飞帆表示,“各类人才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只有激活原乡人、吸引归乡人、引进新乡人,乡村才会有无尽活力。”
最近,在开化县音坑乡下淤乡村未来社区,15位“新乡人”拿到了“荣誉新乡人”证书。“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很适合从事文化艺术交流。”陈进是位艺术家,长期在北京从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作为“新乡人”,他与其他4位艺术家已经入驻,并定期开展艺术创作、产业孵化和美育培训。
陈进的创作空间,位于下淤“霞洲艺术村”。这些年,下淤村先后有偿收储了36栋村民的土木结构老屋,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一栋栋既充满田园野趣,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建筑,并专门命名为“霞洲艺术村”。
“我们还与20余位艺术家签订了入驻意向书,同步改造了8至10栋房屋,持续植入高品质文化艺术品牌内涵,在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音坑乡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外来艺术家、文创人员等“新村民”,焕然一新的下淤还吸引了外出村民返乡创业,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叶佐平早年在外地从事装修行业,7年前,他回村开起农家乐“隐秀”。“2021年利润突破百万元。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医疗、教育等也越来越有保障,谁不希望在家人身边呢?”叶佐平说。
共同富裕最终需要人才支撑。为吸引更多人才集聚,当地构建了“科技、资金进村”“青年、乡贤回村”的“两进两回”机制,制定了“艺创小镇”人才引进专项政策。目前,170位原乡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90位乡贤村民回乡创业就业。
行走在下淤村,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艺创花街中的非遗文化展示馆、开化砚馆、艺术家会客厅……计划总投资8000余万元,31个涵盖艺创空间、两山展示、智慧服务、党建治理的项目正加速推进。
据统计,2020年,下淤村共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60万元;村集体全年经营性收入达3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3万元,超过浙江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蛋糕”不仅要做得大,更要分得好。在下淤水畔绿道骑行,是最受游客青睐的项目之一。“一早上就租了30辆车。”今年70岁的村民叶卫洪是下淤村观光自行车的项目合伙人之一,他告诉记者,随着下淤未来乡村深入建设,游客数量增长显著,收入也不断提高。
“早些年,观光自行车曾出现经营主体过多、竞争混乱等问题。2015年,村里将经营权招标,由一个主体统一经营,每年上缴村集体租金。”下淤村党支部书记叶志廷说,集体经济的账阳光透明了,村民也相信“一碗水”端平了。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下淤探索出一套特有的共同富裕机制:在衢州市率先实施村集体项目“三议三公示”;探索总结“确权不确地”改革经验,进一步壮大村集体资产,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探索碳汇质押贷款和山水林田湖草、房村景路资源融资贷款等共富模式……
随着未来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下淤村逐渐成为区域共同富裕的“火车头”。依托下淤,开化县成立“泛下淤”未来乡村联盟。七村结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共建开化县金溪画廊诗画风光带金溪桃韵示范段。“2021年,这7个村总体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开化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经济日报记者 黄 平)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052564878522843656/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