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373|回复: 0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4: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发性神经炎

            各种病因均可影响周围神经,如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广泛损害,称为多发性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痿证”、“痹证”范畴。

    病因病理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有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感染,继发感染,细菌毒素的作用,化学因素中的药物、化学品,重金属类的作用,以及代谢障碍、营养障碍、结缔组织病变、遗传及其他原因等引起,导致轴突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间质变化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脏器素虚、风寒湿邪、寒湿、湿热乘虚而入,浸淫经脉,闭阻脉络,营卫行涩,经脉失养或肝肾两伤,精枯血少,筋骨失养,或脾胃素虚,或因病致弱,使纲运失常,生化不足,宗筋失养而成痿。

    临床表现

            本病初期以手指或足趾疼痛麻木,剌痛烧灼或似虫行感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刺激症状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子样分布的感觉障碍;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排除其他周围神经疾病。

    治疗方法

    方一:植线法
    [取穴]  足三里、气海。配穴:上肢加曲池,下肢加阳陵泉。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医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于所埋穴位。左手将一段已消毒的羊肠线套于埋线针尖端的凹槽内,然后左手拇指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续缓慢进针,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角刺入,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ml,将肠线埋于穴内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贴愈伤膏固定。15~2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每天按揉所埋穴位2次,每次5~10分钟,以增强对穴位的刺激。

    方二注线法
    [取穴]  一组:大椎、曲池、外关、阳陵泉。
               二组:尺泽、合谷、足三里、太冲。
               三组:外关、后溪、丰隆、太溪。

    [方法]  上述穴位组依次埋线。穴位消毒局麻后,将1号蛋白线放于埋线针口,以15度角刺入穴内,待蛋白线进入穴下,线头没入皮内1~2cm时退针,外盖敷料,7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方三注线法
    [取穴]  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
    [配穴]  手三里、外关、中渚、阳陵泉、足临泣。

    [方法]  局部消毒局麻后,用9号或12号埋线针,根据穴位情况刺入3cm,注入00~1号肠线0.5~3cm。根据上肢与下肢患病之不同,各取主配穴1~2个进行埋线。每隔15~20天埋线1次。

    方四注线法
    [取穴]  上肢:合谷、曲池、内关、阳溪;下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解溪、委中、承山。
    [方法]  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埋线针装入0号羊肠线1~1.5cm,刺入穴位2~3cm,施以平补平泻法注入羊肠线。10天埋线1次,5次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

    例1:田某某,女,46岁。
            2个月前发病,开始时四肢末端麻木,发凉,疲乏无力。行走时有腿软弱无力感。后来腰膝发软。入院治疗,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住院治疗2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接受埋线治疗,查体时四肢发凉,触温觉存在,生理反射减弱,无病理反射,支持前诊断。按上穴位组依次埋线治疗。每周埋线一次。三次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7年无复发。

    处方精汇

    1.用植线法。
            取穴:足三里、气海。上肢加内关,下肢加三阴交。穴位皮肤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2cm套于埋线针尖端钩内,刺入穴内,足三里、三阴交直刺2cm,内关直刺1.5cm,气海向下制刺2cm,将线体注入穴内,退针外盖创可贴。20天埋线1次。

    2.用注线法
            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清养肺胃加阳溪、肺俞、胃俞;清化湿热加太溪、阴陵泉;补益肝肾加肾俞、肝俞;活血理气加气海、三焦俞;健运脾胃加脾俞、胃俞。穴位消毒局麻后,将9号埋线针装上00号羊肠线2~3cm,刺入穴内,探得酸胀感后,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1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按语

            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埋线治疗本病也以阳明经穴为主,以调胃益气,增加营养,并疏散风邪,通经活络。埋线时可上下肢穴位,阴经阳经穴位,左右穴位相互交叉配伍使用。一次不宜用穴过多,上下肢各选2~3穴即可,各处方可分组交替埋线。

            本病是由于感染、中毒、糖尿病、营养缺乏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的感觉、运动障碍,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早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受寒冷刺激。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病情稳定则需加强被动运动,并逐步进行有计划的主动运动。同时配合其他治疗如技摩、刺络、拔罐等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