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埋线疗法
›
【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炎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373
|
回复:
0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炎
[复制链接]
针灸界
针灸界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19-8-31 14: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多发性神经炎
各种病因均可影响周围神经,如同时发生周围神经的广泛损害,称为多发性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痿证”、“痹证”范畴。
【
病因病理
】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有感染性疾病的直接感染,继发感染,细菌毒素的作用,化学因素中的药物、化学品,重金属类的作用,以及代谢障碍、营养障碍、结缔组织病变、遗传及其他原因等引起,导致轴突变性,节段性脱髓鞘和间质变化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脏器素虚、风寒湿邪、寒湿、湿热乘虚而入,浸淫经脉,闭阻脉络,营卫行涩,经脉失养或肝肾两伤,精枯血少,筋骨失养,或脾胃素虚,或因病致弱,使纲运失常,生化不足,宗筋失养而成痿。
【
临床表现
】
本病初期以手指或足趾疼痛麻木,剌痛烧灼或似虫行感等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刺激症状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子样分布的感觉障碍;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排除其他周围神经疾病。
【
治疗方法
】
方一:植线法
[取穴] 足三里、气海。配穴:上肢加曲池,下肢加阳陵泉。
[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医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于所埋穴位。左手将一段已消毒的羊肠线套于埋线针尖端的凹槽内,然后左手拇指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续缓慢进针,针尖缺口向下以15~40度角刺入,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0.5ml,将肠线埋于穴内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贴愈伤膏固定。15~2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每天按揉所埋穴位2次,每次5~10分钟,以增强对穴位的刺激。
方二
:
注线法
[取穴] 一组:大椎、曲池、外关、阳陵泉。
二组:尺泽、合谷、足三里、太冲。
三组:外关、后溪、丰隆、太溪。
[方法] 上述穴位组依次埋线。穴位消毒局麻后,将1号蛋白线放于埋线针口,以15度角刺入穴内,待蛋白线进入穴下,线头没入皮内1~2cm时退针,外盖敷料,7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方三
:
注线法
[取穴] 曲池、合谷、足三里、太冲。
[配穴] 手三里、外关、中渚、阳陵泉、足临泣。
[方法] 局部消毒局麻后,用9号或12号埋线针,根据穴位情况刺入3cm,注入00~1号肠线0.5~3cm。根据上肢与下肢患病之不同,各取主配穴1~2个进行埋线。每隔15~20天埋线1次。
方四
:
注线法
[取穴] 上肢:合谷、曲池、内关、阳溪;下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悬钟、解溪、委中、承山。
[方法] 穴位消毒局麻后,用9号埋线针装入0号羊肠线1~1.5cm,刺入穴位2~3cm,施以平补平泻法注入羊肠线。10天埋线1次,5次为一疗程。
【
典型病例
】
例1:田某某,女,46岁。
2个月前发病,开始时四肢末端麻木,发凉,疲乏无力。行走时有腿软弱无力感。后来腰膝发软。入院治疗,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炎,住院治疗2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接受埋线治疗,查体时四肢发凉,触温觉存在,生理反射减弱,无病理反射,支持前诊断。按上穴位组依次埋线治疗。每周埋线一次。三次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7年无复发。
【
处方精汇
】
1.用植线法。
取穴:足三里、气海。上肢加内关,下肢加三阴交。穴位皮肤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2cm套于埋线针尖端钩内,刺入穴内,足三里、三阴交直刺2cm,内关直刺1.5cm,气海向下制刺2cm,将线体注入穴内,退针外盖创可贴。20天埋线1次。
2.用注线法
取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清养肺胃加阳溪、肺俞、胃俞;清化湿热加太溪、阴陵泉;补益肝肾加肾俞、肝俞;活血理气加气海、三焦俞;健运脾胃加脾俞、胃俞。穴位消毒局麻后,将9号埋线针装上00号羊肠线2~3cm,刺入穴内,探得酸胀感后,注入羊肠线,外盖敷料。1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
按语
】
根据《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埋线治疗本病也以阳明经穴为主,以调胃益气,增加营养,并疏散风邪,通经活络。埋线时可上下肢穴位,阴经阳经穴位,左右穴位相互交叉配伍使用。一次不宜用穴过多,上下肢各选2~3穴即可,各处方可分组交替埋线。
本病是由于感染、中毒、糖尿病、营养缺乏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的感觉、运动障碍,应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早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受寒冷刺激。饮食应富于营养、易消化,病情稳定则需加强被动运动,并逐步进行有计划的主动运动。同时配合其他治疗如技摩、刺络、拔罐等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