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396|回复: 0

    [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4: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的“腰腿痛”和“痹证”等范畴。

    病因病理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部区的疼痛,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即坐骨神经炎,可能与感染和受凉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在其行程中遭受邻近病变刺激或压迫引起。

            中医学认为多因体质虚弱、腠理空疏,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流注经络,阻滞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或劳损未愈、感受寒湿、日久成疾而致。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腰臀部或臀及下肢后侧小腿外侧疼痛麻木,增加腹压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足背屈试验阳性,且多伴有慢性腰臀部软组织损伤史。影像学检查可有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改变。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环跳、第4腰椎横突端后下缘处(阿是穴)。
               以外侧为主疼痛者配风市、阳陵泉、外丘。
               以后位为主疼痛者配膀胱俞、承扶、殷门、承山、昆仑。
               以前位疼痛者配髀关、足三里、解溪。
               伴腰痛者配命门、肾俞、委中、印堂。
    [方法]  皮肤消毒后行小皮丘局麻,然后再将装好肠线的穿刺针迅速刺入皮下,得气或沿本经传导扩散时,此针已刺到穴位最底部,随即将肠线第一段(同时装三段)推留于穴位最底部,称为“沉”;提针到穴位的中部,将肠线第一段留下,称“中”;再继续提针相当于皮下肌层部位,再将肠线第三段留下,称为“浮",而后用酒精棉球按压在针体旁,出针、用小块胶布封贴3天。

    方二注线法
    [取穴]  患侧腰3~5夹脊、环跳、委中、昆仑、阳陵泉、腘钟,以上穴位分两组,每次选3~5穴,两组交替埋线。
               辨证选穴:寒湿留着加风门、命门、腰阳关;瘀血阻滞加血海、膈俞;正气不足加肾俞、足三里。
    [方法]  常规消毒,将腰穿针针芯回抽约3cm左右,装入2cm长的羊肠线,快速刺入皮内,得气后,左手推按针芯,将肠线推入穴内,缓缓退针,胶布固定。第一组穴位埋线3天后进行第二组穴位埋线,埋线两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5天左右。

    方三切埋法
    [取穴] 坐骨神经分布区寻找3~6个压痛敏感点,如腰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等。
    [方法] 穴位局部皮肤按常规消毒后,作皮肤局麻皮丘,铺洞巾,用尖头手术刀片顺皮肤纹理刺破皮肤全层,切口长约3~5mm,用手术小直钳钳住1~2cm长的“0”号羊肠线2~3根放入到肌层,探找到敏感点后弹拨3秒,务使患者有酸胀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松开直钳,将羊肠线留于肌层内,切口处用丝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后折线。

    方四流线法
    [取穴] 足太阳经型:肾俞、关元俞、秩边、殷门、承山。
              足少阳经型:大肠俞、环跳、风市、阳陵泉、绝骨。
              混合型:伴游走性疼痛,加风市、三阴交;伴脾胃虚弱,纳差,加脾俞、足三里;伴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加肾俞,三阴交;伴疼痛剧烈或外伤者,在委中穴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罐。
    [方法] 主穴每次取4~5穴,配穴选取6~8穴埋线。常规消毒皮肤,镊取一段约1~2cm长的羊肠线穿入针管前端,针剌得气后,边退针边推针芯,把羊肠线植入穴中,创可贴固定针孔。1周1次,4次为1疗程。

    典型病例

    例1杜某,男,35岁,汽车司机。
            主诉间断性腰腿酸痛麻木10月,加重7天,受凉、咳嗽、伸腿疼痛加重。曾用中西药、针灸康复治疗3个月罔效。用方二治疗一疗程,疼痛减轻,已能下床活动;又作一疗程,症状体征消失,腰腿活动如常人,痊愈上班,一年内科疾病后随访无复发。

    例2张某,男,59岁。
            腰部及左下肢后侧酸痛1年,加重1月。腰部及左下肢后侧酸痛,痛处固定喜按揉,不能久行,天变化,疼痛加重,舌淡青,苔白,脉弦。在S1左侧椎旁压痛,叩击向左下肢后侧放射,左臀左大腿后侧,小腿压痛,左下肢直腿tai w高试验阳性。证型:肝肾不足,寒瘀阻络。采用方四埋线治疗,4次痊愈。

    处方精汇

    1.用切埋法
            阿是穴(取最痛点)环跳。配穴:秩边、承扶、承山。皮下浸润麻醉后,用3号手术刀片顺皮纹切一约0.7cm切口(深度限于皮下),然后用止血钳夹持肠线(主穴4段、配穴3段)顺皮下肌纹垂直而下钝性分离肌层,当感觉有空洞感时,即达所需埋线深度,轻压止血钳,患者诉胀痛时松开止血钳,并将止血钳旋转90度后拔出,然后缝合切口1针,盖上消毒敷料包扎。

    2.用注线法
            以环跳、秩边为主穴,殷门、阳陵泉为备用穴,每次取主穴和备用穴各1个,两组穴位可交替使用。用18号骨穿刺针1只,“0”号羊肠线2~3cm,皮肤严格常规消毒后局麻,将针体迅速刺入穴位4~8cm。 同时加透针体作小幅度刺激按摩穴位,得气后,将肠线植入穴位深部,拔出针体,外盖敷料。15天埋线1次,4次为1疗程。

    按语

            使用方一时应根据病人患肢病位,确定仰、伏、侧位。视病程、病势轻重及体质情况而选定用肠线的号数和长短以及穴位多少。一般病程较长,体质较差者用穴要少、用线号要小且短。相反,病程短、体质较强者相对用穴要多、用线号要大些。病程长病势重体质强者可选较大号线和多用穴。常用线号为0~1号,长度为1~2cm,一般选用穴位以3~5个为宜。

            在埋线时采用沉中浮法,可减少选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充分发挥一穴多能、刺激面大、激动经气机会多,从而起到见效快、疗效延长而持久的作用。并能缓解局部组过于负荷加重现象。如体弱敏感而引起局部肿胀的患者此法多适用于四肢部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承扶、阳陵泉等穴,均可选用。对经多次普通埋线见效慢的病例最适应,可明显加倍提高疗效。

            通过临床观察、对于椎管内病变而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用本疗法治愈率不高,对于此类患者、应配合牵引推拿复正手法,小针刀疗法。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