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医生 于 2019-9-7 23:44 编辑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是 种慢性,瘙痒性皮帙神经官能址,以局部皮肤呈苔藓样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属中医学“牛皮寗"范防。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精神因素引起人脑皮层功能失调,或서消化系、内分泌等疾病引起内环境紊乱,加上局部刺激及辛辣食物刺激而诱发。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七情内伤,导致营血不足,风湿热邪侵袭皮肤,日久血虚风燥,皮肤失养而成。风邪侵扰是本病的诱发因索;营卫不和,经脉失疏是本病的病机特点。
【临床表现】
以刷烈瘙痒、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为特征,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局限型好发于颈项、肘等处,首先感觉局部瘙痒,后出现集簇的正常皮色或微褐色 、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稍具光泽,覆盖少量秕糠状鳞屑,进面丘疹互相融合成片,皮肤渐增厚,形成苔藓样变,境界清楚。播散型好发于头、四肢,肩、腰等处。皮损表现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广泛,阵发性剧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病程慢性,易反复发作。
【治疗方法】
方一:植线法加刺络拔罐法 [取穴] 病灶在头部面部及颈部的可选局部皮下、风池、合谷;病灶在上肢可选曲池,合谷;病灶在下肢可选局部,血海、太冲,三阴交:病灶在胸背部可取局部阿是穴结合上下肢远端取穴。 [方法] 局部先用梅花针叩刺5~10下,然后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约3分钟后取下,每周1次,6次为1疗程。常规皮肤消毒局麻,取0~2号羊肠线约1~3cm,放在穴位上,针尖缺口向下压以15~40度角刺人,当针头缺口进入皮刺至需要深度,随后把针拔出,用创可贴保护创口2~3天即可。15天1次,3次为1疗程。
方二:埋线加梅花针法。 [取穴] 肝俞透风门、心俞,大椎、灵台、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 用碘伏常规消毒,然后病变皮损部位用梅花针以中重度手法,叩至皮肤渗血为度。最后用火罐吸附,务使瘀血散尽。3日1次,一般可治疗3~5次。埋线用专用埋线针将3cm左右羊肠线埋人穴位肌肉层,牵拉挤压针孔放血,最后将针孔以碘伏消毒,创可贴外敷针孔,3天内不得着水。20天治疗1次。
方三:注线法 [取穴] 血海(双)曲池(双),皮损区。 [方法] 将3/0号蛋白线剪成2cm左右长的小段,9号注线针,埋线时在选定的穴位作常规消毒后,将剪好的肠线置入9号注线针的针管内,然后快速刺入皮肤下,循经进针到肌肉层,推动针芯将肠线植人穴位内,缓慢退出针头,按压针孔。
【典型病例】
例1:夏某,男,67岁。 患泛发型牛皮癣30年.30年来颈部及四肢大面积皮肤呈苔藓样变,痒甚,抓破流水,四季均发,范围由小至大,缠绵不愈,用方一在痛苦异常处用梅花针加拔罐拔出黑血约5~10ml,然后在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委中血海、三阴交,太冲给予埋线。一周后患处皮肤逐渐痒止、脱屑,皮肤颜色由红变暗紫,逐渐恢复成正常肤色。15天以后又按原方治疗1次,数月后皮肤光滑与正常,症状消失。
例2:张某某,男,39岁。 自诉2年前起双肘尖下部皮肤瘙痒难忍,以夜间为重,查双上肢肘尖下部见约4cmx6cm大小皮损区,皮肤干燥,触之较硬,呈对称分布,皮损区上有抓痕,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治疗用蛋白线穴位埋线,取曲池(双),血海(双)阿是穴,埋线1次皮损区缩小,瘙痒减轻,埋线2次后,皮损消失。患 者半年后因咳嗽来医院取药时,自诉皮炎无复发。
【处方精汇】
1.用注线法 阿是穴、合谷,曲池血海、膈俞。 配穴:血虚加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肝郁化火加肝俞、太冲。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用9号埋线针装人2cm羊肠线刺入穴位,得气后渐退针时将肠线埋于皮下穴内,创可贴外敷,每10天1次,最多4次。
2.用植线法 病灶在头,颈部:局部,风池、合谷;病灶在上肢:局部,曲池、合谷;病灶在下肢:局部、血海、太冲、三阴交;病灶在胸背部:局部、上下肢远端取穴。穴位消毒局麻后,用0~2号羊肠线约1~3cm,将埋线针缺口向下以15~40度角刺人,把羊肠线带进皮下需要的深度,将针退出,外盖创可贴2~3天。15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按语】
使用方一用梅花针叩刺时,对全身泛发性皮炎,应先取瘙痒较重的皮损,一次治疗范围以病人能承受为宜,隔天可选其他部位同法治疗。
方二在局部梅花针加拔罐,拔出较多血液以泻邪热,结合羊肠线对经络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可祛其瘀血,泻其表邪,促进其新陈代谢,从而纠正局部生化反应的紊乱,以利皮损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