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疗效的表现形式
埋线疗法作用于人体,产生疗效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些表现形式常与患者的机体敏感性、机体的适应性有密切关系,也与疾病性质有关,而与病期和病变程度不一定有关。 有时虽属同一类病证疗效也不一样。 疗效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受选穴、手法、埋线方式的影响,所以,对疗效欠佳者,在选穴、手法及埋线方式略作改变,疗效即有所提高。一般说来,埋线疗法的疗效表现有速效表现、渐进表现、波动表现、反跳表现、适应表现、迟钝表现、连锁表现等。
1. 速效表现 埋线疗法对多种病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经过局麻后,症状即可缓解。这种速效表现主要见于痛证、运动功能障碍病证等。 如埋线治疗胃脘痛时,先找出腹部痛点,在痛点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刺人皮内作局麻皮丘时,患者感觉皮肤很痛,然而胃痛却马上缓解了,待腰部埋线结束时,胃痛已完全消失了。这种速效反应的原理可能与低级中枢反应有关,埋线时形成的良性兴奋信息在脊髓相同节段中,较快地抑制了相邻的病理兴奋点,从而使疾病得到快速抑制。
2. 渐进表现 同其他针刺方法一样,疗效的渐进表现也在埋线疗法治疗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疗效渐进表现过程实际上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次治疗都开始为埋线工具,继而羊肠线向人体内输人源源不断的刺激信息,这种信息在作用于病理信息时,本身就有一个干扰、抑制和替代的过程,使疾病逐渐愈合,对病人来说,第1次治疗乏效,第2次稍效,第3次更为明显,以后逐次好转至消失。因此,就有了埋线疗法一个疗程治疗多步次的规定,以此来逐渐使疗效更为明显和彻底。
3. 波动表现 埋线1次至几次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但以后又恢复原状,需继续治疗才能逐渐减轻和消失,有的病人甚至波动几次。 这种波动表现除患者本身的因素外,就涉及到像药物一样的半衰期。埋线治疗也有其“半衰期",1次治疗的效果有的只能维持一定时间,这期间如病未愈,“半衰期”一过,治疗信息减弱,病理信息就会重新抬头。因此,要避免这种反复和波动,只有在“半衰期”到来之前,又重复治疗,使之逐渐衰减,直到痊愈,即不会再波动。
4. 延迟表现 延迟表现是指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效果,但在治疗以后的一段时间开始出现疗效。这是埋线疗法“后作用效应”的表现之一。有的患者埋线后,直到半年到一年以后才开始出现效果。
5. 反跳表现 反跳现象就是患者通过埋线治疗后,病痛减轻或消失,但停止治疗后,症状却再次出现,甚至较前加重。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速效表现”过后,这是因为初期的速效是依靠低级中枢反射导致的,而在大脑皮层还未形成病理信息的有效压抑,或虽有压抑,但相应患病部位在病理上尚未从根本解决,一旦治疗信息中断,病理信息出现贯性反跳,从而使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待以后治疗信息已在大脑皮层对病理信息从干扰、抑制到替代,病理变化逐渐改善时,病情即向好的方面转化。
6. 适应表现 适应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治疗时间的适应表现,又分针感适应和效果适应,前者是指开始治疗时针感明显,以后治疗针感减弱,后者是指开始治疗时,因为低级中枢的反射,可现“速效表现",以后治疗,这种“速效”消失。二是治疗过程中的适应表现。即治疗某病时,开始1~2次疗效很好,以后疗效渐渐下降,有了适应性,又称“疲劳”表现,因此,埋线疗法仍要使用“疗程”制,治疗一疗程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开始下一个疗程,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适应表现"。
7. 迟钝表现 迟钝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针感方面的迟钝,即用针具刺激时,不能及很少出现得气,这种表现可以是个体差异(痛阈高,皮肤电阻高等)也可以是因为病情重,或经气太弱,无力反映出针感,内脏肢体的各条传导途径停滞,不能再产生各层次的变化,并使机体得到改善,当然应排除针人穴位不准的原因。二是表现在疗效上,疾病经过多次治疗均无反应,既不贝好转,也不见加重,其原因也可与上述原因大致相同。
8.连 锁表现 在治疗某一种病症时,往往使其他病症亦同时获得缓解或痊愈,这就是连锁反应。如治疗脊柱炎,患者伴有多年的胃炎和失眠都意外地“自愈",这实际是一种异病同治原则的表现,也是腧穴的协同调整的作用。由于这几种病症病机相同,而埋线可激发体内特定的生化物质组合产生一种特有的泛作用,并通过体液循环在体内广泛分布,当病机或病位相同的几个靶器官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属于一个同类集,所以当泛作用在修复其中一个靶器官时,其他几个相应的靶器官也同时受到修复。如上述脊柱炎正位于脊柱中段,在夹脊穴埋线时,针刺部位正在胃俞同一水平夹脊,当然可同时调节胃部疾病,而该患者的失眠正是胃热上冲扰神所致,所以失眠也痊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