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
›
【第二节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的失常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847
|
回复:
0
[第7章 病机]
【第二节 基本病机】三、精气血的失常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0-3-29 1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三、精气血的失常
精气血失常,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正盛衰,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精气血不足或运行失常以及相互关系失调的病机变化。
人体精气血的充足和运行协调,是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如果人体的精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同时,精气血又依赖脏腑功能活动而不断化生和维持其正常,还行,故脏腑发生病变,也会引起精气血的病机变化。所以,精气血失常的病机,同邪正盛要、阴阳失调一样,是分析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一)精的失常
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1. 精虚
精虚、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减退所产生的病机变化。
肾精禀受于先天父母,充实于后天水谷精气,宜藏不宜耗。在生理上,肾精为脏腑之精的根本、具有化生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生殖和生髓化血、充脑养神等功能。因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过劳伤肾,以及脏腑精亏不足,日久累及于肾等,均能导致肾精亏虚的病机变化。肾精亏损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如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精神委顿、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以及成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水谷之精来源于饮食,是脾胃之气运化而生成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精微物质,由脾气转输至全身,起着濡养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并能化生气血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若因脾胃功能活动失常,或饮食失宜等,致使水谷之精乏源或生成不足,形成水谷之精匮乏的病机变化。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纳呆食少,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
肾精亏耗以及水谷之精不足,皆可导致五脏六腑之精不足的病机变化,其临床表现复杂,随病变所在之脏腑而异。精虚以肾精亏虚和水谷之精化生不足最为重要,故以脾、肾为主。“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当参谷食之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王旭高医案》), 可作为精虚用药之参考。
2.精的施泄失常
精的施泄,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布于各脏腑之中而为脏腑之精,二是化为生殖之精以适度排泄。精的施泄失常,可出现失精或精瘀的病机变化。
(1)失精 指生殖之精和水谷精微大量丢失的病机变化。精闭藏于肾及其他脏腑中而不妄泄,主要依赖肾气封藏作用与肝气疏泄作用的协调平衡。若房劳过度,耗伤肾气;或久病及肾,累及肾气;或过度劳累,伤及肾气,以致肾气虚衰,封藏失职,生殖之精因之过度排泄,而成失精或精脱。素体阳盛,性欲过旺,相火偏亢,内扰精室,肝气疏泄太过,也可致生殖之精排泄过度而成失精或精脱。另一方面,脾气虚衰,运化失常,或气虚失于固摄,水谷精微长期随大小便排泄,如临床常见的膏淋,或慢性腹泻等,也可致水谷精微大量丢失。
失精的临床表现:一是生殖之精的大量丢失,表现为精液排泄过多,或滑精、梦遗、早泄等,常兼有疲乏无力,思维迟钝,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目眩等症。治疗宜补肾填精,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二是水谷之精大量丢失,表现为小便浑浊,色乳白或如米泔水,兼有少气乏力,精力不支,腰膝酸软,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失眠健忘等,治疗宜补脾摄精。
失精的重症为精脱。精为气的化生本原,精脱必致气的大量损耗而致气脱。故精脱的治疗以固气为要。
(2)精瘀 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机变化。如果房劳过度,忍精不泄,少年手淫,或久旷不交,或惊恐伤肾,或瘀血、败精、湿热瘀阻,或手术所伤等,皆可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若肾气虚而推动无力,或肝气郁结而疏泄失职,亦致精泄不畅而瘀。
精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排精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随精道疼痛,睾丸小腹重坠,精索小核硬结如串珠,腰痛,头晕等症状。若精瘀日久,可因败精瘀积,变生他病。如精少不育、排尿异常等。治疗则应审因论治,或补气,或疏肝,或活血化瘀,或祛痰利湿等。
(二)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大过,形成气虚的病机变化:二是气的某些功能障碍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 气团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机变化。
1. 气虚
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减退的病机变化。
气虚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肺脾督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以及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复等,使气过多消耗而致。
气虚的临床表现,常见精神委顿,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虚等症状。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减退等:偏于宗气虚者,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营卫气虚和脏腑、经络气虚的病机,则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
元气是人身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元气亏虚可引起全身性气虚,而无论何种气虚亦终将导致元气亏损,特别在小儿和老人表现得尤为明显。
2.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机变化。
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和排泄,维系着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气的升降出人失常。则能影响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等各种功能的协调平衡,病变涉及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
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机变化。
(1)气滞 指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机变化。
气滞的形成,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热郁、瘀血等阻滞气机,影响气的运行;或外邪侵袭,阻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皆可形成局部的气机不畅或郁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气滞一般属于邪实为患,但亦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郁滞者。由于脏腑在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肝脾宜升,肺胃宜降,故脏腑气滞多以肺、肝、脾胃为多见。
气滞的临床表现有多个方面:气滞于某一经络或局部,可出现相应部位的胀满、疼痛。如防气壅塞,见胸网、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气滞的表现虽然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不外闷、胀、痛。若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同、胀、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
气滞影响及血,则血行不利;影响津液,则津液输布不畅。故气滞可引起血察、津停、形成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日久,还可郁而化热化火。
(2)气逆 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逆的形成,多由情志所伤,或因饮食不当,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雍阻所致,亦有因虚而气机上逆者。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或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暖气、恶心、呕吐、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滴头账、简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脏,因此肝气上逆,甚则可异。致血随气逆,或为略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一般而言,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逆者。如肺燥失润,或肾不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津或胃阴亏虚,也能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 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酷为特征的病机变化。
气陷的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从而形成气虚下陷的病变。
气陷的病机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其一,上气不足,指气不上荣,头目失养的病变。一般由于牌气虚损,升清之力不足,无力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致头目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灵枢·口问》说: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其二,中气下陷,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内脏位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肌等病变。
由于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常伴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以及腰腹账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4)气闭 指气闭阻于内,不能外出,以致清窍闭寨。出现昏厥的病机变化。
气闭的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
气闭的临床所见,有因触冒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突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剧痛所致的痛厥,痰阻气道之痰厥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致清窍闭塞,神失所主。气闭多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着。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随原因不同而伴相应症状。
(5)气脱 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失,”以致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机变化。
气脱的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过程中正气长期消耗面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面出现机体功能突修衰竭的危重状态。气脱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瘦软,手撤,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
气脱与亡阳、亡阴,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管可见因气的脱失丽致虚衰不固及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气脱偏向阳气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大脱,则为亡阴,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功能衰竭的上述表现,则称为气脱。治疗当以益气固脱为主,亡阳治宜回阳救逆,亡阴治宜救阴固脱。
(三)血的失常
一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病机变化。
1. 血虚
血虚,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机变化。
血虚的形成,一是失血过多,如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出血:二是生成不足,如饮食营养不足,脾胃虚弱,血液生化乏源,或肾精亏虚,精不化血;三是消耗过多。如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思虑过度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主骨生髓,输精于肝。皆可化生血液,故血虚的成因与脾胃、肾的关系较为密切。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依赖于血的潘养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血虚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逐断衰退等虚弱症状。心主血、肝藏血,故心、肝两脏血虚比较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等征仲,失眠多梦,健忘,而色苍白,舌质淡白。脉细涩或结代等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若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意期,闭经等症状。
血为气之母,故血虚及气,多伴气虚症状,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神疲乏力,头目眩举,心悸不宁,脉细弱等临床表现。
2.血行失常
血行失常,指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机变化,主要有血寒、血热、血瘀和出血。
(1)血寒 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级,乃至停止不行的病机变化。
血寒的形成,多因外感寒邪,侵犯血分;或阳气失于温煦所致。临床表现常以血脉瘀滞而引起局部终痛为特征,伴见手足、爪甲、皮肤及舌色青紫等症状。
由于血寒所致血脉旅滞的部位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如寒凝心脉,心脉血气痹阻,可发生真心痛;寒凝肝脉,血气瘀滞,可见熊顶、胁下、少腹、阴部冷痛,或妇女痛经、闭经等;寒瘀互结,酿毒于内,可生痛积;外寒侵犯皮肤肌腰,则见冻伤等。
(2)血热 指热入血脉,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灼伤血脉,迫血妄行的病机变化。
血热的形成,多因外感温热之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他病邪人里化热,伤及血分;或五志过极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血热的临床表现,以热象、动血为其待征。常见面红目赤,肤色发红,舌色红绛,脉数等症状。血热动血可见各种出血,以来势较急,血色鲜红量多为特点。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热入血脉不仅可以耗伤营气、津液面致阴虚;而且可由热灼津伤,使其失去润泽流动之性,变得浓稠,乃至干渭不能充盈脉道。血液运行不畅而为察。
(3)血瘀 指血液循行迟级,流行不畅,甚则血液停滞的病机变化。
血瘀的形成,主要有气滞血行不畅而瘀阻;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迟缓;久病人络;以及感受寒热外邪,寒凝、热灼致血行不畅;痰浊阻于脉道,气血瘀阻不通等。
血瘀主要表现为血液运行郁滞不畅,或形成擦积。由于血察部位不同,或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某一局部,或为全身性病变,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同症状为疼痛,且痛有定处,甚则局部形成肿块,触之较硬,位置比较固定,如肿块生于腹内,称为“癫积”。另外,血瘀常见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皮肤赤丝红缕或青紫,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
(4)出血 指血液逸出血脉的病机变化。
出血的形成因素,主要有外伤损伤脉络而出血;气虚不摄,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血分有热,追血妄行;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等。可见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以及鼻衄、齿衄、肌衄等。
突然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的危象,甚至可导致死亡。逸出血脉的血液,称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蓄积于体内,则称为癌血。瘀血停积体内,又可引起多种病机变化。
(四)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气血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密切相关,病机亦可相互影响。临床常见精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精气两虚、精血不足、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气与血关系失调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等病机变化。
1.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1)精气两虚 指精亏和气虚同时并见的病机变化。肾藏精,元气根于肾。久病或年老体弱者,肾精亏损,气无生化之源,使精伤及气;气虚日久,生化无力,又可加重肾精亏虚。使气伤及精,最终导致精气两虚之证,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障碍以及身体虚弱,少气乏力,气喘,甚至早衰等为临床特征。
(2)精血不足 指精亏和血虚同时并见的病机变化。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多种疾病伤及肝肾,或肝肾疾病相互影响,皆可形成肝肾精血不足之证。可见面色无华,眩晕耳鸣,神疲健忘,毛发脱落稀疏,腰膝酸软;或男子精少、不育;或女子月经失调、经少、不孕等。
(3)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指气滞、或血瘀与精道阻滞并见的病机变化。气机失调,疏泄失司及瘀血内阻,皆可致精道瘀阻而形成气滞精瘀或血瘀精阻的病机变化,而且二者可互为因果,同时并存。临床除见一般精瘀症状外,前者以情志因素为多,阴部胀痛重坠明显;后者可见血精,阴囊见小核硬节等瘀血表现。
2.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故气虚和气运行失常,必然影响及血;血虚和血行失常,也必然影响及气。故气与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以及气血两虚等方面。
(1)气滞血瘀 指气机郁滞,导致血行障碍;或血行不畅,导致气的运行郁滞,出现气滞和血瘀同时并存的病机变化。
外伤闪挫,或血瘀及气,而致血瘀气滞;情志抑郁,气机阻滞,而致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日久可形成瘤瘕积聚等病证。血瘀气滞多与心血瘀阻而累及肺气宣降有关,心肺血瘀气滞,可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症状。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常难以明确区分孰先孰后。临床需注意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为治疗提供依据。
(2)气虚血瘀 指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的病机变化。
气虚血瘀见于心气不足,行血无力,表现为惊悸怔忡,喘促,水肿等症状;亦见于年高体弱之人,气虚无力行血,经脉血液瘀滞,肢体失养,多致半身瘫痪、痿废。故气虚血瘀病机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3)气不摄血 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机变化。
气不摄血多由于久病伤脾,气虚失于统摄血液所致。脾虚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脾不统血所致的皮下紫癜、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以病势较缓,血色淡而质稀,多淋漓不断为特征。兼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表现。
(4)气随血脱 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也随着血液的流失而急剧散脱,从而形成气血并脱的病机变化。
气随血脱多由于各种大失血所致。较常见的有外伤失血,呕血,便血,或妇女崩漏,产后大出血等。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脱则气无所依,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可见精神萎靡,眩晕,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甚或晕厥,脉芤或微细。
气随血脱为临床危重证候,如能及时救治,则可转危为安,继而表现气血两虚的病机变化。如病情恶化,可出现亡阴亡间,发展为阴阳离决而死亡。
(5)气血两虚 指气虚和血废同时存在的病机变化。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渐致气血两伤;或先有失血,气赠血耗:或先阴气虚,血液生化障碍而日渐衰少所致。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名种生理功能失常,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总觉运动失常,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自汗,形体瘦弱,心悸失眠,肌肤干操,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