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灸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针灸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为针灸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本章主要介绍在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疼痛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五官科疾病等方面的针灸临床研究进展。要求熟悉并了解相关针灸前沿的知识,扩充知识面,为走向临床奠定基础。
一、神经系统及精神心理疾病
(一)中风
Cochrane的一篇关于针刺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系统评价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针刺并不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长期随访后(15~22个月), 针刺在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1972年石学敏院士提出和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用于中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瑞典研究团队纳入78例恢复期中风患者,随机分配到针刺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针灸经常被用于中风后失语、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后抑郁和中风后痉挛等中风并发症的治疗。降低恢复期中风患者的复发率也是治疗目的之一。台湾义守大学研究团队以台湾保健资料库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针刺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复发率的作用。研究共纳人30058例新发缺血性中风患者,在随访的5年时间里,针刺组复发率为69. 9%0, 西药组复发率为71. 4%, 提示针刺能够降低中风患者复发的风险。
(二)周围性面瘫
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无论中医、西医都已达成共识,针灸疗法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周围性面瘫常选用地仓、颊车、: 阳白、太阳、迎香、水沟、承浆、翳风、风池、合谷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观察了针刺施用手法和不施用手法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效果的影响,共纳入338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施用手法组和不施用手法组,两组均服用泼尼松作为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第6周,针刺施用手法组面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不施用手法组。
(三)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较为普遍。在人生历程中的某个时期,约1/4的女性和1/10的男性会得此病。针灸治疗主要以调神疏肝为治法,取督脉、心经、肝经穴为主,如百会、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太冲等。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6年发表的美国最新临床实践指南指出,单用针灸疗法可纳入治疗策略。此外,抑郁症属精神心理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心理治疗。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等心理疗法可改善患者的错误认知观念,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