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哮喘的定义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喘的范畴,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交阻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症状。
二、哮喘的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病后体虚都可以引发哮喘。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痰饮伏肺而引发。中医哮喘有三种分型:寒哮、热哮、虚证哮喘。辨证分型后,才能给药。
寒哮的辨证要点: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痰少咳吐不爽,白色黏痰,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 形寒 怕冷,或有恶寒、 流涕等表证,舌苔白滑,脉弦紧 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选穴:天突、大椎 肺俞、膏肓、风门
取穴:天突: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大椎: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快速取穴法:坐位低头,颈后脊柱最上方突起下缘凹陷处。
肺俞: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药方:肉桂10g 麻黄10g 白芥子10g 细辛6g 半夏 夏10g 甘遂6g
操作:将上述药物按照以上比例,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贴敷时取适量药末与透 皮液调和,用穴位贴敷贴贴敷 在所选穴位 上。每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7天为1疗程。
热哮的辨证要点:
气粗息涌,喉中 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张口抬 肩,咳呛阵 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 ,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选穴:天突、膻中、肺俞、膈俞、定喘、丰隆
取穴:天突穴
膻中:上腹部, 横平第4肋间隙, 前正中线上。
定喘: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快捷取穴法: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即大椎穴各旁开5分)。
肺俞: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药方:麻黄10g 冰片3g 黄芩10g 苏子10g 鱼腥草10g 半夏10g 白芥子10g
操作:上述药物按照以上比列,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贴敷时取适量药末与透皮液调和,用穴位贴敷贴贴敷在所选穴位上。每日贴敷1次,每次占敷2-4小时,7天为1疗程。
虚证哮喘的辨证要点
喘促气短,语声低微 面色白,自汗畏风,或倦怠无力, 食少便溏,胸脘满闷 恶心纳呆,心悸,腰酸腿软,劳累 后哮喘易发,或面色 苍白,畏寒肢冷,自汗,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
选穴:肺俞、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
取穴:
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第2腰椎上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
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快捷取穴方法:命门穴旁开各2横指。
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4横指),前正中线上。
足三里:在小腿 外侧,犊鼻下3寸, 犊鼻与解溪连线我上。
快捷取穴方法: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
四指直指向下, 中指尖的指处。
药方:黄芪20g 肉桂10g 党参20g 半夏10g 白芥子10g
操作:上述药物按照以上比例,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贴敷时取适量药末与透皮液调和,用穴位贴敷贴贴敷在所选穴位上。每日贴敷1次,每)次贴敷2-4小时,7天为1疗程。
喜欢的关注、留言、评论、交流!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93020376947114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