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879|回复: 0

    [第2章 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人 格】 一、人格的倾向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13: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节 人 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原意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关于人格的定义,迄今尚无统一的说法,国内更多的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不同遗传素质的个体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常常被称作个性或个性心理。受前苏联心理学的影响,中国心理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使用个性这个概念,用来强调人的独特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强调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在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人格逐渐成为不同心理学派研究的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倾向性(personality inclination)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对象的选择,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人格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活动。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 需要(need)是指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不平衡状态。如体内缺少水分会产生喝水的需要,血糖下降会产生进食的需要等,属于生理上的不平衡。一般情况下,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等。例如,文艺作品的创作、科技的发明与应用、追求自尊和别人的赞许等,都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需要的类型 人类社会丰富多彩,人类的需要也多种多样,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将需要分为不同的类型。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也称为生物需要,包括饮食、排泄、睡眠、性交、生育等。此类需要由个体内部生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对个体生命安全、延续生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社会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这些需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和动物均有自然需要,但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也不一样。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自然需要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社会的产品得到满足。如人类可以使用空调达到对适宜温度的需求,可以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而动物却做不到。此外,人的自然需要还受社会性需要的调节。如人类在进食时,要考虑社会风俗及周围人的感受,否则会遭到他人的厌恶。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获得满足。例如,对食物的需要、对生活日用品的需要、对住宅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而得到满足。例如,对音乐绘画的需要、对电影艺术作品的需要、对哲学道德的需要等。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存在紧密的联系。个体在对某物质产品表现出需要时,同时也表现出精神上的需要。同样,精神需要的满足大多又离不开物质产品。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指一种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行的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动机不能直接进行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坚持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着个体行为的方向。

          2.动机与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例如,正常个体需要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保持正常的体温,维持细胞内水和盐分的适当平衡。当这些平衡发生破坏或变异时,人体内的一些调节机制会自动地进行校正,但它还不是行为的动机。只有当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才成为人的动机。

          3. 动机的类型 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 motiva-tion)和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

          (1)生理性动机 由生理需要所驱动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例如,进食、饮水、睡眠等均属于生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推动个体行为,从而满足生理需要(饥饿、口渴、困乏)。但是,满足人的生理性需要的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例如取得食物需要使用交换、购买或其他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取得。因此,纯粹的生理性动机实际上很少。

        (2)社会性动机 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例如,权力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正是由于这些需要的产生,才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性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亲和动机)。这些动机推动个体追求权力、进行人际交往活动、追求美的享受、学习科学文化等。由于社会性动机是后天习得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满足社会性需要的方式和手段也各有不同。

          4. 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mental conflict)又称心理冲突,指个体心理上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而无法同时满足时,发生冲突并出现相应挫折感和负性情绪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有多种需要,于是就会形成多种动机,而任何时候驱动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决定的。但是,主导动机常因动机结构中同时存在的与其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而使人难以确立目标行为,从而形成了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有四种基本形式:

          (1)双趋冲突 两个事物或目标对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并引起相同强度的动机。迫于环境和条件,二者必选其一,即造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心理状态。

          (2)双避冲突 两个事物同时对个人造成威胁或厌恶,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环境和条件,必须接受一个,即造成了“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理紧张状态。

          (3)趋避冲突 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是好而趋之,一方面又恶而避之,即造成“想吃鱼又怕腥”的心理矛盾状态。

          (4)双重趋避冲突 个体同时面对两个事物,存在两种选择,但二者各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心理冲突。例如,在临床上对某一疾病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疗效好但风险高,另一种风险低但疗效不显著,患者及家属在选择方案时往往拿不定主意。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