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134|回复: 0

    [第6章 宋金元时期医家] 第十七节 王国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7: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6 21:46 编辑

    第十七节  王国瑞

    一、生平与著作

      王国瑞,约生活于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婺源兰溪今浙江人,元代针灸医家,王国瑞幼从父学,得父术并传其子廷玉、其孙宗泽,世受其业,成为元明之际的针灸世家。著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又称《针灸玉龙经》,据其弟子周仲良《后序》称“其所以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神其书也。名曰玉龙者,盖以玉为天地之精,龙之神变极灵,此书之妙用,亦犹是也”。其中“神应”之义,据《宋史》“许希传”记载,仁宗听从许希的建议筑扁鹊庙,封扁鹊为“神应候”,许希著《神应针灸要诀》行于世,可见“神应”之名仍指扁鹊。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针灸专著,专论针灸之法,多以歌赋形式总结理论与实践经验,通俗易懂,载有《玉龙歌》《天星十一穴歌》《针灸歌》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评价说“其中名目颇涉鄙俚,文义亦多浅近,而剖析简要,循览易明。”

      该书首载120穴《玉龙歌》,以证统穴,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明代高武将其收辑于《针灸聚英》,并改写成《玉龙赋》次为注解《标幽赋》,为现存该赋的最早注本再次为《天星十一穴歌》,明代徐凤《针灸大全》将其增补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总结了四肢部位要穴的临床应用再次为《六十六穴治证》及《流注序》,是以《河图》“ 五门十变”之说为基础的子午流注思想的载述其后为《十二经原穴》与《夫妻配合原穴》《六脉次第》《磐石金直刺秘传》《窦汉卿针灸歌》《灸法杂抄切要》《飞腾八法》 等,是一本理论与临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针灸专著。

      王氏注重四肢穴应用,大力倡导窦汉卿的针灸学术,飞腾人法、 补泻手法、 配穴施治各呈特色。在明代影响颇广,《针灸聚英》《针灸大成》及《针方六集》等多有引述。至清代,为《四库全书》所收载,具有很高的史实性、学术性和可读性。

    二、学说与贡献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王氏父子虽非出自窦氏亲授,但对窦氏学术极为推崇并进行传播,从《玉龙经·注解标幽赋》的内容中可见其受窦氏著作的影响。其《针灸歌》的“又歌”全是对窦氏赋文的改写,即选择窦氏的赋文一二语,阐发为一首歌,如“头项强,承浆可保”,“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通玄指要赋》,合成一歌为“项强兼头四顾难,牙痛并作不能宽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再如,“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 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通玄指要赋》,合成一歌为“脊膂强痛泻人中, 挫闪腰疼亦可针委中也是腰疼穴,任君取用两相通。

      王氏从有类似治疗作用的腧穴中,提炼出37组配穴“穴法相应三十七穴”用于临床,如“承浆应风府”前后相应,用于治疗头项强痛“哑门应人中”, 用于音哑、失语、癫狂。再如“肾俞应委中”远近相应,用于腰腿痛“ 足三里应膏育”,用于虚弱羸瘦之证。局部穴位组合“攒竹应太阳”,可治头项强痛“尺泽应曲池”,用于上肢不遂、肘臂挛痛。应穴的提出,是王国瑞对窦氏用穴经验的发展,体现了腧穴的近治、远治及前后配穴的治疗作用。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对临床常见的病症均有论及,反映了当时临床实际和常用穴位的具体应用。王国瑞以单独的章节列出,足见其对应穴的重视,这也是王氏学术经验的精华所在。王氏认为在用主穴后,必用其应穴,主应配穴包括局部与远道、阴经穴与阳经穴、经穴与奇穴相配。

      局部与远道相配可激发经气,使经脉之气上下疏通,调整虚实,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灵枢·刺节真邪》的目的,“穴法相应三十七穴”中以此类配穴最为多见。以患病局部穴为主穴,如咳嗽风门应列缺耳聋听会应合谷脚疾足三里应膏育或远道穴为主穴,如上焦热,心虚胆寒少冲应上星虚烦通里应心俞三焦邪气壅上焦关冲应支沟。局部应远道还有昆仑应命门,翳风应合谷,鸠尾应神门,中渚应人中水沟,肩井应足三里,肩井应支沟,风池应合谷,膏肓应足三里,迎香应上星,肾俞应委中,阳陵泉应支沟。也有两组应穴均为远道穴,即人中水沟应委中,申脉应合谷。

      在同一部位,选阴经穴和阳经穴相应,以调节阴阳气机,增强治疗效果,如照海应昆仑,昆仑应行间,尺泽应曲池,神门应后溪,太冲应昆仑,中极应白环俞,承浆应风府。也可选阴阳部位的穴位相应,如天枢应脾俞,治疗脾虚泻泄哑门应人中水沟,治疗音哑、失语。

      “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多是一穴应一穴,也有一穴应二穴。在《玉龙歌》中,有将类似作用的腧穴编在同一首歌里,如地仓与颊车同用,治疗口眼喁斜神庭与印堂同用,治疗头风眼花等,均含有应合的意义。也有歌里是单穴主治,在注中注明应穴,如痴呆症取神门,注中提出应穴是后溪眼痛取太阳,注中的应穴是睛明等。从总体看,所说应穴实际已不止37组。王氏从窦氏赋中用穴编成歌者有32首之多,这不是简单的改编,而是有所发展,将其组合应用或加人新的主治等。特别是《通玄指要赋》的43穴,大部被采用,未载于其中的仅有手三里、太白、然谷、阴谷、头临泣、行间六穴。

      王国瑞善于用奇穴治病,“穴法相应”中载有9组经穴和奇穴相应的配方。如盗汗百劳应肺俞眉目间痛攒竹应太阳肩肿痛肩鹘应髋骨目热内迎香应合谷时疫疟疾后溪应百劳疟疾间使应百劳目病隐涩太阳应合谷、睛明腿痛髋骨应风市,髋骨应曲池。奇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在临床上不可忽视。

      《玉龙歌》中所用的奇穴,除了窦氏《通玄指要赋》中提到的髋骨、吕细二穴外,还有印堂、中魁、太阳、内迎香、大小骨空、二白、胛缝、阁门及不定穴,“奇穴”这一名称也是首见于此,“翻呕不禁兼吐食,中魁奇穴试看看”。目前很多奇穴已被列为经穴,《玉龙歌》中的“百劳”,实际即大椎,“ 顶门”即囱会,“鱼尾”即瞳子缪,均归属经穴。

    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

      王国瑞将十二经原穴结合夫妇相配的理论,按干支的变化,演绎成十二经夫妇原穴相合的逐日按时选穴法,是子午流注针法的另一支派。

      十二经原穴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手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其中阴经原穴实为络穴,认为“阳主变化,阴主专静而莫自制。是以阳腑示原,阴脏隐秘”。夫妇相配承窦汉卿《针经指南·夫妇配合》说“大言阴与阳,小言夫与妇。”阴经原穴为妇,阳经原穴为夫。
    【十二经夫妇相配】
    甲己相合
    取丘墟
    属甲(木)
    足少阳胆经
    取公孙
    属己(土)
    足太阴脾经
    乙庚相合
    取合谷
    属庚(金)
    手阳明大肠经
    取中都
    属乙(木)
    足厥阴肝经
    丙辛相合
    取腕骨
    属丙(火)
    手太阳小肠经
    取列缺
    属辛(金)
    手太阴肺经
    丁壬相合
    取京骨
    属壬(水)
    足太阳膀胱经
    取通里
    属丁(火)
    手少阴心经
    戊癸相合
    取冲阳
    属戊(土)
    足阳明胃经
    取水泉
    属癸(水)
    足少阴肾经
    戊已相合
    取阳池
    寄于戍(土)
    手少阳三焦经
    取内关
    寄于已(土)
    手厥阴心包经

      十二经夫妇相配之说,与子午流注相类,不同的是子午流注按时选五输穴,而王氏按时选穴为原穴和络穴。王氏将三焦配属戊土,心包配属已土。究其原因,是因三焦主气,包络主血,脾胃为后天生化气血之根本,故前者寄于戊土,后者寄于已土,而别列为偶,并将这种关系,结合逐日临时干支,运用如下6-4
    6-4  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穴表
           时
    阳池
    内关
    腕骨
    列缺
    丘墟
    公孙
    冲阳
    水泉
    腕骨
    列缺
    阳池
    内关
    冲阳
    水泉
    合谷
    中都
    合谷
    中都
    京骨
    通里
    京骨
    通里
    丘墟
    公孙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腕骨
    列缺
    中都
    合谷
    冲阳
    水泉
    内关
    阳池
    合谷
    中都
    通里
    京骨
    京骨
    通里
    公孙
    丘墟
    丘墟
    公孙
    列缺
    腕骨
    阳池
    内关
    水泉
    冲阳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合谷
    中都
    内关
    阳池
    京骨
    通里
    公孙
    丘墟
    丘墟
    公孙
    列缺
    腕骨
    腕骨
    列缺
    水泉
    冲阳
    阳池
    内关
    中都
    合谷
    冲阳
    水泉
    通里
    京骨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丘墟
    公孙
    列缺
    腕骨
    腕骨
    列缺
    水泉
    冲阳
    冲阳
    水泉
    中都
    合谷
    阳池
    内关
    通里
    京骨
    合谷
    中都
    公孙
    丘墟
    京骨
    通里
    内关
    阳池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冲阳
    水泉
    中都
    合谷
    合谷
    中都
    通里
    京骨
    阳池
    内关
    公孙
    丘墟
    京骨
    通里
    列缺
    腕骨
    丘墟
    公孙
    内关
    阳池
    腕骨
    列缺
    水泉
    冲阳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壬子
    京骨
    通里
    列缺
    腕骨
    丘墟
    公孙
    内关
    阳池
    腕骨
    列缺
    水泉
    冲阳
    冲阳
    水泉
    中都
    合谷
    合谷
    中都
    通里
    京骨
    阳池
    内关
    公孙
    丘墟
    癸丑
    京骨
    通里
    水泉
    冲阳
    丘墟
    公孙
    中都
    合谷
    腕骨
    列缺
    通里
    京骨
    冲阳
    水泉
    公孙
    丘墟
    合谷
    中都
    列缺
    腕骨
    阳池
    内关
    内关
    阳池

      上表壬子、癸丑二日,王氏认为是六十甲子“终始之地”。因为天干终于王癸,地支始于子丑,是阴阳进退、终始变化的枢纽,故不同于其他天干日。施用时可根据各天干日临时查阅所开夫妇经穴,相配针刺。但阳日阳时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配阳日阴时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穴为配阴日阴时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穴为配阴日阳时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配。先针主穴,后针配穴。

    创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是把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与奇经八脉的理论相结合,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的方法,其中日时干支与数字的关系是“甲已、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属之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又把八脉交会穴分别配属九宫、八卦数,即公孙配乾、数6,内关配艮、数8,后溪配巽、数4,外关配震、数3,列缺配离、数9,申脉配坤、数2,照海配兑、数7,临泣配坎、数1。另有5数居八卦之中,男寄于坤卦、配申脉,女寄于艮卦、配内关。

      开穴时把临时日、时干支数相加后除以九,取余数合卦定穴。如甲子日、丙寅时,按歌诀数列成算式为9+9+7+7÷9=32÷9=3············5。以5数合卦,为中央,男寄于坤卦,取申脉女寄于艮卦,取内关。

      “飞腾八法”的名称首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简称《玉龙经》,后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但开穴方法与王氏不同。而《针灸大全》中的“灵龟八法”却与此“飞腾八法”相近。看来徐凤的“ 灵龟八法”是在王氏的“飞腾八法"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倡用透刺法

      《玉龙歌》里的透穴刺法是王国瑞的又一特色,在针刺时,受穴位局部解剖的制约,有的需要沿皮下浅刺,有的要筋骨间横透。如治头痛丝竹空透率谷,“头风头痛最难医, 丝竹金针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玉 龙歌》);眉目间痛刺攒竹穴,“沿 皮向鱼腰”,这是沿皮下浅透。治小儿惊风,刺印堂“ 沿皮先透左攒竹,补泻后转归原穴,透右攒竹”,属多向刺。治头风痰饮,针刺风池穴,“横针一寸,人风府”说的是横透。横透还有内关透外关、间使透支沟、阳陵透阴陵,多用在四肢部腧穴。

      与现代临床上地仓透颊车的说法不同,王氏提出颊车“沿皮向下透地仓一寸半”。头维“沿皮向下透至悬厘”,也与今人向上方透刺不同。四肢末端穴,王氏多用“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的透刺法,如二间、少商、少冲、大敦等均如此。有的穴透得较深,如复溜“沿皮向骨下一寸半”,指沿胫骨后方浅透中都“沿皮向上一寸”,指沿胫骨面浅透。但对有些穴的深透须慎重,如液门“沿皮向后透人阳池”,中渚“沿皮向后透腕骨”,其间隔较远,容易损伤筋脉。

      透穴的应用,既要注意安全,又要取得适当的感应,从不同的角度进针扩大其针刺范围。对于直刺可取得良好感应的穴位,则不用沿皮透刺。透刺以不同的角度、方向,由本经透向他经,引导经气,直接刺向要透之穴,加强了针刺效应,至今仍在针灸临床中应用。《 玉龙歌》注中还记载了能深刺穴位的针刺深度,如环跳深达三寸半、肩偶深达两寸半、关元深达两寸等。这些深度在以往的著作中都是没有的,这些记载值得后人参考。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王国瑞在临床中重视辩证论治,或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或多泻少补,或多补少泻,皆法随病施,灵活多变。如《玉龙歌》中,治疗“偏正头风”,取穴丝竹,“ 痛则泻,眩晕则补”治疗“不闻香臭”,迎香穴“泻多补少”又如治疗白带,取穴中极,“有子,先泻后补,血气攻心,先补后泻”。亦有处方由相同的腧穴组成,因症状不同而补泻有别。如《磐石金直刺秘传》中,“伤寒有阴有阳,用意参详,不问阴阳,七日过经不汗合谷复溜”“伤害.....虚汗不止.....复溜合谷”,合谷、复溜补泻的不同,治疗无汗证和汗出,此法为后世所习用。某些穴位,须因病施用补泻,如上星,鼻渊则补,不闻香臭则泻行间,疼痛泻之,痒麻补后溪,热多泻,寒多则补,体现了王国瑞的辨证施术思想。

      病证的虚实是针刺补泻的依据,王氏同穴补泻和异穴补泻灵活运用。同穴补泻即对某一腧穴施用先补后泻、先泻后补的手法,如风池先补后泻、迎香泻多补少、风市多补少泻等异穴补泻即在一组配穴 中施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如腰脊强痛,人中水沟少泻无补,委中见血即愈大泻);头风痰饮,风池先补后泻,合谷看虚实补泻。

      王氏对某些病症采用针加灸的方法治之,有同穴什灸兼施,有异穴分别负刺。如《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中有“眼目暴赤肿痛,眼窠红太阳出血,大小骨空“耳聋气闭,肾家虚败,邪气攻上肾俞,听会“尸厥,中极,关元"“黄疸四肢无力,中脘,三里”等,这是在一组针灸处方中,视穴位的不同而分别针灸。又如《磐石金直刺秘传》中“风毒瘾疹, 遍身瘙痒,抓破成疮曲池灸,针泻,绝骨灸,针泻,委中出血“中风后头痛如破百会灸, 次用三棱针四旁刺之出血,合谷“伤寒,寒战不已曲池,关元灸,针补”等。这些在同一穴位针灸兼施的治法,在古今针灸文献中比较少见,是王氏独特的学术思想。《针灸大成》杨氏医案中亦常用此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称“ 非精于其技者亦不能言之切当若是也。”认为其内容来源于实践经验,必须是精通于针灸技能的人才能有这些切身的体会,其中治疗方法的应用尤为精细。周仲良在后序中称“愚自早岁蒙亲授以来,游艺于七闽、两浙之间者几四十年。遇病辄医,医必见效”。可见其师承王国瑞获得很多宝贵的临床技能。

      王国瑞的学术思想传承了何若愚、窦汉卿一派重视腧穴与气血流注盛衰时间的理论,并有新的发展。《玉龙经》是王国瑞总结前人,特别是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的针灸理论与经验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心得编撰而成。由于其保存了宝贵的金元医家的针方及针法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该书也反映出王氏本人重视穴法、刺法的总结和应用,为腧穴的配伍、针灸配穴处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按时取穴在金元子午流注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窦汉卿的“ 流注八穴”,发展为“飞腾八法”,在时间医学中独树一帜, 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徐凤的“灵龟八法”,就是在王氏“飞腾八法”基础上形成的。

    四、阅读文选
    穴法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穴法相应三十七穴》)

      穴法浅深随指中,砭炳尤加显妙功。劝君要治诸般病,何不专心记玉龙。圣人授此玉龙歌,补泻分明切莫差。祖师定穴通神妙,说与良医慎重加。
      承浆应风府,风池应合谷,迎香应上星,翳风应合谷,听会应合谷,哑门应人中,攒竹应太阳,太阴应合谷、睛明,内迎香应合谷,人中应委中,肾俞应委中,髋骨应风市,足三里应膏肓,肩井应足三里,阳陵泉应支沟,昆仑应命门,昆仑应行间,申脉应合谷,太冲应昆仑,髋骨应曲池,肩井应支沟,尺泽应曲池,肩偶应髋骨,间使应百劳,关冲应支沟,中诸应人中,少冲应上星,后溪应百劳,神门应后溪,通里应心俞,百劳应肺俞,膏言应足三里,风门应列缺,照海应昆仑,鸠尾应神门,中极应白环俞,天枢应脾俞。

       【思考题】

      1.王国瑞的学术思想有哪些

      2.王国瑞按时取穴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王国瑞对针灸学术发展的贡献。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