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滑寿
一、生平与著作
滑寿(1304—1386年), 字伯仁,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祖籍许州襄城(今河南许昌县)人,出生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大多数时间居住在浙江余姚。滑寿一生淡泊名利,以行医济世为乐。本姓刘,因从医而改名易姓,在淮南叫滑寿,在吴中(今江苏)叫伯仁氏,在鄞城( 今浙江宁波)叫樱宁生。樱宁者,道家所追求的修养境界,所谓心神宁静,不为外界所扰,可见这种境界是其人生的追求。
滑寿由儒而及医,曾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名医王居中习经典医籍,又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精研《内经》《难经》,临证“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而会通之,所治疾无不中”(《明史·滑寿传》),著有《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读索问抄》 《诊家枢要》《麻疹全书》等,其针灸学术内容见于《十四经发挥》和《难经本义》。
《十四经发挥》全书3卷,上卷“手足阴阳流注篇”与中卷“十四经脉气所发篇"正文录自《金兰循经》,滑氏补注、改编:下卷为“奇经八脉篇”。录自《圣济总录·奇经人脉》。其中附图16桶,即十四经加正省面骨度分才图各1州再加上经穴歌及每穴所在那位的说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二、学说与贡献
(一)发挥“十四经”理论
滑寿在元太医院针灸科教授忽泰必烈所撰《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又称《金兰循经》)一书的基础上,将腧穴的归经、排列次序与经络循行的方向、路线紧密联系,对十四经穴进行补注、改编,并完全按照《灵枢·经脉》中经脉流注次序及方向排列,加强了腧穴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突出经络学说的重要性,对后世针灸腧穴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滑氏在《十四经发挥·凡例》中说:“十二经所列次第,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滑氏强调“十四经”在针灸学中的地位,并通过对十四经的整理,使十四经理论得到发挥与完善。高武在《针灸聚英·集用书目》中说:《金兰循经》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传之北方....自滑氏注《十四经发挥》,而人始嫌其简略矣。”
(二)补注十四经穴
《十四经发挥·卷中》详述十四经循行路线及病候,循经考穴,一注明腧穴的部位,共载穴657个(其中双穴303个,单穴51个)。所注腧穴主要依据《圣济总录》,但对于腧穴的排列顺序及部分腧穴的定位,滑氏提出了新的见解。在滑寿之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二经穴均自下而上一个方向排列;《圣济总录》据《灵枢·经脉》将其中手三阴、足三阳经穴改作自上而下排列,但各经腧穴仍保持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单向排列;《十四经发挥》依据经脉体表的循行路线将腧穴的排列做了重大变动,将各经的腧穴排列次序及起止穴完全按照经脉循行的顺序重新排列,其中变动较大的有足阳明经在头面部及足太阳经在腰背部的某些穴位,这些变动使同一经腧穴连线 出现了逆向折返点,加强了腧穴与经络的密切联系(表 6-6)。
表6-6经穴排列顺序举例
| | |
| 头维、下关、颊车、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人迎 | 承泣、四白、巨醪、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 |
| 睛明、攒竹...会阳、附分....秩边、承扶.. ..通谷、至阴 | 睛明、 攒竹...会阳、承扶...委中、附分----秩边、合阳......通谷、至阴 |
此外,书中还增附十四经穴歌,便于记诵,如“ 手太阴肺经歌: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寸,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等。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滑氏也是一位临床大家,江瓘《名医类案》中收载其医案47则,活人无数,时人称为神医。《绍兴府志》称寿之能决死生,与朱丹溪齐名。《难经本义》刘仁本序称其“愈疴起痼,活人众多”;宋濂序称:“江南诸医,未能或之先也。”清代张廷玉撰《明史》,其299卷《方伎传》谓“江浙间无不知有樱宁生者”,可见滑氏医术之盛名。
滑寿的临床特点是针药并用,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历代医家姓氏·滑寿”节及(十四经发挥》张钟毓为其写的“传后叙”云:滑氏针药兼精,尤擅长治妇人、伤寒、暑证、杂病。张氏列举其治验数十例,其中-案称:“一妇病寒疝,自脐上下至心,皆胀满攻痛,而胁痛尤甚,呕吐烦满,不进饮食,两手(脉)沉结不调,寿日:此由寒在下集,急宜攻其下,无攻其上,为灸章门、气海、中院,内服延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苗木诸香,扶苓青皮等而愈。”滑氏认为此病“寒在下焦”,取章门等穴运用灸法,温阳散寒,并配以温中理气之药,内外合治,立竿见影。
滑寿的针灸学说,主要体现在他考订校勘经穴、确立十四经学说、密切经与穴的关系几个方面,对后世经络腧穴学影响较大。吕复序日:“许昌滑君伯仁甫,尝著《十四经发挥》专疏手足三阴三阳及任督也。观其图章训释,纲举目张,诚足为学者出人之向方,实医门司南也。”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几乎引录了《十四经发挥》一书的全文;杨峋的《针灸集书》在滑伯仁补注十四经的基础上更详注腧穴部分;清初严振又在《针灸集书》的基础上,编成《循经考穴编》,成为滑伯仁的“ 循经考穴”之法的总结之作。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评价日:“针灸得盛于元代,此滑寿之功也。”此书流传到日本之后,对日本的针灸医学也产生定的影响。承淡安先生正是在日本觅得该书的古本,详为校注辑成《校注十四经发挥》。新刊《十四经络发挥》盛应阳序称“为之图,为之注,为之歌,以发挥之,周悉详尽,曲畅旁通,后之医者可披卷而得焉,伯仁氏之用心亦深矣哉”。现代经络腧穴学完全接受《十四经发挥》的经络脑穴排列顺序,沿用至今。
四、阅读文选
自序(《十四经发挥》)
人为血气之属,饮食起居,节宜微爽,不能无疾。疾之感人,或内或外,或小或大,为是动,为所生病,咸不出五脏六腑,手足阴阳。圣智者兴,思有以治之,于是而人者,于是而出之也。上古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其有疾,率取夫空穴经隧之所统系,视夫邪之所中,为阴、为阳,而灸刺之,而驱去其所苦。观《内经》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为灸者四三,其他则明针刺,无虑十八九,针之功,其大矣。厥后方药之说肆行,针道遂寝不讲,灸法亦仅而获存。针道微而经络为之不明;经络不明,则不知邪之所在,求法之动中机会,必捷如响,亦难矣。若昔轩辕氏、岐伯氏斤斤问答,明经络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册,亦欲使天下之为治者。视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及有以察夫某为某经之陷下也;某为某经之虚若实,可补泻也;某为某经之表里,可汗可下也。针之,灸之,药之,饵之,无施不可,俾免夫颦蹙呻吟,抑已备矣。远古之书,渊乎深哉!于初学或未易也,乃以《灵枢经》本输篇、《素问》骨空等论,哀而集之。得经十二,任、督脉之行腹背者二,其隧穴之周于身者,六百五十有七,考其阴阳之所以往来,推其骨空之所以驻会,图章训释,级以韵语,厘为三卷,目之日《十四经发挥》。庶几乎发前人之万一,且以示初学者,于是而出入之向方也。乌乎,考图以旁其源,因文以求其义,尚不定前人之心,后之君子,察其勤而正其不逮,是所望也。
【思考题】
1.滑寿对针灸学的贡献有哪些?
2.十四经理论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