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徐凤
一、生平与著作
徐凤,字延瑞,江右弋阳古塘(今江西弋阳古塘)人,撰有《针灸大全》,生平不详。按《针灸大全》卷三载有“泉石”老人的《金针赋》,《金针赋》序文中称,该赋撰于明代正统己未(1439年), 而成书于明代正德八年(1529年)的《针灸聚英》中已大量引录了《针灸大全》的文字,则《针灸大全》的成书年代当在明代正统至正德年间(1439~1529 年)。据此推论,徐凤约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是明代针灸医家。
《针灸大全》又名《针灸捷要》《徐氏针灸》。全书6卷。卷一为针灸歌赋,载有《周身经穴赋》《十二经脉歌》《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四总穴歌》《流注指微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 《席弘赋》等内容。卷二载录了突默的《标幽赋》,并加注释。卷三载录了《梓岐凤谷飞经撮要金针赋》,其后论述了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方法。卷四载录了《窦文真公八法流注》,列出了八法治证234种,并载有按时取穴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卷五论述全身腧穴的定位。卷六主要载录灸法,包括取四花穴、有有穴,骑马灸以及《论艾注大小《论壮数多少》等内容,并对一穴多名做了详细介绍。《针灸大全》的内容多被其后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针灸著作所转载。
二、学说与贡献
(一)尊崇窦默针法
徐凤对窦默针法极为尊崇,《针灸大全》卷二全文载录了窦默的《标幽赋》,并详加注释;《针灸大全》卷四又专论窦默提出的“流注八穴”。以窦默针法为宗,是徐凤的主要针灸学术思想。
窦默的《标幽赋》是一篇针灸名赋, 历代注家颇多,如元代的王国瑞、明代的杨继洲和吴昆、清代的李学川等,但只有徐凤所注最切合窦氏原意。例如,《标幽赋》中说:“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徐凤注解说:“《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 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则阳气收藏,肌肉肥厚,血气充满,刺之宜深。”徐凤引用《素问·刺要论》和《灵枢·终始》的原文,为赋文所述提供了理论根据。杨继洲则将徐凤此注全文抄录。而吴昆注云: ?“春夏气浮于表,故云‘瘦’;秋冬气沉于里,故云‘肥’。”按春夏阳气浮浅,故宜浅刺;秋冬阳气深沉,故宜深刺。而瘦人肉薄,自宜浅刺;肥人肉厚,自宜深刺。吴昆则称春夏气浮于表为“瘦”,称秋冬气沉于里为“肥”,释义无据。
又如,《标幽赋》中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人: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王国瑞注云: “神者,脉也。脉息见于穴下,气至可刺之:脉息不至则不均,不全则不定,穴下气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王氏释“神”为脉,明显不确。吴昆注云:“本神,主宰本经元神也。前云‘气至’,此云‘神朝’,旨哉言矣!《难经》所谓‘ 知为针者信其左’,乃本神朝穴也。自非神良,恶能道此?”吴氏望文生义,释“本神”为主管本经的本原之神,又以穴位处出现的搏动感释“ 本神”,亦与赋文原意不合。徐凤则注解说:“凡用针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人针。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行气。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与进之,必死之候。如神气既至,针自紧涩,可与依法察虚实而施之。”徐凤以“患者精神”释“神”,切合临床实际,正是窦氏赋文原意。杨继洲亦将徐凤此注全文抄录。
徐凤学有渊源,因此号称“医林状元”的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在《徐氏针灸》序中称赞他能“得窦太师之真传”。
(二)重视针刺手法
《针灸大全》卷三载有传自“泉石”老人的《梓岐凤谷飞经撮要金针赋》,简称《金针赋》。“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倾刻之间”,因此以“金针”为名。全赋分九段,共1721字,赋前有徐凤按语和“泉石”老人自序。赋中“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至微之妙”,并具体介绍了针刺十四法、三才分部法、调气法、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白、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这是一篇专论针刺手法的针灸歌赋,对后世颇有影响。
徐风按语中称:“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颜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金乃可得也。予今以活人为心,更不珍藏,载于卷中,与同志之士共知。学者慎勿轻视!若能熟读详味,久当见之,则用针之法尽于此矣!”可见,《金针赋》 中所载各种针剩手法均为徐氏师门秘传手法,徐凤对此甚为推重。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之气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气的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而气的运动失调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疾病即是调整失常的气机,使之回复平衡与协调。毫针刺法的意义正在于可以通过针刺而调整人体气机。在得气之后,或泻其气,引导邪气外出;或补其气,引导正气行至病所;或调其气,平衡紊乱的气机。主动而具体的针刺手法操作构成了毫针刺法的主要内容。
徐凤重视针刺手法,他无私地将师传用针之法公之于世,《金针赋》也因此成为针灸文献的经典名篇。
(三)阐发于午流注
徐凤推崇按时收穴,倡用子午流注针法。他撰有《论子午流注之法》一文,对子午流注的要领做了深人的阐述。他说:“夫子午流注者,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所谓“得乎中”,即易学中所反复强调的“尚中”思想。徐凤认为子午流注之法,“虽《针灸四书》所载,尤且不全。还原化本之理,气血所纳之穴,俱隐而不具。”因此对《子午流注针经》中所载的子午流注纳甲法进行了修改。他以《难经·六十四难》所述统一了何若愚纳甲法中五输穴配属五行的不同;扩大了何若愚纳甲法中返本还原的阴经开穴;把何若愚纳甲法中三焦经、心包经五输穴在癸日的开穴作为纳穴,按照原来所开时辰的天干,分别配属于其他十经之后,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进行解释,使原来何若愚纳甲法在阳干合处或阴干合处时分别注于三焦经或心包经的全部五输穴减少为一个纳穴。这些修改体现了徐凤“子午相生、阴阳相济”的指导思想,更加突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子午流注纳甲法的核心作用,使得徐凤纳甲法的理论体系在从易学象数派的角度看来更为完整。徐凤并撰有十首《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以歌诀的形式叙述了徐凤纳甲法的逐日按时开穴,由于其颇便记诵,流传甚广。现在临床上所常用的纳甲法,即是徐凤所述的内容。
在徐凤的修改之下,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内容得到了新的充实和发展。人与天地相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候气逢时等理论学说的有机结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流注开穴特点,十二经脉66个五输穴的均衡排列方式,子午流注纳甲法因此具有了系统的理想配置和近乎完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充分显示了传统中医理论中的系统观念和强调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思维特点,从而被认为是传统时间针法的缩影。
(四)倡用灵龟、飞腾针法
飞腾八法最早为元代医家王国瑞所创,见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该法是以八脉交会八穴与九宫八卦相配,结合日时干支来推算开穴。先将所求日时的干支代数加在一起,得出四个数字的和数,然后用九除,得出其余数(如正好除尽则是九),再根据这个余数去推算它所代表的穴位。即: 1 属坎卦为足临泣,2属坤卦为申脉,3属震卦为外关,4属巽卦为后溪,5为中宫(男寄于坤,为申脉;女寄于艮,为内关),6属乾卦为公孙,7属兑卦为照海,8属艮卦为内关,9属离卦为列缺。
徐凤所倡用的灵龟八法与王国瑞的飞腾八法十分相似,亦是着重于按九官数纳卦开穴,但具体推算方法以及八穴与九宫八卦的配合又有所差异。灵龟八法采用了阳日用九除、阴日用六除的公式,以此求出日时干支代数和数的余数(如正好除尽则分别是九或者是六),然后再根据这个余数去查找它所对应的穴位。即: 1属坎卦为申脉,2和5属坤卦为照海,3属震卦为外关,4属巽卦为足临泣,6属乾卦为公孙,7属兑卦为后溪,8属艮卦为内关,9属离卦为列缺。
至于徐凤所称的飞腾八法,则与王国瑞的飞腾八法完全不同。开穴方法十分简单,只是按时干纳卦取穴。即:甲时、壬时属乾卦为公孙,乙时、癸时属坤卦为申脉,丙时属艮卦为内关,丁时属兑卦为照海,戊时属坎卦为足临泣,己时属离卦为列缺,庚时属震卦为外关,辛时属巽卦为后溪。
徐凤在《针灸大全》卷四中说:“愚谓奇经八脉之法各不相同。前灵龟八法,有阳九阴六、十千十变开阖之理,用之得时,无不捷效。后飞腾八法,亦明师所授,故不敢弃,亦载于此,以示后之学人。”
徐凤所倡用的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现在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徐凤善用八脉交会穴,拓展了窦默倡导的流注八穴的临床应用范围。窦默《针经指南》中的“流注八穴”列出了213个主治病证,而徐凤《针灸大全》卷四的“ 八法主治病证”中则增为234证。窦默将八脉交会穴分为四组,两两相配,每穴有20~30个主治病证。若为该穴的主治病证,则该穴为主,相配另一穴为合,每证只取八脉交会穴中的两穴,此即为“主合相配”。而徐凤则将八穴分别论述,每穴分别主治20~ 30个病证,不同的病证配以不同的应穴,此应穴可以是八脉交会穴,更多的是分布于全身的其他穴位。例如公孙二穴主治“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配以大陵二穴、中脘一穴、隐白二穴;又如公孙二穴主治“痰膈涎闷,胸中隐痛”,配以劳宫二穴、膻中一穴、间使二穴。此即为“主应相配”。徐凤在“八法主治病证”中说:“以上八脉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但临时看证,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随证各穴而应之。或行针,或着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临时机变,活法施之,不可独拘于针也。”强调辨证取穴,灵活施治,徐凤提出的主应相配的取穴思路,无疑较窦默所述更为全面,而或针或灸的治疗方法,也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徐凤重视灸法,《针灸大全》卷六即专论灸法,载有《点穴论》《论艾炷大小》《论壮数多少》《论点艾火》《论避忌》《论治灸疮》《定取四花六穴之穴》《〈千金方〉论取膏肓穴法》《取肾俞穴法》《取骑竹马灸法》《灸心气穴法》等内容。徐凤认为,灸法点穴应该体位端正,“凡点穴法, 皆要平正四体,无使歪斜,灸时恐穴不正, 徒坏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卧点则卧灸,立点则立灸。反此一动,则不得真穴矣”(《点穴论》)。施行灸法应先阳后阴,先上后下, 先少后多。 艾炷欲大,小弱者则小作之,“使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论艾炷大小》)。至于壮数多少,徐凤指出,前人所谓灸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而尽,必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论壮数多少》)。徐凤还详细讨论了取四花穴、膏肓俞穴、肾俞穴、骑马灸、心气穴的具体方法。徐凤有关灸法的论述,体现了他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仍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徐凤是明代针灸史上的代表人物。他推崇窦默针法,对《标幽赋》详加注释,增加了窦默“流注八穴”的主治病证,并提出“主应相配”的取穴方法,拓展了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徐凤把师门秘传的《金针赋》公之于世,极大地促进了针刺手法的发展。特别是徐凤修改了《子午流注针经》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创立了灵龟八法和新的飞腾八法,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时间针法的应用体系。徐凤对针灸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四、阅读文选
论子午流注之法
夫子午流注者,刚柔相况,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圈也。何以子午音之?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刻,1乃阴之生: 放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牌、庚大肠、辛肺、王膀胱、葵肾,余两经者,乃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王癸,亦分派于十干。且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也。经中必有返本还原者,乃十二经出人之门户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已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谓乙合还元化本。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已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以甲与已合?日:中央戊已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已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已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也。
【思考题】
1.徐凤对子午流注针法有什么贡献?
2.徐凤在八脉交会穴的应用上有哪些特点?
3.学习徐凤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之后,你有什么体会或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