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905|回复: 0

    [第8章 清代医家] 第三节 赵学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4 09: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1:51 编辑

    第三节  赵学敏

    一、生平与著作

      赵学敏1719—1805年,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医药学家。其父曾任永春司马,迁龙溪知县。乾隆年间1736—1795 年“下沙大疫,其父延医合药,赖以生者数万人”。学敏与弟赵学楷,皆承父命读儒学医。学敏年轻时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对天文、历法、术数、方技、医药、卜算等书籍多有涉猎,尤对医药特别感兴趣,潜心研读,每有心得均笔录成稿。其家有“养素园”,为试验种药之地,以察形性“利济堂",是诊病疗疾之所,兄弟寝食其间,治疗多效。

      赵氏在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基础上撰《本草纲目拾遗》,又补充收录了散在民间的716种药物,为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还在书首列“正误”篇,指出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赵氏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单方、奇方、秘方,加之家族中的走方医赵柏云所授之有效方,与自己累积的验方汇编成《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各四卷,于1759年刊行。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手段,又有关于药物伪品、法制、食品、杂品等内容。《串雅》是我国第一部民间走方医的专著,其民间医所用的治方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丰富了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

    二、学说与贡献

      “针法”说

      1.猢狲痨针法  《串雅外编·卷二》称猢狲痨“小儿有此症,求食不止,终夜不睡,用针刺两手面中三指中节能曲处。周岁者用中号针,六七岁用大号针,刺进半分许,遇骨微位即拔出,不可误针筋上。若疳甚无水,刺数日方有白水,不甚者,即有白浆。刺数日,随有血,一指有血, 一指不刺,二指有血,停止二指不刺,若六指俱有血,病痊不复刺矣。凡刺,须隔一.....后即得睡,减贪...... 如初刺有血,非此症矣。”这里指出本病患者为小儿对临床表现、针刺部位、使用针具、针刺深度,特别是对刺后穴位流出的液体,做了较详的描绘。其针刺部位当属中指、食指、无名指之中节即第二节共六处,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所述“四缝共八处”穴之尚有小指一穴者少了二处。关于刺处流出的“白水”、“白浆”,今人多称为“白色黏液”。赵氏书中指出初刺即出血者非此症适应证);先出水、出浆,续刺时出血者,不再针,其原因值得深人研究。

      猢狲痨乃对躯体枯瘦如猴如痨的形容,属现今所称的“疳”、“疳疾”、“疳积”。此病用刺四缝法治疗,从明代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疗效颇佳。

      2.“针挑”法  与一般刺法不同,此法即用较粗的针具迅速刺人皮内,再扳倒针柄,呈40-50%,复进针斜刺至皮下,然后向上向外挑起一至数根纤维并挑断,如此反复数次。 申雅外编》记载的挑刺主要有二其是“挑闷疹子,分开顶门内有红筋红束、挑破即止”其二是“喉痹,觅红上红疙瘩,用针挑破即愈”。当是经验之谈。

      关于挑刺部位与取穴,按赵氏书中所述,乃寻找皮肤黏膜出现颜色异常的红色疹点、疙瘩或线条状“红筋”等作为施术之处。

      重视用灸

      1.艾炷灸法  《串雅外编》中论及①“小儿目视不转睛,指甲黑”,取“左右两脚趾”与“第二脚趾缝头处”,可“十灸十生”。赵氏称此法治小儿危重症,“奇妙不可言”,可谓“神灸”。②“鸡爪风,妇人月家得此,不时发手足及指拘挛,拳缩如鸡爪,颇疼痛,急于左右膝盖骨下两旁,各有小窝共四穴,俗谓鬼眼,各灸三壮,立愈”,似指妇女痫证或“子痫”病,其取穴当指犊鼻穴。③“灸癣.....取肩头小垂际骨宛宛中灸之,两火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壮愈”, 其取穴定位待考。 此外,书中尚有治“庙气偷坠”法,用类似《神应经》所称的“三角灸”外科痈痘用“骑竹马灸”等,均属特殊的取穴定位法。

      2.隔物隔药灸法  《串雅外编》记述了如下几种①隔盐灸,治“干霍乱死”、“心头微热者,以盐填脐内,纳艾灸,不计数,以醒为度”。②隔附片灸,治“痛疽久漏、疮口冷, 脓水不绝,内无恶肉,以大附子水浸透,切大片,厚三分,安疮口,艾隔灸,数日一灸,至五六七次,服内托药,自然长满”。③隔槐树白皮及胡核人类灸,“破伤风及疯犬伤神效,胡桃核壳半个填稠人粪满,仍用槐白皮衬扣伤处,以艾灸之,通身良汗, 其人大困即愈。远久者,将仿如前灸之亦愈”。④隔鸡蛋灸,“鸡子灸,凡毒初起红肿无头,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三壮即散。若红肿根盘大,以鸭蛋如法灸亦可”。⑤隔苦领灸,“用秋壶卢,一名苦不老, 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疮上,灸二七壮。萧端式病此连年,一灸遂愈”。 主治痈疽疮疡。⑥隔碗灸,“治乳肿,碗一个, 用灯草四根,十排碗内, 头各露寸许,再用纸条一寸五分阔,用水湿了,盖碗内灯草下,纸与碗口齐,将碗覆患处,留灯草头在外。艾大团放碗底,火灸之,艾尽再添,至碗内流水气,内觉痛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⑦隔荞麦汤调药灸,温剂种子“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上为末,以荞麦汤和,搓成条,圈于脐上,以药人其中,用艾灸之。但脐内微温,即愈。”此法治女性不孕症。⑧隔川椒头垢灸,“灸目,正月十六日用川椒末1~2分,人头垢,和为蚕豆大,凹之似窝,置于眼角,别揉熟艾米粒大,纳凹中,每眼灸七壮或九壮,如此俟清明日,照前后灸之,连灸三年,则目加精采至老不昏”,似有明目作用。此外,尚有“灸耳聋”法,用“湿土瓜根削半寸,塞耳内,以艾灸七壮,每旬一灸,乃愈”,亦属隔物灸范围。

      3.药艾条灸  赵氏《串雅外编》中有以下几种①百发神针“治偏正头风,漏肩,鹤膝,寒湿气,半身不遂,手足瘫痪,痞块腰痛,小肠疝气,痈疽发背,对口发,痰核初起不破烂,俱可用针,按穴针之”,“乳香、没药、生川附子、血竭、川乌、草鸟、檀香末、降香末,大贝母、麝香各三钱,母丁香四十九粒,净蕲艾绵一两或两,作针”。②消癖神火针“蜈蚣一条、木鳖、五灵脂、雄黄、乳香、没药、阿魏、三棱、莪术、甘草、皮硝各一钱,闹羊花、硫黄、山甲、牙皂各二钱,麝香三钱,甘遂五分,艾绒二两,作针。”③阴证散毒针“乳香、没药、羌活、独活、川鸟、草鸟、白芷、细辛、牙皂、硫黄、山甲、大贝、灵脂、肉桂、雄黄各一钱, 蟾酥、麝香各三分,艾绒一两,作针”。

      以上三种“针”,实则是用灸而并非用针,三法由 本草纲目》雷火神针行化面来。到清代,还有大乙神针。其用法,即先于穴上铺纸或布,点燃上述药条后,直报向纸布上按出令火灭,使热向里透,火灭后再燃再按。陈修园书中则称亦可用悬灸法,而不必用隔纸隔布实按法。

      4.非艾材灸除了 主要用艾叶艾绒灸外,赵氏书中还有以下几种灸用材料

      1黄蜡灸  “治痈疽等毒,白面,水和成块,照毒根盘大小作圈,厚一指,高寸余,粘肉上,外以绢帛加湿布围住。将黄蜡掐薄片,人面圈内,以熨斗火运逼蜡化,即痛则毒浅若不觉,至蜡滚沸,逐渐添蜡,俟不可忍,沃冷水候凝,疮勿痛者毒盛,灸未到也,不妨再灸,轻三次,重三四次”。另一种黄蜡灸,治“头风,插耳,黄蜡三两,溶化,以白纸阔五寸,长二寸,在蜡上拖匀,其蕲艾揉软薄摊蜡上,卷为筒,插耳内,一头火点燃,烟气透脑,其痛即上。左痛插右,右痛插左,至重不过二次”。黄蜡灸始见《时后力千金方,与赵氏同时代刊行的《疡医大全》引《秘方集验》亦载此法,更为详尽。

      2桑木灸  “ 治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疬流往,臁疮,顽疮,恶疮,久不愈,俱用此灸之。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亦取其通关节,去风寒,火性畅达,出郁毒之意。用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燃火,吹息患处,每次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明堂·下经》有灸治疾病忌用松、柏、枳、橘、榆、枣、桑、竹这“八木之火”之说,明代《普济方·针灸门》进一步诠释其缘由,提出用桑木灸可“伤肉、肉枯”。可见赵氏桑木灸不泥古说,与明代薛已用桑枝灸治髀疽是一致的。

      3麻叶灸“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叶,捣作炷,灸疮上百壮,次烧胡桃松脂研敷,即愈”。所谓“疮”,当指痈疽疮疡而言。综上可见,灸必用艾,并非唯一选择。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串雅外编》“贴法门”中记载了用中药敷贴体表治病的方法。其敷贴的方法有时用安、放、勒、纳、点等词表述,其贴敷部位多无穴名,只言部位8-1
    8-1  赵氏敷贴方法表
    贴数物剂量、加工、配伍等
    贴数部位
    或穴位与反应
    操作表述
    主治病症
    巴豆半粒,饭粘四五粒
    眉心中间待起炮去之
    捣为饼如黄豆大外贴
    小儿重舌(省舌)
    绿豆、胡板各七粒,磨香一厘,胶枣一枚,共捣烂为丸
    脐上
    贴一丸
    蜊疾
    地黄膏:用生地一两,寒水石五钱。黄连一两,为末,生地汁调饼
    太阳
    眼肿
    女神丹:用巴豆三钱去壳,董麻七粒去壳,射香少许,研成一饼
    脐上
    难产
    截疟丹:用斑整。巴豆肉、朱砂各一钱。磨香二分,雄黄钱半,蟾酥五分,巴枣三个,捣丸如绿豆大
    眉心
    疟疾
    红芥子姜汁没一宿,酒一杯,路香一钱,阿魏三钱,捣烂如膏
    患处
    摊布上贴
    痞块
    吴莱黄两为末,面半两水调糊或用米醋调成膏:或用附子末亦可
    涌泉穴
    摊布上贴
    版逆
    木鳖仁六个研泥,分作二份,面烧饼一个分作两半,另用半饼作-窍,纳药于内
    脐上
    乘热敷一时再换半饼
    噤口痢
    无油新巴互四十九粒,捣如泥,压去油分作三饼,另安碗于药上,倾热水于内
    掌心,出汗效
    风湿痰病
    轻粉一钱,大蒜一瓣,杵饼,先于安处隔铜钱,用蜆(小蛤壳)盖住
    隔骨前陷中或大指腕上
    左疼安右,右疼安左
    牙齿疼痛
    胡椒,维精等分研末,饭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
    脐中外贴膏药
    截疟
    木警仁五个。丁香五个。磨香一分,研末米汤调作膏
    脐中外贴膏药
    纳贴
    水泻不正
    白蓖麻仁七个,康香三分,捣为泥绢吊包之天南星个为末,酯调
    脐中即产
    难产
    步葡子十四粒,研末。人乳和之
    左痛点右,右痛点左
    牙痛
    黄连为末,水调
    足心
    小儿赤眼
    巴见三粒,磨香三分,热水调置肿中
    手心
    右斜放左心、左料放右
    口眼喁斜

      赵学敏还记载了针刺喉间出紫血的治喉闭法,属灸法用热疗的“神灯照法”、用荆叶煮水熏风湿痛患者令出汗,或熏涌泉法,还有《本草纲目拾遗》中的火罐疗法等许多治病方法与手段。这些五彩缤纷的简易疗法,大多来自民间,贴近群众,贴近临床,疗效可观,推广价值较大,对未来针灸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赵氏学说对针灸专业工作者有可贵的启示,如挑刺取穴学说,以寻找体表颜色异常的点作为取穴标志,就提示原有辨证取穴理论仍存在许多密码尚未破解,需要作广泛深人的探讨。又如其灸用材料学说,是对灸必用艾说的质疑,也需进步对“灸法究竟 是药作用,还是热作用”等问题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

    四、阅读文选
    绪论(节选) (《中雅内编》)

      负复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其术肇于扁偶,华佗继之。放其所传诸法,亦与国医少异。治外以针刺、燕、灸胜治内以顶、串、集、做胜。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

      走医有三字诀一日贱,药物不取责也二日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日便,山林僻色,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走医有四验,以坚信流俗一取牙二点痣三去翳四提虫。四者皆俱凭药力。又手法有四要用针要知补泻推拿要识虚实揉拉在级而不痛钳取在速而不乱。志欲傲,礼欲恭,语欲大,心欲小,将此勿失,遂据上流。

      药上行者皆日顶,下行者皆日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顶、串而外,则日截。截,绝也,使其病藏然而止。按此即古汗、吐、下三法也。然有顶中之串,串中之顶,妙用药更元妙,用意人神,则又不可以常格论也。药有常用之品,有常弃之品,走医皆收之。病有常见之症,有罕见之症,走医皆习之。故有二难,日用药难识症难。非通乎阴阳,察乎微妙,安能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然则今之煦煦然唯利是求,言伪而辩者,开方则笔似悬槌,临症则目如枯炭,直谓之医奴可耳,此走医之罪人也。

      药有异性,不必医皆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脉有奇经,不必医尽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用奇乘间,一时之捷径也得心应手,平日之功用也。古人出则行道,人则读书。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而一切诊戾不能中之,可以却病延年。否则己身之厄不能免,又焉能救人之危耶

      【思考题】

      1.赵学敏的“针法说”是什么

      2.赵学敏的“灸法说”是什么

      3.赵学敏的“贴法”在临床用于哪些病证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