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4069|回复: 0

    [第8章 清代医家] 第四节 徐大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4 09: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7 11:59 编辑

    第四节  徐大椿

    一、生平与著作

      徐大椿1693—1771年 字灵胎,曾名大业, 晚号涧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雍乾年间著名医学家。徐氏出身书香望族,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通晓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熟谙天文地理、河工水利、音律武艺,尤精于岐黄。徐氏治学从难处着手,抵本致源。他自学《易经》,潜心推测易理通《易》后,又深究《老子》,从14岁开始悉心诠释,历经20多年方完成《道德经注》。徐氏博览群书,勤于思辨,“凡读书议论, 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其广博的学识奠定了他的医学基础。

      徐氏学医始于家中亲人患病,为拯骨肉之厄,将家藏的数十种医书朝夕披览,自《内经》以至元明诸书,广求博采,其“批阅之书千余卷,泛览之书万余卷。每过几时,必悔从前疏漏,盖学以年进也”。徐氏治医50余年,医理贯通,临证精熟,长于实践,对奇难顽证莫不明辨,远近求治者皆获良效,他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典范。

      徐氏著有《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兰台 轨范》《医贯砭》《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徐氏极力推崇《内经》《难经》《伤寒》等经典著作,在《医学源流论》中探本溯源,梳理了医学典籍的源流,阐发了医学典籍的精髓,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知”。

      徐氏临证重视元气,认为“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虽病甚不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故在临证时要重视元气的存亡,要谨护元气,不轻易用药损伤元气。徐氏注重辨病识证,认为在临证时,应先识病名,审证求因,再定治法,“ 欲治疾者,必先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生病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兰台轨范·序》。徐氏提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症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徐氏视重元气、辨病识证、专病专方的观点,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正如其言“ 为医者,必广求治法,以应病者之求”。

    二、学说与贡献

      “针灸失传”论

      徐氏在 《医学源流论·针灸失传论》中分析了针负失传的原因,详细论述了针灸失传的主要内容。徐氏认为在《内经》中论述针法的内容占70% ~ 80%,论述方药的内容只占20% ~30%,说明针法在古代应用广泛,受到医家高度重视。然而因为针法的医理精深,针道难学而方药易学,加之病者多乐于服药而畏针,故导致后世盛于药而疏于针。徐氏认为他所处清代的针灸与古代相比,明显失传的就有10个方面

      1.取穴失度  徐氏认为《内经》中强调穴位依经而定,穴位是随经脉循行的深浅出人而变化的,今人不依经脉循行的深浅曲折,只执同身寸去机械地量取穴位,导致了取穴失度,“今人只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医学源流论.针灸失传论》

      2.机械用穴,忽视经穴的生克关系  徐氏谓“《灵枢·终始》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厥病》云厥头痛,或取足阳明...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写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

      3.五输穴失用  徐氏认为古人治病以五输穴为关键,而“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

      4.补泻手法单一  徐氏认为《内经》所言补泻是“其法多端”,有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等多种补泻手法,而今人补泻手法单一,“今则转针之时以大指推出为泻,搓人为补,此四失也”。

      5.不重视得气  徐氏认为古人重视针刺得气, 即“纳针之后,必候其气....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去之,勿复针”,而今人不重视针刺得气,“今则时时转动,俟针下宽转,而后出针,不问气之至与不至,此五失也”。

      6.不依时而刺  徐氏认为古人针刺, 其深浅是依时而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所以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而今人则不依季节的变化来决定针刺的深浅,其针刺的深浅刻板不变,“今则不论四时,分寸各有定数,此六失也"。

      7.针灸适应证减少  徐氏言 “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今则止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

      8.刺血量不足  徐氏认为古人治病,凡脉络郁邪者,用刺血法,放血量足,血变而止,常获佳效。如“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见赤血而止”,而今人刺血则放血量不足,达不到祛瘀通络的目的,故疗效不显,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何由除此八失也"。

      9.针刺方法单一  徐氏认为 《内经》刺法,有九变十二节。九变者,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蟀刺。十二节者,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刺、赞刺。此二十一法,各有所宜。而今人的针刺方法单一,“今则只直刺一法,此九失也”。

      10.针具单一  徐氏认为 《内经》有饞针、员针、铍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种针具,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今人使用的针具单一,“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

      徐氏认为当时针灸主要有10个方面的失传,而针灸的“神志....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等精妙绝要之处就更难流传于世,“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然而徐氏也认为只要潜心精研古代针道,就能获得神奇的针技,“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对于灸法,徐氏认为其适应证甚少,如果知晓了针道之理,则灸法就显得相对容易了。

      “薄贴”说

      在《医学源流论.薄贴论》中,徐氏认为古人的薄贴,就是今人所用之膏药,有治表与治里两个方面的作用。所言“治表”,指的是治疗较表浅的病证,膏药有拔脓去腐、止痛生肌、祛风护肉的功效,其膏应贴敷得轻薄一些, 须每天换贴。所言“治里”,指的是用于里证的膏药,有的祛风散寒,有的调和气血,有的消痞化痰,有的强筋壮骨。治里的膏药其处方较多,药物亦须随病进行加减,其膏应贴得重厚些, 且贴敷的时间较长。徐氏认为疾病由外以人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宜用内服药物以驱邪外出。如果其病有固定的位置,位于皮肤筋骨之间,用手按压有反应者,用膏药贴敷,可使药性从皮肤毛孔而进人其腠理,起到通经贯络的作用,能将病变“ 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故“病之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法为良”。徐氏还强调制备膏药的方法,选药一定要道地,炼膏要掌握好火候。

      在《兰台轨范》中徐氏收录其他医著所载和他个人自创的一些薄贴法,简便实用,临床疗效明显,兹择其要者列表如下8-2):
    8-2徐氏敷贴方法表
    敷贴药物的名称、出处
    敷贴药物的名称、出处
    敷贴方法
    敷贴部位或穴位
    主治病症
    止痛太阳丹《奇效方》
    天南星、川驾等分,为末,同莲须葱白搞烂作饼
    太阳痛处
    头痛
    秘方(自创)
    大黄、朴硝等分,为末,用井底泥捏作饼
    太阳穴
    头风热病
    熨背法《千金翼》
    鸟头、细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各一两、川芎一两三钱半,为散,以少醋拌,绵裹,微火炙令暖
    胸痹心背疼痛、气闷
    敷面靥方《千金》
    李子仁为末,和鸡子白;或用白附子末,酒和之
    黎黑斑
    止牙痛方(自创)
    蟾酥七分,朱砂、雄黄各三分,甘草一分,上研极细,以飞面为丸如菜子大,丝绵裹包
    痛处
    牙痛
    卒不得语方《外台》
    以苦酒煮芥子
    包(一昼夜)
    颈(一圈)
    猝然失语
    疗小便难方《本事方》
    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分二份,以帕子裹
    交替温运
    脐下
    小便不通、小腹胀
    治螳螂子方(自创)
    青黛一钱,元明粉三钱,硼砂一钱,薄荷五分,冰片一分,研细
    擦, 一日4~5次,吐出涎
    口内两颐
    妬乳
    治癞方(自创)
    黄连一两,蛇床子五钱,五倍子一两,轻粉三钱,黄柏五钱,枯矾五钱,川椒二钱,冰片一钱,研末,麻油调
    患处
    头面遍身痛痒,出黄水
    治“恶风”方(自创) 录自《润溪医案》
    蜈蚣头、蝎子尾、朴硝、硼砂、冰片、麝香等药;或大黄、牙皂、川乌、桂心等药
    擦;或涂
    口腔内;或面颊外
    面颊皮坚如革、牙紧不开,不能进食

      《洄溪医案》 蜈蚣头、蝎子尾、朴硝、硼砂、冰片、麝香等药大黄、 牙皂、川乌、桂心等药擦涂口腔内面颊外面颊皮坚如革、牙紧不开,不能进食。

      《洄溪医案》 中记载了“周痹”案,一王姓患者患周痹证,遍身疼痛,四肢瘫瘓,日夜叫号,饮食大减,自感病重必死。徐氏受病家之邀诊,认为病为历节,病位在筋骨,非药物内服所能治愈,必须用外治法,应用了贴敷法、拓法、蒸法、熏法,10天后疼痛稍减,手足可活动,月余而病愈。徐氏认为,大凡营卫脏腑之病,服药可至病所而经络筋节有形之疾,内服药物用量太轻则不能攻邪,太重又恐损伤正气,而用敷、拓、蒸、熏之法则无内服药物之忧,可深人病所,祛邪外出。

    三、临床应用与学术影响

      徐氏善于将内服药与物敷、熏、蒸、拓等外治法结合应用,治疗痛疽发背等顽疾重症,内外兼治,相得益彰,“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其余诸证,则必用丸、散、膏、丹、针灸、砭镰、浸溻、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慎医刍言》 徐氏在《泗溪医案》中记载了多个内、外合治的验案。如“瘀留经络”案,“乌镇莫秀东, 患奇病,痛始于背,达于胸胁,昼则饮食如常,暮乃痛发,呼号彻夜,邻里惨闻。医治五年,家资荡尽”,徐氏认为是“瘀血留经络....用针灸熨拓煎丸之法,无所不备,其痛渐轻亦渐短,一月而愈”。 此案以煎丸攻其内,针灸熨拓通其外,消逐经络的瘀血顽疾而愈。又如徐氏治一癃闭急症, 患者小便闭阻不通7天,腹胀如鼓,伛偻不能立,病势危急,徐氏用鲜车前草根捣烂敷其腹,用诸利水药内服,又煎利水通气药坐浴,令人揉挤患者腹部,使其小便得出而愈。此案乃药物内服、外敷、药浴的综合作用而取效。

      穴位敷贴治病的记载,早见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帛书》中,....以蓟印其中颠”,用白芥子泥贴敷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之后,在历代名著如《内经》《肘后方》《千金方》《普济方》等书中均有记载,清末医家吴师机治病善用贴敷,著《理瀹骈文》发扬了这一-疗法,成为贴穴派的代表人物。贴敷疗法沿用至今,临床应用较广。徐氏的“薄贴”之法属今之穴位敷贴疗法范畴,他阐述了薄贴之法的部分理论、适应范围、优势以及膏药的制作要点,对后世贴穴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穴位贴敷疗法的发展乃至当代无创痛穴疗学的产生做出了贡献。

      徐灵胎在“针灸失传”论中提及的取穴方法、补泻手法、得气、放血、针具、治神等论述精辟,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指导意义。其“七失”中提到的针灸治疗病种日渐减少,提示如何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乃针灸发展的当务之急。徐氏对疑难重症应用内外兼治的综合方法,对当今治疗疑难重症具有指导意义,应该进一步倡导和应用。

    四、阅读文选
    针灸失传论(《医学源流论》)

      《灵》《素》两经,其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十之二三。上古之重针法如此。然针道难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所以后世方药盛行,而针法不讲。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两经所言十二经之出人起止浅深左右,交错不齐,其穴随经上下,亦参差无定。今人只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 也。两经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余则指经而不指穴。如《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厥病》篇云厥头痛,或取足阳明、太阴,或取手少阳、足少阴耳聋取手阳明,嗌干取足少阴。皆不言其穴,其中又有泻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两经论治,井、荥、输、经、合最重。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凡只言某经,而不言某穴者,大者皆指井荥五者为言。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今则止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古人刺法,取血甚多,《灵枢·血络论》言之最详。而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见赤血而止,否则病不除而反有害。今人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由何除此八.....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其外更有先后之序,迎随之异,贵贱之殊,劳逸之分,肥瘦之度,多少之数,更仆难穷。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

      【思考题】

      1.徐灵胎的“针灸失传论”是指针灸在哪些方面的失传怎样理解徐灵胎的“针灸失传论”

      2.徐灵胎“薄贴论”的内容是什么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