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4-22 11:26 编辑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
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和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5种。
(一)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5~ 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二)走罐法
走罐法又名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图5-32),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脊背、腰臀、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三)闪罐法
闪罐法是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闪罐动作要迅速、准确,手法要轻巧,吸附力适中,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部位及儿童患者。需注意一罐多次闪罐后,罐口温度升高,应及时换罐,以免烫伤。
(四)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指在局部消毒,并用三棱针、粗毫针等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出血后,再在出血部位拔罐、留罐,以加强刺血治疗效果的方法。留罐时间一般在5~ 15分钟。此法多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丹毒、坐骨神经痛等。
(五)留针拔罐法
留针拔罐法是指在毫针留针过程中,在留针部位加用拔罐的方法。操作时,先以毫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毫针为中心,加用拔罐并留置10~15分钟,然后起罐、起针(图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