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5-7 10:34 编辑
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腹,与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等多个脏腑有关。基本病机是腹部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或脏腑经脉失养。
腹痛可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
【辨证】
主症 胃院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
发病急骤,痛势剧烈,痛时拒按,属急性腹痛,多为实证:病程较长,痛势编绵,确时喜按,属慢性腹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兼见腹痛暴急,喜温怕冷, 腹胀肠鸣,四肢欠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淡,答白,脉沉紧,为寒邪内积;腹痛拒按,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清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壅滞;院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噯气或矢气则腹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舌紫暗,或有瘀点, 脉弦涩,为气滞血瘀;腹痛缠绵,时作时止,饥饿劳累后加剧,痛时喜按,大便溏薄,神疲怯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脾阳不振。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通调腑气, 缓急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及大肠、小肠募穴为主。
主穴 足三里 天枢 关元
配穴 寒邪内积配神阙、 公孙;湿热壅滞配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脾阳不振配脾俞、神阙。
方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 胃之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配合应用可通调腑气。
操作 毫针刺, 虚补实泻;寒证可用艾灸。腹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强刺激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胃、小肠、大肠、肝、脾、交感、神门。每次选2~4穴,毫针刺。疼痛时用中强刺激,亦可用埋针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法 天枢、足三里。异丙嗪和阿托品各50mg混合,每穴注人0.5mL药液,每日1次。
(3)穴位贴敷法神阙、阿是穴。选用麦麸50g,葱白、生姜各30g, 食盐l5g,白酒30mL,食醋15mL,混匀,放铁锅内炒热后布包,乘热熨贴于穴处。药凉后炒热再贴。适用于虚寒腹痛。
【按语】
1.针灸治疗腹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在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导致腹痛的疾病较多而复杂,故要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
2.患者饮食宜有规律,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和暴饮暴食。
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调节肠道的血管功能,进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增强代谢和血液循环作用,减少渗出,从而达到治疗腹痛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