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也称“腹泻”。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古代文献中的“飨泄”“濡泄”“洞泄”“清泄”等,多指泄泻而言。本病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其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年老体弱、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肠,与牌、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肠道分清泌浊、传化功能失常,脾失健运是关键。
泄泻可见于西医学中功能性腹泻、急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
【辨证】
主症 大便次 数增多,便质清稀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多,小便减少,属急性泄泻,多为实证;起病势缓,病程长,便泻次数较少,属慢性泄泻,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为寒湿内盛;便色黄而臭,伴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心烦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大,为湿热伤中;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为食滞胃肠;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不思饮食,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濡缓无力,为脾胃虚弱;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为肝气乘脾;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腰酸腿软,消瘦,面色黧黑,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肾阳虚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运脾化湿, 理肠止泻。以大肠募穴、背俞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 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配关元、 水分;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食滞胃肠配中脘、建里;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肾阳虚衰配肾俞、命门、关元。慢性泄泻配脾俞、足三里;久泻虚陷者配百会。有明显精神心理症状配神门、内关;泻下脓血配曲池、合谷、三阴交、内庭。
方义 神阙为局部选穴,用灸法既可温阳散寒除湿,又可清利湿热,为治疗泄泻的要穴;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针对脾虚湿盛之病机,取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化湿。
操作 寒湿证及牌、肾虚证针灸并用(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急性泄泻针灸治疗每日2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敷贴法五倍子适量研末, 食醋调成膏状敷脐(神阙),伤湿止痛音固定。2-3日一换,适用于久泻。
(2)穴位注射法天枢、 上巨虚。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 1mL,每日或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治疗泄泻有显著疗效。若急性胃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等因腹泻频繁而出现脱水现象者,应适当配合输液治疗。
2.治疗期间应注意清淡饮食,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注意饮食卫生。
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消化系统有双性良性调节作用,可调整胃肠运动,影响肠液分泌,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食物消化,并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减少炎症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