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肿痛
咽喉肿痛是以咽喉红肿疼痛、吞咽不适为主症的病证。其发生常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和体虚劳累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为肺系,肾经上循喉咙,结于廉泉,故本病与肺、胃、肾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火热或虚火上灼咽喉。
西医学中,咽喉肿痛多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咽旁脓肿、急性喉炎等疾病中。
【辨证】
主症 咽喉肿痛。
兼见咽喉红肿疼痛,吞咽困难,咳嗽,伴有寒热头痛,舌质红,脉浮数,为外感风热;咽干,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洪大,为肺胃实热;咽喉稍肿,色暗红,疼痛较轻,或吞咽时觉痛楚,人夜则见症较重,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不足。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清热利咽, 消肿止痛。以局部穴及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廉泉 天突 尺泽 少商 内庭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配风池、 外关;肺胃实热配商阳、鱼际。
方义 廉泉、 天突疏导咽部之气血以治标;尺泽为手太阴经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少商系手太阴经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泻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内庭能泻阳明之郁热,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泻肺胃热邪之功,起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操作 少商、 商阳、鱼际、关冲点刺出血,余穴毫针泻法。
(2)虚证
治法 滋养肾阴, 清热降火。以足少阴、手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列缺 鱼际
配穴 人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方义 太溪为肾之原穴,有滋阴降火作用;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通于阴跷脉,列缺属手太阴肺经,通于任脉,二穴相配,为八脉交会组穴,专治咽喉疾患,所谓“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可清肺热、利咽喉。诸穴合用,可治肾阴不足之咽喉肿痛。
操作 毫针常 规刺法,鱼际用毫针泻法,余穴均以毫针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列缺、照海行针时可配合做吞咽动作。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法 少商、商阳、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耳针法 咽喉、心、下屏尖、扁桃体、轮1~6。毫针刺,实证者强刺激,每次留针1小时。或用压丸法。
【按语】
1.针刺治疗咽喉肿痛效果较好。如扁桃体周围脓肿,不能进食者应子补液,如已成脓则转耳鼻喉科处理。
2.禁止吸烟、饮酒以及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