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716|回复: 0

    [第8章 针灸研究进展] 一、针灸临床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13 13: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附篇参考资料

    第八章针灸研究进展

      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在针灸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针灸临床研究

    针灸临床适应证范围

      针灸临床适应证广,1980 WHO向全世界宣布,针灸的适应证为43; 1996 WHO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提出针灸的适应证为64种。2002年杜元灏提出了针灸疾病谱的4级划分概念。国内研究报道针灸适应证532种,国外130种。国外针灸研究主要以临床疗效的验证为主,而国内则注重针灸技术和病种的优势研究,随着进一步研究可能会发现更广的针灸应用领域。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

      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是针灸研究面临的难题之一。国外报道研究结果不尽致,关于针灸辨证取穴与否对疗效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有差异,有研究显示无差异。国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经穴效应特异性基本规律及生物信息基础研究(2006-2010)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2011-2016)均围绕该命题进行了系列研究。中国研究者报道的经穴效应特异性临床研究多以阳性结果为主,如针刺经穴治疗偏头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痛经、缺血性脑卒中、痛经、高血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经穴的疗效均优于非经非穴。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穴位敏化的关系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2016 年正式启动的第一个中医药领域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2016 2020)中开展工作,期望将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的阐释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和努力。

    针刺手法的研究

      针刺手法的研究主要是古代针刺手法的特色总结与探讨、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等研究。有研究利用数据挖掘,对《内经》《难经》《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及针灸医家针刺手法特色进行总结和分析。临床研究重点在于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烧山火、透天凉、飞经走气等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均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机制研究方面主要是古典针法的生物学基础,如提插、捻转、刺络疗法的血管生物学基础,留针时间、不同针灸方法的效应差异等方面。研究结合生物力学原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针刺手法仪、手法参数检测系统、电子针灸仪等现代的技术对针刺手法的规范化、定量化、仿真化等进行探讨。
    得气的临床研究

      得气的临床研究主要是得气的客观化研究,从早期的定性研究逐渐深人到定量及量化评价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基于电生理学及肌肉收缩、组织功能表达及能量代谢、脑功能检测、量表测定的得气研究,机体相关因素与得气的关系。有学者制订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如针刺主观感觉量表(SASS)、针刺感觉量表(MASS)、针刺感觉调查表(SNSQ)等。

    针灸循证临床研究

      循证医学在针灸领域影响日益深人,1995WHO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出版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指出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是针灸临床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目前针灸临床RCT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的评价。2006 年梁繁荣等发表的《中国循证针灸学研究现状与展望》,首次提出了循证针灸学的概念,2009 年梁繁荣、吴曦等编写出版了《循证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在针灸学领域运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针灸临床研究已经形成共识。也有研究基于循证针灸开发了循证针灸智能诊疗设备。

    灸法的临床研究

      灸法的临床研究涉及不同灸材、艾烟、灸量及临床效应等方面。安全性研究方面显示短期艾烟暴露对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具有良性调整作用。研究证实灸量是影响艾灸效应的重要因素,一定 程度的灸量才能产生机体保护作用,治疗效果和较佳灸量相关,而非最强灸量,不同灸量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艾灸新疗法热敏灸,又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是以腧穴敏化理论为指导,选择热敏腧穴,施以饱和灸量,激发经气,气至病所,从而显著提高了临床灸疗疗效。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