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667|回复: 0

    [第8章 古代医籍论刺灸法]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二、论刺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7 15: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6-17 16:56 编辑


    二、论刺法

      《灵枢·官针》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讨论九针用来治疗不同的病症,其中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有针对九种病变而设立的九刺有根据病变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

        1.五刺《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这是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故又名五脏刺8-2)

    8-2 《黄帝内经》五刺表

    名称
    方法
    内应五脏
    半刺
    浅刺,疾出,以取皮气
    肺(主皮毛)
    豹文刺
    多针刺,出血中脉
    心(主血脉)
    关刺
    刺尽筋上
    肝(主筋)
    合谷
    刺分肉间,一针多向斜刺
    脾(主肌肉)
    输刺
    直人直出,深刺至骨
    肾(主骨)

      (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这种刺法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像拔出毫毛一样。 因其刺人极浅,不是全刺,故称半刺,主要作用是宣泄浅表部的邪气。因为肺主皮毛,故和肺脏相应,临床上适宜治疗风寒東表、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某些皮肤病,近代用皮肤针刺小儿时多用此法。这种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类似。

      (2)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这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因其针刺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故称为豹文刺。此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同属浅刺出血的方法。因为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3)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可治筋痹症。因针刺较深,必须注意不宜伤脉出血。由于肝主筋,故与肝脏相应。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这种刺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当进针后,退至浅层又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肉之大会为谷,故称合谷刺。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上用于治疗痹症。《灵枢·卫气失常》说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重刺法。 《儒门事亲卷七》曾举一治例用《灵枢》中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讫复卓针起,向下卧针。《黄帝内经太素》中本法的名称无字,称合刺

      (5)输刺输刺者,直人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是一种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骼的一种刺法, 与十二经中的短刺、输刺相类似。,是内外输通的意思,故称输刺。由于肾主骨,故本法能和肾气相应,故用治骨痹包括深部病症

        2.九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儿,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质的病变,故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应用九种不同的刺法8-3)。

    8-3 《黄帝内经》九刺表

    名称
    方法
    输刺
    刺诸经荥输、藏腧
    取荥穴、输穴、背俞穴
    远道刺
    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
    上病下取
    经刺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
    刺大经
    络刺
    刺小络之血脉
    刺血络
    分刺
    刺分肉之间
    刺肌肉
    大写刺
    刺大脓,以铍针
    泻脓、泄水
    毛刺
    刺浮痹皮肤
    皮肤浅刺
    巨刺
    左取右,右取左
    左右交叉取穴
    悴刺
    刺燔针取痹
    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1)输刺:《灵枢·官针》日:“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俞也。”这是一 种五脏有病时的针治方法。如脏腑疾病,可取有关经脉的肘膝关节以下的荥穴和输穴,以及背部相关的五脏俞(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灵枢·寿天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即取四肢荥、输穴以治五脏病,《素问.咳论》中所记载的“治脏者,治其俞”,也属于这种刺法的范围。由于它突出针刺本输穴和背俞穴的作用,故称为输刺。

      (2)远道刺:《灵枢·官针》日:“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的下合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灵枢·刺节真邪》中有刺六腑的输穴治疗六腑病的记载,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还明确指出“合治内腑”。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方,内腑有病而取合穴施治,故曰“病在上,取之下”。此外,因足三阳经脉从头走足相隔已远,故称远道刺法。这种选穴方法,目前临床颇为常用,如胃病取足三里,胆病取阳陵泉,肠病取上巨虚、下巨虚等。从广义上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刺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都可称远道刺,如头痛取太冲、至阴,齿痛取合谷、内庭等。

      (3)经刺:《灵枢·官针》日:“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是刺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现象的地方( 如瘀血、硬结、压痛等)。这种刺法主要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变,单独取用病经的腧穴治疗,故称经刺。

      (4)络刺:《灵枢·官针》日:“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是浅刺体表瘀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由于这种刺法以刺血络为主,故称络刺,又称刺络,多用实证、热证。《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称锋针)、皮肤针或滚简重刺出血法等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拔罐法”就是在本法基础上再结合使用拔罐法的一种方法。

      (5)分刺:《灵枢·官针》日;“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是指针刺直达肌肉的一种刺法,分肉指附着于骨骼部的肌肉。《素问·调经论》说:“病在肉,调之分肉。”治疗肌肉的痹症、痿证或陈伤等,均可选用此法,以调其经气。

      (6)大写刺:《灵枢·官针》日:“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这是切开引流、排脓放血、泄水的刺法。治疗外科痛肿等症。“写”通“泻”,排除泻出的意思,故称大写刺。

      (7)毛利:《灵枢·官针》日:“毛刺者,刺浮典于皮肤也。”因浅剩在皮毛,故称毛制。过去用镶针,现代临床上所用的皮肤针,滚简刺之类的工具,也是受此法的启示改进而成的,治疗范围也有扩大。

      (8)巨刺:《灵枢·官针》日:“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这是一种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素问·调经论》说:“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于经脉在人体大都有左右交会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经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经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因而脉气能左右交贯,故左经有病,取右经的腧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腧穴而有效。这种刺法称为巨刺,巨字有可能是互字的传写错误。

      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也出自《黄帝内经》,其法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交叉取穴这一点上与巨刺是相同的,但适应证和方法有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故九候之脉象没有出现病脉,这时就适宜用缪刺法。《素问·缪刺法》即详论此法,取穴以四肢末端井穴为主,视其络脉,出其血。如《素问·缪刺法》说:“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日缪刺。”《素问·调经论》王冰注:“巨刺者,刺经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缪刺者,刺络脉,左痛刺右,右痛刺左。”

      (9)烨刺:《灵枢·官针》日:“悴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是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寒痹、瘰疬、阴疽等病症。《素问·调经论》称“蟀刺”;唐代王冰注:“烨针,火针也。”“悴”字原是火人水,烨刺当是指烧针后再刺。燔也是火烧的意思,《针灸大成卷四》日:“火针,一名燔针。” 但《类经》中张介宾注:“燔针者,盖纳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粹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不但暖也,寒毒固结,非此不可。”意指燔针是进针之后用火烧针使暖,有似后世所称的温针,烨针即火针。《灵枢·经筋》治痹多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

        3.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的意思。由于刺法有十二节要,故能应合于十二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表8- 4)。

    8-4 《黄帝内经》十二刺表


    名称
    方法
    主治
    偶刺
    前后配刺[一刺前(胸腹),一刺后(背),直对病所]
    心痹
    报刺
    刺而再刺(刺后不即拔针,以左手按病痛处,再刺)
    痛无常处
    恢刺
    多向刺,活动关节( 刺筋傍,或向前,或向后,以恢筋急)
    筋痹
    齐刺
    三针同用(正人一针,傍人二针)
    寒痹小深者
    扬刺
    五针同用(正人一针,傍人四针)
    寒痹广大者
    直针刺
    沿皮刺(引起皮肤乃刺入)
    寒痹之浅者
    输刺
    提插深刺(直人直出,慢退针而深人)
    气盛而热者
    短刺
    近骨刺(稍摇而深人)
    骨痹
    浮刺
    肌肉斜刺(傍人其针而浮之)
    肌肤急而寒
    阴刺
    左右同用(左右同时并刺)
    寒厥
    傍针刺
    两针同用(正人一针,傍人一针)
    留痹久居者
    赞刺
    多针浅刺出血(直人直出,多针而浅,出血)
    痈肿

      (1)偶刺:《灵枢·官针》日:“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于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临床对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本法。

      (2)报刺:《灵枢·官针》日:“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是治游走性病痛的针刺方法,根据患者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问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意思

      (3)恢刺:《灵枢·官针》日:“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种刺法是专对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针刺。先从傍刺人,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恢,有恢复其原来的活动功能的意思。

      (4)齐刺:《灵枢·官针》日:“齐刺者,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1针,并于两旁各刺1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5)扬刺:《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1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1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扬刺。《黄帝内经太素》中,将“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的演变产物。

      (6)直针刺:《灵枢·官针》日:“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先夹持捏起穴位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直"是直对病所的意思,近代多称沿皮刺或横刺。这种较浅、治疗浅表络脉等部位的病症。

      (7)输刺:《灵枢·官针》日:“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种刺法是垂直刺人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将针退出,乃从阴引阳,疏泄热邪的一种手法,以泻病邪,故称输刺。

      (8)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人,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的意思,故称短刺。指骨痹等深部病痛。

      (9)浮刺:《灵枢·官针》日:“浮刺者,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故名浮刺,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近代应用皮内针法,就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10)阴刺:《灵枢·官针》日:“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阴刺是左右两侧穴位同用的刺法。如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左右两侧同名穴位相配同刺,近代临床应用较为普遍。

      (11)傍针刺:《灵枢·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是先直刺1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1针,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这种刺法与齐刺相似,都以加强局部压痛处的通经活络作用而设,临床上可以相互参用。

      (12)赞刺:《灵枢·官针》日:“赞刺者,直人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本法直人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赞”是赞助其消散的意思,故称赞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五刺中的豹文刺都是放血刺法,只是归类不同。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