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基本作用原理
疾病综合表现为阴阳、脏腑、气血失调,正邪相争,寒温失调和升降紊乱等病机。凡能阻断和逆转相关病机的方法就能防治疾病。小儿推拿正是通过阻断、逆转上述基本病机,即过过调节阴阳、调节脏腑气血、补虚泻实、适其寒温和顺应升降等来防治疾病的。治疗小儿儿骨外伤还涉及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和理筋整复等基本原理。
(一)调整阴阳
小儿推拿通过运用不同穴位和不同手法,将调整阴阳具体化。
1.阳穴阴穴,属性迥异 阳穴似火,具有温煦作用,阴穴似水,具有滋润作用;阳穴位于阳面,如手背、前臂桡侧、上半身、背部、下肢外侧;阴穴位于阴面,如手掌、前臂尺侧、下半身胸腹部、下肢内侧等(古人谓手背属阴,手掌属阳,阴掌阳掌相反)。一般而言,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如高热、神昏、急惊、热哮、便秘等,可取小天心、天河水、六腑、阴池、内八卦、任脉、腹等阴部穴位;而久泻、久喘、畏寒、肢冷、遗尿等,可取外劳宫、一窝风、阳池、三关,督脉等阳部穴位。
2.阴阳配穴,以平为期
(1)相反相成配伍:将阴阳部位和属性不同的穴位配伍,以加强疗效或制约穴性或纠正病证阴阳之偏。如清天河水配二马交通心肾之阴阳;百会配合涌泉交通上下之阴阳;内、外劳宫双点和内、外八卦同运调节内外之阴阳等。可以使穴位的水火之性更好地适应具体小儿体质的阴阳状态。
(2)同类穴位配伍:相同属性穴位配伍以增强功效。如头面四大手法以天门调天人阴阳、坎宫调脏腑阴阳、太阳调左右阴阳,和宁心安神镇惊的耳后高骨相配伍,加强了调节阴阳的力度,扩大了调节阴阳的范围;双凤展翅先提耳调肾中阴阳,后点穴从承浆(任脉终点)起,至人中(督脉体外终点)止,通调任督,强化了阴阳调节;前小腹丹田,后腰骶命门,相配增温助元阳之效;捏脊配合拿肩井,升阳举陷之功更著等。
3.讲究次数,天人相应 传统小儿推拿讲究次数。奇阳偶阴,补阳用奇,补阴用偶。天有12个月、24节气,人有12经左右共24。小儿推拿据此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均取 24 次,使天人合一。
4.转阳过阴与转阴过阳传统小儿推拿文献有此记载,如《厘正按摩要术》载:“医用左手食、中两指,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证者,将右大指从阳穴往上揉至曲池,转下揉阳穴,各转阳过阴;属热证者,从阴穴揉上至曲池,转下揉至阳穴,各转阴过阳。”该法应指在阴掌和阳掌间操作时的顺序与先后。
(二)调整脏腑气血
小儿推拿注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创造发明了许多调节脏腑气血的特殊方法。
1.以脏腑命名穴位 小儿推拿将五指螺纹面分别命名为脾、肝、心、肺、肾五经穴,此外还有胃、大肠、小肠、膀胱、六腑等穴位。脏腑穴位对于调节脏腑、防治脏腑病变有重要意义。如脾、胃、大肠穴治中焦,肝经治惊,肺经治咳等。
2.根据脏腑生理特点和五行理论确立补泻 古人根据小儿“心肝有余”“脾常不足”“实在阳明(胃),虚在太阴(脾)”“肾无实证”“肺为娇脏”“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等脏腑理论创立了心、肝多清,脾经多补,肾经只补不清,以及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操作方法。还有脾虚直补脾经;肺虚补脾经,补土以生金;肾虚补脾经,后天养先天等特色操作。
3.近治作用 脏腑总有一定位置,古代小儿推拿很多操作均取脏腑体表投影。因其距离脏腑更近,手法信息更容易被脏腑感知,更能调节相应脏腑功能。如乳旁、乳根化痰顺气,中脘化食消积,摩腹调节大肠、小肠,肃肺降肺气,搓摩胁肋疏肝消痞散结,命门温化寒水,囟门长于健脑益智等。
4.开官窍,通脏腑 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靠五脏精气充养。五脏调和,五官灵巧;反之,刺激五官能反作用于五脏。脏腑深居体内,五官显现头面。通过五官影响脏腑是小儿推拿的特色。如耳部“双风灌耳”“鸣天鼓”益肾调肾;鼻部操作开宣肺气;眼目操作明目调肝;龟尾、会阴、中极善治二阴病变等。
五官既为窍道,务必使之通畅。这是推拿调治五官疾患的思路和目标。
5.动五体,调五脏 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心主血脉,肾主骨,肺主皮毛。生理上,筋、肉、脉、骨和皮毛五体赖五脏气血濡养;反之,五体的运动和状态反作用于五脏。用五体调脏腑也是小儿推拿特色,如看惊掐惊,“看”为审视肢体,察看有无抽搐之“惊”;“掐”是治疗,掐在筋,治为惊,平息的却是肝风。传统导引术动在五体,调的却是神(心)、息(肺肾)和气(肝脾)。
6. 穴位的特殊作用 《厘正按摩要术·运法》载:“外八卦在掌背。运之能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幼科铁镜》载:“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血气行。”《小儿按摩经》载:“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提示某些穴位对脏腑气血的特殊作用,值得发掘。
(三) 补虚泻实
虚实本意指物质。如《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虚”为人体精、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不足;“实”为体内停留和积蓄着不该停留和积蓄的物质,如六淫、痰饮、宿食、毒素、瘀血、癌肿、浊气等。
推拿补泻主要针对人体的功能和状态。凡能提高人体或脏腑兴奋性,激活经穴,增益活力和功能谓之补;降低兴奋性,抑制经穴传导,减低活力和功能谓之泻。补法能升阳、提神、醒脑、促兴奋;泻法能降温、镇静、安神、抑制兴奋。
1.力度补泻《推按精义》谓:“治实证,手法宜重;治虚证,手法宜实而轻。”轻重指用力大小。同一手法,力轻为补,力重为泻。用力轻,感觉舒适,脏腑感而应之,逐渐兴奋,活力增强,功能提升,为补;用力重,消耗能量,局部麻木,经穴疲劳,感应性降低,脏腑抑制,功能下降,为泻。
2.时间补泻推拿时间长为补,时间短为泻。如《按摩经》所载“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肚痛多因寒气攻,多推三关运横纹”。其中的“久”“多”就是长时间,用于虚寒证。反之,治疗实证腹痛、积滞之拿肚角、捏积,治疗惊厥之掐十宣、委中、合谷等,刺激强,时间短,用于实证和热证。
3.缓急补泻 又称频率补泻。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言:“急摩为泻,缓摩为补。”同一手法,频率快为泻,频率慢为补。频率越快,单位时间内次数增加,刺激量增加,为泻;反之为补。
4.方向补泻 操作方向向上、向外、向心为补法;向下、向内、离心为泻法。如推上三关温补,退下六腑清泄;大肠穴,离心推为泻,向心推为补,来回推为调(平补平泻)。确定方向补泻一定要注意选取参照物和同质比较,即上比下、内比外、离心比向心等。因旋推本身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之分,直推有上下之异,而“旋推为补,直推为泻”为旋推与直推非同质比较,造成了学术上的混乱。本教材根据明清理论和实践厘定为顺时针旋推为补,逆时针旋推
为泻。
5.迎随补泻 又称顺逆补泻。《灵枢·终始》谓:“泻者迎之,补者随之。”指手法操作方向与经络的关系。学术规定顺经脉操作为补,逆经脉操作为泻。顺经推进,加速气血运行,经气旺盛,兴奋,显示补的特性;逆经推进,阻碍气血运行,经气迟缓,暂时壅塞,抑制,显示泻的特性。
各种补泻因子相互联系。重手法多与时间短、频率快相结合,轻手法多与时间长、频率慢相结合。但力度大小、时间长短、频率快慢和方向都是相对概念,目前学术上尚无具体量化标准,临床多以患儿耐受为度。
(四)顺应升降
推拿的一招一式彰显方向。升降出入就是方向,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特征。升降紊乱则是疾病的共性,调整升降为具有方向性的手法的优势。
1.致气调神,导引经气该法切中当升不升和当降不降病机。在机体上(如头面、上焦)下(脚与下焦)端部位,采用揉、摩、运、拿等手法,产生轻柔舒适感觉,导引气血至操作部位。要点为操作时间长,力度轻,环境安静,可配合语言诱导。如摩百会、囟门,揉太阳,拿风池、颈夹脊、肩井等能提神、发散,为升。摩涌泉、三阴交,揉太冲、太溪,运小腹等能引火归原、平肝潜阳,为降。
2.按而收之,阻截升降 该法切中升降太过病机。在机体上端采用向下操作;在下端采用向上操作,进行阻截。要点为力度重,持续,方向与病势相反。该类手法以点、按、振为代表。如振按百会、振按太阳、振按目上眶为降法。振按涌泉、向上振按小腹和中脘为升法等。
该法与前法相较,前法在机体一端轻刺激,通过自我感觉,导引经气至推拿部位;后法在另一端强力振按与推助,阻截病理趋势。临床两法常配合运用。
3.顺应升降,推而助之 操作向上为升,如捏脊,推上七节骨,推上三关,上推中脘、膻中等。向下为降,如推桥弓,推下七节骨,推天柱骨,开璇玑,下推中脘、腹部等。该类方法以推法、擦法为代表。
4.拿以使外,按以使内 分析手法做功方向,拿法为离开人体指向体外,按法为指向体内。拿法升散,按法内聚。拿五经、拿肩井、拿颈夹脊等升提阳气。“按之则热气至”,为内聚阳气。
(五)温清有别
寒热反应疾病性质。寒和热可以是邪气,也可以是功能状态。疾病有寒热之分,推拿手法和穴位有寒温之异。适其寒温是小儿推拿又一特色。
1.穴位温清有别 夏禹铸谓“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水底捞月便是黄连犀角,天河引水还同芩柏连翘”。李德修说“暖穴能催动人身生热”,“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穴位分寒温,与疾病寒热针锋相对。
2.手法温清有别 一般而言,拿捏类手法,用力方向指向体外,有利于内热外达或表热发散;强力推进类手法,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解肌透热;取痧类手法如揪、刮、拧、扯等取痧;以上均属于清法,适用于热证。点按类手法,用力方向直指体内,“按之则热气至”;揉动类手法,层层深透,产热聚热;振动类手法施予并传达能量;以上均属于温法,适用于寒证。手法的温清具有相对性,温清关键在于度。如适度摩擦,产生热能,温煦机体为温;摩擦过久、过重,热去凉至为清;适度运动肢体,活动关节,肌肉收缩,阳气流通为温;过度运动,汗出热散为清。清法从重从快,以局部皮肤潮红,甚则出痧为宜;温法深沉、平缓、柔和,以皮肤微热,渗透内层为宜。
3.介质温清有别古人强调根据寒热选用介质。寒证可用葱姜捣汁,以散寒、通络、助阳;亦可用吴茱萸、丁香、丹参、附片等浸泡或煎汁用于推拿。热证可用凉水、蛋清、乙醇等。
基本作用原理针对不同病机。它们自成体系、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却又相互联系。如捏脊方向从下至上为升,作用于督脉和背俞穴为温补;但拿捏却向外,又为发散和消导等。小儿推拿临床应当相互参阅,灵活运用。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7112280961991197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