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2124|回复: 14

    “灸法”全面解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9 08: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灸法”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从劳动和实践中所创造的医疗方法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病,故灸病者亦从北方来。”从这段记载看来,灸法的创始,在于北方,后来才渐渐传入中原。

    在古医籍中,针灸和汤药的地位是并重的,起着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其中所谓毒药,就是指汤药而言。《灵枢·官能》篇也曾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古代对此三种治疗方法原为各有所宜,无可偏废。但是后人不察,每有偏执之论。即以针和灸来说,目前很多针灸家,都有重针轻灸的倾向,以为灸法不如针法简捷。同时很多病家,也因为畏艾灸灼痛,且事后会遗留疤痕,所以常常不愿灸治,流风所向,这种先人首创的宝贵经验,大有渐次湮灭的趋势。因此特提出和大家讨论,希望借以引起同道们的注意。

    一、施灸的原料——艾

    灸法虽有多种,但必以艾为燃料,艾是一种菊科植物,我国各地皆有生长,药用以薪州所产者为良。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邪,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用艾作施灸的原料,除古人所说有振阳通经作用以外,以我个人临床体会还有两大优点:第一艾绒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使人有舒快的感觉;第二艾叶性温,气味芳香,此种香窜性物质,能渗透人体皮层,深至肌肉,起温中逐冷、开郁通经的作用,在外科方面,能消散痈疸。所以几千年来,相沿为用,一直未找到更好的代用品。制作艾绒,传统五月五日采集艾叶,曝干,入石臼内,用木杵捣碎,筛去渣溶,捣至柔烂如棉,理去杂质,焙燥便成艾绒。

    兹将艾绒质地优劣列表如下:


    二、灸的适应范围

    关于灸法的适应范围,《灵枢·经脉》篇提出“陷下则灸之”的原则,概括地指出,凡是一切阳气不足,经脉下陷的疾病,宜用灸法,其后,宋《圣济总录》作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其中说:“……是以论伤寒者……惟少阴背恶寒,吐利,脉不足,与夫脉促手足厥之类,三者可灸焉(注仲景《伤寒论》当灸之条有六,可参考赵开美本,292、304、325、343、349、362等条全文)……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阴证多寒,或是风寒湿痹、脚气之病,或是上实下虚,厥逆之疾,与夫劳伤痈疸,及妇人血气,婴药疳疾之属,并可用灸。”再后,明汪机在《针灸问对》中更将使用灸法归纳为三条原则,他说:“大抵不可针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瘤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本人在临床上对哮喘、痰饮、癫瓣、阳痿、早泄、久痢、泄泻属虚寒者,以及阳虚腰痛、厥逆等病,施以灸治,往往能收到显著的疗效。其他在外科方面,如痈疸初起,瘰疡、滋瘤、阴疽、流注等颜固难治的疾病,施用艾灸,有时也能收到著效。

    总的说来,灸法适应于一切阳虚久病、沉寒痫冷、功能衰退的疾病。也可以说凡一切阴证,皆可以灸法治之。

    此外古人还用灸法预防疾病,唐孙思邈《千金方》曰:“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搓,则璋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今人也有用灸肺俞、风门预防感冒,所以灸法对人体还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点穴

    古人在施灸时,对所取穴位的准确与否,要求很高。《千金方》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无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孔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所以古法在施灸前必先准确地确定灸位,点之以墨,然后将艾灶置于墨点上,安放平正,点火施灸。在点穴时要求体位平直,点穴后不能随便变换姿势。若体位不正,姿势变动后,骨骼和肌肉移位,使所点穴位不准确。同时艾柱安放不平正,燃烧时火力不能集中,也会影响艾火的热力透入穴窍而影响疗效。古人的这些见解,我认为非常合理,施灸时必须注意。

    四、施灸的先后

    有关施灸时先后次序的问题,《千金方》中首先说:“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其后《西方子明堂灸经》也补充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归纳起来就是“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以我个人体会,先上后下者,是为防止气血被灸火之力,逆迫上行,而出现眩晕等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往往遇到在多灸上部穴位后,病人常诉说头昏。这时若再灸下肢穴位,即能解除这种症状,所以古人对此早就提出了告诫。先少后多者,就是施灸时艾的火力,必须由弱而逐渐加强。例如需要灸多壮的必须从少壮开始逐渐增加;需要用大灶的,必先用小娃开始,逐渐加大,这样能使病人易于忍受,不致令人望而生畏。

    五、灸灶的大小

    灸桩的大小,《千金方》说:“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以意商量。《扁鹊心书》说:“凡灸大人,灸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灶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如麦粒大。穴若倾侧,宜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医宗金签》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额、鸠尾者,必不可过三社,艾娃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腰皮肉深厚,艾灶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瘤冷之疾也。”因此灸炷大小的选择,必须根据病人体质和施灸部位而定,若病人是少壮男性,灸炷可大些;妇需老人,灸炷当减小;肥人肉厚,炷可稍大;瘦人皮薄,宜的减。以部位论,头面四肢皮薄多骨,胸膈心肺重要之处,灸炷均不宜过大;腰腹皮厚肉深,灸炷不妨稍大。此外在临床上,不同疾病和灸娃大小也有关系,若治风寒湿痹,欲其起通经络逐寒湿的作用,灸柱可以小些,但若用在振阳扶危,如弦癖疲疝等而欲其起温散作用者,艾娃须要大些。这是我个人在临床使用灸柱大小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至于艾炷的大小,目前皆以植物种子的大小模样为标准,如米粒、黍米、黄豆、绿豆、豌豆、蚕豆、枣核等大。古人文献记载中所用的艾柱底广三分,差不多相当于莲子大小,在今人一般用得较少,因为柱大,燃烧时灼痛也甚,而且事后皮肤熨起大泡,一般病家均所不愿,所以现在临床应用以米粒大至豌豆大者最为普遍。

    制艾柱时,务将艾绒揉紧,底圆顶尖,作成圆锥形,这样燃烧时火力由渐而强,透达力深,效果较佳。在施灸时如若穴位顿侧,艾柱容易滚下,灼伤皮肤,古人的方法是用葱涎粘固,目前有人用甘油粘贴,认为可以防止起泡。灸法在古人的见解中,以为必须任其起泡溃烂,方始有效,所以对防止起泡一点不加考虑,其用葱油粘固,不过取葱之通阳活血作用。究竟熟者为佳,有待同道们共同研究。

    六、艾灸的壮数

    关于艾的壮数,历代医家时有争论,文献所载亦各有参差,兹将查考《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针灸图经》以及《医宗金鉴》等书所得,约述如后:

    1.《千金方》对各种疾病多数主张用灸法,对每个穴位说明必灸五十~百壮,但仍须酌情活用,反对执一不变。其中说:“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依扁酵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皆临时消息之;《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曹氏灸法,有百壮者,有五十壮者,小品诸方,亦皆有此,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对不同疾病和对象其应变之法,兹择重要举例如下:

    灸小儿:“凡新生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炸如雀屎大。”

    灸头部:“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在,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故头病必宜审之,灸其穴不得乱灸,过多伤神,是以灸头不得满百。”

    灸脊背:“脊背者,是体之横梁,五脏之所系者,太阳之会合,阴阳发动,冷热成疾,灸太过熟大害也。”

    灸四肢:“臂脚手足者,人之枝干,其神系于五脏六糖,随血脉出,能远近采物,临深履薄,养于诸经狭浅,故灸宜少;灸过多,即内神不得入,精神闭塞,否滞不仁,即臂不举,故四肢之灸,不宜太熟也。”

    对身体各部的艾灸壮数,《千金方》总结说:“头面目咽灸之,最欲小生,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背欲须小生,大体皆须以意商量,临时迁改应机,千变万化,难以一准耳。”按生熟是指艾灸壮数的多少,孙氏提出胸部灸宜大熟,此与各家主张少灸不同,我意胸部内属心肺,火灸亦以少为宜。

    对不同疾病的应变,孙氏指出:“若治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若攻脏腑或心腹痛者,亦宜百壮。”“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离者,当灸腹背宜多,而不过百壮。”“腹脏之内,为性,一贪于五味无厌成疾,风寒结痛,水谷不消,宜当熟之。”按孙氏主张多灸的疾患,多为沉寒结瘤病证,但遇虚疾亦不过百壮,不主多灸,此遇虚变通的方法。

    “风劳沉重,九部尽病,及毒气为疾者,不过五十壮,亦宜三报之。”按此重病,正气大亏,虽灸五十壮,但三报之,此重症体亏的变法。

    “若卒暴病,鬼魅所著者,灸头面四肢宜多,腹背宜少,其多不过五十,其少不减三、五、七、九壮。”“凡阳明滞风,口喝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二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此风气濡微细人,故宜缓火温气推排渐抽以除耳。若卒暴催迫.则流行细入,成期疾不可愈也,故缓火。”此孙氏对应少灸的部位及病因施灸时的权变方法。

    所以虽然《千金方》记载的艾灸壮数较多,但其意仍在权变,他如“灸随年壮”、“反复施灸”等都是视不同情况的变通办法,不过按我个人的见解,《千金方》所列灸法,还是偏多的,例如第二十二卷记载脚气病的灸法,指出依次灸风市百壮多,重者一处可至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佳。灸伏免五壮、亦可五十壮,灸犊鼻五十壮、可至百壮,灸眼百壮,上廉百壮,下廉百壮,最后灸绝骨。这样加起来共五百余壮,且绝骨还不在其内。虽然孙氏最后说:“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尽壮数为佳。”照此计算每人亦须灸至百余壮,以非一般病家所能忍受,故临床应用很少。

    2.《甲乙经》对人体各部每一穴位的艾灸壮数,在第三卷中都有记载。经初步统计,内中明白指出禁灸的有二十四穴:未指出禁灸、也未指明应灸社数的有九穴。在指明艾灸壮数的穴位中,灸一壮的有少商、中冲、少冲、少泽、后溪、大都等七穴;灸二壮的有浮白一穴;灸七壮的有六穴;灸九壮的有大椎一穴;灸十壮的有曲垣一穴;壮数最多的为环跳穴,可灸至五十壮;除此以外一般的穴位灸治皆在三~五壮。对疾病应灸壮数,该书无明文记载。

    3.其他《外台》、《铜人》、《金鉴》所列灸壮各有多少,其中《外台》的记载较《甲乙》为多,本文限于篇幅,不一一例举。概而言之,灸壮的多少,必须和前节所述艾娃的大小相结合。凡宜大娃施灸的部位和疾病,壮数也可增加。有时对于应该施大灸的疾病,而病者体弱不能忍受,或妇人畏痛不愿受灸时,我认为不妨采取小娃多壮的治法。一般病例一个穴位每次施灸以三~七壮为宜,即使须要多灸的,也应该用分次报灸的方法。古人一灸百壮,虽然有其长处,但在目前临床使用则难以做到,除了灸炷大小和壮数多少以外,灸的补泻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对此目前一般针灸书籍皆略而不谈,我认为既然古人立法,一定也有其可研究之处。《灵枢·背俞》篇说:“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根据文内记载,艾灸的补法,是让燃艾自己熄灭,不得用口吹火,以便火力缓缓透入体内,泻法则须频频吹火,使艾块燃快灭,火力短而急速。目前临床应用以补法为多,因为灸法的适应证本身就是以阴证、重症为多,所以当用补法为宜。唯在外科痈疸,欲起消敢作用时,才有施用泻法的必要。

    七、灸法的种类

    灸的种类,有明灸、隔灸、疤痕灸和无疤痕灸等。明灸就是将艾直接放置在穴位皮肤上施灸,所以又名直接灸,此法应用最广。隔灸就是先将姜、葱、蒜等物,垫在穴位皮肤上,然后再安置艾娃施灸,也称间接灸。

    疤痕灸就是灸后让局部起泡溃烂,灸后遗留永久的疤痕,此法古人多用之。称无疤痕灸就是在施灸时,病人稍觉灼痛,即将艾炷移去而不致起泡,灸后也无疤痕,此种灸法,施之于风寒湿痹尚可,但一般效果不如前者。

    兹将古代不同的灸法介绍如下:

    1.蒜灸

    将大蒜头(以独头者为佳)捣烂,或切片约三分厚,置穴位上,以艾注灸之,每四五炷换去蒜片。此法据《千金方》说可治擦病,《医宗金鉴》记载用治疮毒。目前一般对肺痨患者,用此法在大椎、陶道、肺俞、膏育等穴施灸,相当有效。病员往往灸后小便时尿中有蒜臭出现,由此可证实蒜内成分已渗透组织,吸入体内。

    2.姜灸

    将食用的生姜,切成薄片,约厚三分,以针刺数小孔,置艾娃于上灸之,也叫隔姜灸。生姜性温味辛,借艾火之力,深渗组织,可起温运的作用,一般用在中虚、腹满、胃痛、反胃以及疝痛等。

    另有一种方法,将生姜和芋头捣烂和匀,加入适量面粉,制成饼状,敷置患部,可治龋齿、喉痹、口嗪、腮颔肿大等症,有消肿止痛的功能,若在饼上施灸三壮,效果更佳。

    3.附子灸

    附子性味辛甘大热,乃间阳救逆要药,汤药中适用于心腹冷痛、四肢厥逆、霜乱转筋、虚汗、泄泻及心力衰竭等症。附子灸有两种方法;一种把附子切细研末,放于穴位上,再施以豆粒大的艾柱,连续灸之,可以多灸数壮,此法除了应用于急救以外,还可用治阳痿、早泄等证。另一法常用在治疗疮毒等症时,以生川附为末,和黄酒作饼状,如三枚古钱厚薄,置疮上,以艾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令疼痛,若饼干,易饼再灸,务以疮口红活为度。此法可治溃疡气血俱虚,久不自敛,或风寒袭入血气不行者,屡有奇验(录自《医宗金鉴》)。

    4.豆豉灸

    《医宗金鉴》曰:“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量疮大小.和黄酒作饼,厚三分,置患处灸之,饼干再易。如已有疮孔,勿复置孔上.四布玻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令肉破,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疮孔出汗即瘘。”《千金方》

    曰:“用豆政饼可灸耳聋。”

    5.蛴螬灸

    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形状像蚕,身短节促,足长有微毛,用背滚行,生长于树根及粪土中或旧茅屋上,能行血分,散结滞,《医宗金鉴》云:“疳瘘恶疮,诸药不验者,取蟾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七枚,无不效者。”

    6.黄蜡灸

    《千金方》曰:“以火炙蜡贴唇,可治紧唇”。《医宗金鉴》曰:“黄蜡灸法,可治痈疽发背、恶疮顽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如井口形,圈内铺蜡屑三四分厚,次以钢漏构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添至井口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灼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已成脓者二三次即溃,疮久溃不敛,四围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其顽腐瘀脓尽化,收敛甚速。

    7.盘灸

    用食盐填满脐中,上面铺薄片,加上艾绒施灸,此种灸法,只限用于神阙一穴,所以也可称神阙灸,盐用纯白干燥者为良。有些患者的脐孔,不是凹形而是凸形的,可用不易燃烧传热之物,围绕突脐(如用湿面条亦可),把盐填满,然后施灸。

    盐灸对疝痛、腹痛、绕脐痛、下病等症都有效果,对润泄者,只要一次或二次灸治即能减少泄泻次数,乃至痊愈。对于五更泻、休息痢等难治疾病,如能耐心反复进行灸治,也有治愈希望。《千金方》记载:“用盐灸可治霍乱,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七壮,起死人,又以盐纳脐中,各灸二七壮……少年房多短气,盐灸脐孔二七壮。”《外台秘要》白:“霍乱苦闷急满,以盐纳脐中灸二七壮。”《古今录验》:“热结小便不通利,取盐填满脐中,作大柱灸,令热为度良。”

    8.泥土灸

    将泥土做成泥饼,放于穴位上,再置艾绒施灸。泥土以黄色粘土为佳,故又名黄土灸,对湿疹、白群及其他皮肤病有效,但须注意若温度不达皮肤,就无效果。如果没有黄土,可在白土中加入黄柏末五、六分,对黄疸也有良好疗效。《千金方》:“用泥土灸,治疗耳聋有效,方法以泥土作成饼子,厚浅如馄饨皮,覆耳上四边,勿令泄气,当耳孔上,以草茎在泥饼上穿一小孔,置艾于上,灸至百壮,俟耳中痛不可忍即止,侧耳泻却黄水,出尽即痿,当灸时若泥干数易之。”

    9.硫黄灸

    《针灸集成》日:“治诸疮久不差,变成痿,取硫黄一块,如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用又尖挑起点硫黄,令著三五遍,以脓水干差为度。”

    10.桑技灸

    《医学入门》曰:“治发背不起发,不腐,桑枝燃著吹息火焰,以火头灸患处,日三、五处,每次片时,取瘀肉腐动为度,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局,如阴疮、廉疮、察疡、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

    11.筒灸

    此法已失传,但文献上有记载,《千金方》:“可治耳聋,其法截箭第二寸内耳中,以面拥四畔,勿令泄气,灸筒上七壮。”又云:“可治口耳僻,法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条塞之,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令燃,灸七壮即塞,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可灸之。”

    此外尚有雷火针灸法、太乙神针灸法,以多种药物卷入艾卷中,熨灸之,对风寒痹痛甚效,此间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载。

    八、灸后调养

    古人对灸后的调养,颇为注意,《针灸大成》说:“灸后不可就饮茶,悉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气,若遇厚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鲜鱼鸡羊,虽能发火,止可施于初灸十数日之内,不可加于半月之后,今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责艾灸无效,何耶!”《医宗金鉴》:“凡灸后须谨避风寒.慎其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调养脾胃也。”上述古代针灸医家对灸后调养和摄生的论述,规定得相当周详,借乎目前病家往往不肯坚持,甚至有认为迂阔而加以否定,这对疗效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值得引起重视。

    九、灸疮的引发和处理

    《资生经》云:“凡若艾得疮发,所患即瘀,若不发,其病不愈。”《针灸易学》也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可见灸疮的溃烂,对机体的治疗是有益的。引发灸疮的方法,《甲乙经》有:“欲令灸发者,灸履底熨之,三日即发。”履底就是鞋底,虽经火灸,但总不免有感染之虑,所以一般多不取用。可以采用者,《资生经》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其文:“今人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于嫌火中煅熟,拍破,热熨疮上十余遍,其疮三日自发,又以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血气衰不发,服四物汤滋养血气,不可一概而论也,有复灸一二社遂发,有食热炙之物,如烧鱼、煎豆腐、羊肉之类而发,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顺其自然,终不发矣。”以上介绍的方法比较安全可靠,需要时可酌情采用。

    灸后对灸疮的处理,目前多采用西法,当然很是理想。古代方法,《局方》:“凡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温淋洗灸疮,令驱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若灸疮退痂后,取东南桃枝,及青嫩柳枝等分,煎汤温洗灸疮,能护灸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溃者,加胡蔓煎洗,自能生好肉,若疼痛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立有神效。”《针灸大成》“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分,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背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终,亦且不便。”《丹溪心法》:“灸疮久不合,黄连、甘草节、白芷、黄丹、香油同煎膏贴之。”《针灸集成》:“灸疮久不差,宜用内托黄芪丸。”《得效方》治灸伤经络,流脓不止,久不差,黄芪八两、当归二两,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各一两,右为末,以绿豆粉四两,姜汁煮糊和丸,槽子大,热水下五七十丸。止痛生肌散,《资生经》方,牡蛎五钱,寒水石、煅滑石各二钱。右为末先以清水洗后参之。

    遵照古法,灸后可用《大成》灸疮膏黏敷,并用《局方》赤皮葱汤洗之。灸疮愈后,新肌黑色不退,取东南桃柳煎汤洗涤;若痛者加入黄连煎洗,并可以止痛生肌散糁之:溃烂者加人胡要煎洗,久不愈合,当分虚实,如因火伤过度,火毒不尽而致者,用《丹溪心法》膏药方贴敷之,如若因虚而无力者,须服内托黄芪丸补之,这就是古人调理灸疮的一般方法。

    十、灸禁

    灸的禁忌当分部位和疾病两方面来讲,有关部位的灸禁,首先必须了解古人禁灸穴位的禁忌原则。在历代文献中,对个别穴位的禁灸或该灸,记载很不一致,例如《甲乙经》所载禁灸穴仅25个,《针灸大成》禁灸穴歌记载45个,《医宗金鉴》47穴,《针灸集成》49穴。兹依《针灸集成》49穴列成下表,并将各文献所记载的有关灸的考证一齐并列(表2)。






    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穴位各文献的记载是不一致的,有说可灸,有说禁灸,以我个人意见,一般在头面眼睛、心脏血管、重要脏器所在处须绝对禁灸外,其他四肢筋骨浅表处、生殖器、乳头、四肢末梢知觉敏感的部位,也应注意避免,至如伏兔、阴市等肌肉丰满的穴位,若不以大艾娃灸成严重的瘢痕,谅亦不妨,这就须在临床上视不同对象和病情权变了。

    其次关于灸法的禁忌症,文献中记载得很少,《伤寒论》曾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例如太阳篇中第115条说:“脉浮热甚,面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第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之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其他忌火、忌温之条不胜—一枚举,所以一般说来证涉三阳者应慎用灸法,但是阳证下陷而变阴证者,则又在当灸之例,或者虽属阴证,法当灸治,但属阴虚阳亢者,灸之亦可生变。所以决定当灸与否必从阴阳来分析,近人有急性病宜针,慢性病宜灸之说,我的意见似有可商椎之处,因在临床上常可遇到虽属急性阳证的病例,但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会转为阴证,同时很多慢性病例不一定均属阴证,而往往呈现阳性症状,在此种情况下,则应灸与否,似又不应以病的急慢性来分别了。

    另外如天气的影响,古人认为也当慎用灸法,《针灸大成》引《明堂下经》说:“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料、雷电虹宽,停候睛明再灸,急难,亦不拘此。”气候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故古人警戒慎灸,理有可通之处。

    按:本文为朱汝功老师所撰,发表于《渐江中医杂志》1958年9月号,较全面地论述灸法,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论灸专文,收载资科较为完整,对临床有参考价值,特会文收载。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65117920804942694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全面解读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艾绒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使人有舒快的感觉;第二艾叶性温,气味芳香,此种香窜性物质,能渗透人体皮层,深至肌肉,起温中逐冷、开郁通经的作用,在外科方面,能消散痈疸。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艾艾灸之类的东西真的不行。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详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08: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