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856|回复: 0

    [内科]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5 19: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根提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或“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胃炎可因多种理化因素刺激或由感染及细菌毒素导致胃的黏膜损伤引起炎症性改变。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上皮遭到反复损害之后,由于胃粘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了改变,并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其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初期多为实证,日久迁延可以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临床表现

            急性胃炎发病急,胃痛拒按,频繁呕吐,呕吐酸腐食物,或腹痛欲泻,吐泻后痛减。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等,胆汁返流所致,常有明显持久的上腹不适或疼痛,尤其进餐后为甚。胃镜检查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中脘。
    [方法]  在中脘上3寸常规消毒后对进针点作局麻,选取长度为2cm的肠线,穿入9号腰穿针内,沿局麻针孔进针,进针时与皮肤呈90度角,针尖穿破皮肤后针体贴紧皮肤,针尖方向对准中脘徐徐进针,当病者有明显的酸胀痛感时,一手固定推针芯,一手退针管,使肠线浮入穴内,不能露出皮外,出针后用干棉球压迫穴位1~2分钟,防止出血。1星期治疗1次,2次为1疗程。

    方二:注线法
    [取穴]  胃俞、中脘。
              气滞型加肝俞。
              湿热型加丰隆。
              虚寒型加脾俞、足三里。
              阴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瘀血型加膈俞、血海。
    [方法]  将羊肠线分别剪成2~5cm长数段,分别放入穿刺针的前端,套上针芯。1)单穴多向埋线进针法。首先在穴位中心用毫针直刺,探达肌层筋膜,以得气深度为准做标记,退出毫针,然后在毫针进针部位,将穿刺针刺入,达标记深度时注入肠线。再分别从上或下,从左或右,离穴中心1cm处斜刺进针,使针身与皮肤成15度角,经穴中心过对侧1cm注入肠线。2)多向透穴埋线进针法。进针得气深度标准同单穴多向埋线进针法。如中脘透梁门,从中脘左边1cm进针,经中脘到左梁门外1cm注入肠线;同样从中脘右边1cm进针,经中脘至左梁门外1cm注入肠线。中脘透上、下脘,从中脘上1cm进针,经中脘至下脘下1cm注入肠线;从中脘下1cm进针,经中脘至上脘上1cm注入肠线。每月治疗1次,共治疗2次。

    方三:穿线法
    [取穴]  上脘穴与下脘穴、双侧脾俞穴与三焦俞。
    [方法]  用1号羊肠线1根(1m)剪成3段,分别穿到3根穿线缝针上,常规消毒皮肤,用持针器夹住穿线缝针,针尖自上脘穴进针,透过中脘穴与建里穴至下脘穴出针,向两头牵拉,至有酸、麻、胀感后,收紧两头的羊肠线,平皮肤在针孔处剪断,展平皮肤,使线头缩进皮下,针孔盖无菌敷料。胶布固定。同法在背部两侧的脾俞穴进针,透过胃俞穴自三焦俞穴出针。

    方四:注线法
    [取穴]  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三阴交、至阳、中脘。
    [方法]  碘伏常规消毒后局麻。然后用12号腰穿针穿入2cm长0号羊肠线刺入穴位,得气推入肠线 ,出针后贴创可贴。一般20~30天埋植一次,3~5次为1个疗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42岁。
            主诉:胃痛10余年,常因精神压力过大而使病情加重,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在市人民医院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粘膜充血、糜烂)。经方三治疗,3天后患者登门致谢,胃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年未见复发。

    例2:张某,男,30岁。
            主诉:胃脘部不适,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旋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患者长期有饮食不规律史。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为脾胃虚弱。使用方四治疗两次,主诉症状均消失。

    处方精汇

    1.用注线法。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 、足三里、内关。
    方法:用一次性针头。在所选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手持针快速刺入穴内,用针芯将羊肠线推进,拔出针管,外盖敷料。15~20天埋线1次,5次为1疗程。


    2.用穿线法
    取穴:
    上脘、中脘、下脘、胃俞、脾俞、足三里。
    方法: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用缝合针引0-1号羊肠线自上穴刺入,穿出下端穴位,剪断两端肠线,使之留于皮下.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即可。必要时1个月后重复一次。


    按语

            有人对慢性胃炎埋线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穴位埋线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增加胃电幅值,增强胃蠕动力,从而能够促进胃排空,对胃的功能进行了良性调节而有利于疾病恢复。

            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埋线取穴多以任脉穴上中下三脘为核心,下取气海,旁取天枢,四肢取足三里和内关,因此有人称为其为治疗脾胃病的经典处方“脾胃十学”,应用时可以每穴植入PGLA线体(2/0)1cm即可奏效,一般1次即可显效,连续3-5次症状基本消失。对于初学者,无需辩证,应用此十穴即可获得一定疗效。当然辩证配穴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由于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易激、焦虑等神经现象,很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亢进。从而导致疾病多发,影响治疗效果,所以适当地使用暗示疗法能迅速缓解患者因精神因素所引起的症状,从而加快疾病的愈合。如在埋线治疗时把产生酸、麻、胀、痛及服呋喃唑酮片的小便发黄、服溴化丙胺太林片的口发干等正常反应说成是治疗中的有效表现,使病人信以为真。同时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对病人要亲切,语气要肯定而坚决,并将曾被治愈的病例介绍给患者,让患者自己去采访调查。用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提高疗效。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