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863|回复: 0

    [内科]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6 10: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

    病因病理

            胃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的结果,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有关。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胃酸分泌过多,多种因素导致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及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七情所伤、肝气犯胃,外邪侵袭,寒气客胃,脾胃虚损、升降失常所致。

    临床表现

            本病多呈周期性发作, 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或(及)午夜痛,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疼痛性质多为灼痛,亦可为钝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常伴有反酸、嗳气、上腹胀等症状。胃镜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首选的检查方法。

    治疗方法

    方一:穿线法和针刺法。
    [取穴]  赤医穴(相当干第6胸椎棘突上缘);配穴:赤医7穴(相当于第12胸椎棘突上缘),踝边穴(外踝尖下凹陷处),足三里。

    [方法]  常规消毒局麻。然后用不锈钢三角针穿上00号羊肠线,从局麻点刺入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穿过穴位,从对侧麻醉点穿出,将两端线头紧贴皮肤剪断,放松皮肤,轻轻揉按局部,使羊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胶布固定。30天治疗1次,1次不愈可多埋1-2次。踝边穴,毫针斜向内上方胫膝关节刺入1.5寸,强刺激,使针感上达膝盖以上,下至趾端即可,不留针,每周1次,足三里穴进针1.5寸,行烧山火补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20分钟,或加艾条温和灸,每周2次。

    方二:注线法。
    [取穴]  肝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公孙。伴有心烦口干、大便干结等阴虚症状时加脾俞、三阴交、内关。
    伴有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疲乏力等虚寒症状时加脾俞、(灸)关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等肝胃郁热明显的加太冲、内庭。
    [方法]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装有羊肠线的埋线针对准穴位进针,得后,缓慢地将羊肠线顶入穴内。出针后用胶布垫消毒棉贴盖针眼。每次埋线4-6穴,治疗4次,2次为1个疗程。

    方三:注线法
    [取穴]  脾俞、章门、胃俞、中脘、肝俞、期门。
    [方法]  摄取长1 cm的2号羊肠线一条穿入有针芯的一次性穴位埋线针,将针快速垂直刺入穴位,当患者自觉埋线局部有酸胀感时,缓慢退针,将手肠线完全埋入于穴位的皮下组织,贴上创可贴固定24小时后可自行撕开。1个月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

    方四:注线法
    [取穴]  敏感穴位。配穴:胃痛甚加梁丘。
               脘胀、腹满、纳善加中脘。
               反酸明显加太冲。
               便秘加支沟。
               乏力加气海。
               恶心加内关。
               疼痛牵引胁肋加太冲。
               伴饮邪(胃部有振水声)加三焦俞。
               胃痛喜温喜按加命门。
               伴上腹灼热疼痛,口臭加内庭。
               腹痛拒按,痛如针刺,便黑,舌边有瘀点者加膈俞。
    [方法]  选择分布于腹部及背部的任、督脉、足阳明、足太阴等经穴位,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通过按诊选出腹、背及下肢反应最敏感有明显的压痛和索状结节反应的穴位各1-2个。穴位常规消毒,将2/0号PGLA可吸收线置入一次性微创埋线针,对督脉穴位用斜刺法深度到达脊上韧带,使其有强烈酸胀感,留置线体。四肢穴位用注线法。每7天治疗1次,一般治疗5次。

    典型病例

    例1:沈某,男,33岁。
            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2年余。多于餐后30分钟至2小时疼痛明显,伴恶心,嗳气,反酸。喜冷饮,口干烦躁,便秘溲赤。根据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按方一埋线1次后,症状明显减轻,2次后症状完全消失而痊愈。

    例2:李某,男,36岁。
            自诉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闷疼痛,攻窜两胁,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喜太息,伴有嘈杂,嗳气,偶有恶心,大便时干时稀,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胃溃疡。口服西药效果不明显。采用方二穴位埋线法治疗1次后症状改善明显,继续巩固治疗,2次后复查,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显示:胃溃疡愈合期。

    处方精汇

    1.用穿线法。
    取穴:中脘、上脘、两侧胃俞、脾俞。
    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然后持三角针穿上1号医用外科肠线,从中脘穴进针,沿皮下脂肪经上脘穴出针,背部两侧从胃俞穴进针经脾俞穴出针,剪断肠线,勿使线头露出伤口,敷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1星期。内服痢特灵7天,0.2g,1日3次,并瞩患者半年内禁食生、冷、硬、酒、辣椒、糯米、蕃薯、芋头等食品,以提高疗效。


    2.用注线法。
            以刮痧板沿任脉、胃经两条经脉(上起胸剑联合,下至肚脐)和督脉、膀胱经两条经脉(上起第8胸椎,下至第12胸椎)自上而下反复刮拭数次,直至出现紫红色的瘀点、 瘀斑;在任脉、胃经上各选择一瘀血明显处为埋线之穴,在督脉、膀胱经上各选择1~2处瘀血明显处为埋线之穴,共选穴5个,局部消毒后,用9号埋线针埋入线,以创可贴外贴。15日理线1次,共埋线3~4次。

    按语

            资料表明,该疗法对胃和十二指肠单纯性溃疡疗效较好,复合性溃疡疗效较差,对成人壮年组疗效较好,对少年和老年组疗效较差,疗效与病程长短无明显关系。

             治疗过程中饮食易新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忌酒、戒辛辣,饥饱有节日常起居有规律,避风寒,勿劳累,保持情志舒畅。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出血等紧急情况时予对症处理。

            方四使用敏感穴位,利用皮肤—内脏的反射,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应病的穴位进行埋线,可以产生较好疗效,临床上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阳明经之不容、承满、梁门、太乙、足三里、梁丘;足太阴经之地机、阴陵泉、公孙;足少阴经之幽门、通谷、阴郄;足太阳之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膈俞;足少阳之日月、阳陵泉;督脉之神道、灵台、至阳;任脉之膻中、巨阙、鸠尾、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奇穴之溃疡点(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4.5寸,以按压隐胀明显处是穴),手阳明经之合谷,手厥阴经之内关、间使;足厥阴经之太冲,可以在临床时选用之。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