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961|回复: 0

    [内科] 【精神系统疾病】神经衰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9 20: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躁和心身出现症状的精神疾病。相当中医学“失眠”、“疲劳”、“郁症”。

    病因病理

            神经衰弱的病因多为神经系统为功能性过度紧张及负性情绪体验等,包括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本病的促发因素。它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减弱,表现出容易兴奋,又容易衰竭,这些内环境的变化有可能造成大脑功能紊乱,所以脑电活动也有异常。

            中医学认为,情感所伤可使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延,而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不寐; 体虚久病,身体虚弱,肾阴耗伤,不能牵于心,水火不济,心肾不交而使神志不宁,因而不寐;劳倦思虑太过会伤心脾,伤于心则血暗耗,伤于脾则纳少,二者导致血亏虚,不能营养于心,心失所养,则心神不安、夜不能寐;饮食不节,或过食少食,能使肠胃受伤,胃气不和,表现为卧不得安,即不能入睡。

    临床表现

            衰弱症状: 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兴奋症状: 工作或学习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思想增多,控制不住。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动。紧张性疼痛,如头痛、肌肉痛。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人中、合谷、太冲、足三里、内关、神门、心俞、肾俞、颈夹脊1~3。
    [配穴]  失眠加风池,头疼加太阳,记忆力减退加百会、四神聪。
    [方法]  穴位皮肤消毒,一般以1号线为主,装入12号埋线针,快速进针到穴位,背部穴位尽量与表里经的俞穴用透穴,得气后,退针推线,外盖创可贴。15~20天埋线一次。

    方二:切埋法
    [取穴]  肝郁气滞:肝俞;心血不足:心俞:心脾两虚:脾俞;脾肾两虚:脾俞、肾俞。
    [方法]  穴位消毒局麻后,用手术刀切开皮肤5cm,用血管钳分离皮下肌肉组织至针刺要求深度,再夹3根3毫米长的2号羊肠线放入切口内,进行穴内按摩,待有酸麻胀感后退出,在刀口上缝一针,7天后拆线。如仍需治疗,可间隔3个月进行。

    方三:注线法
    [取穴]  1)百会、神门、足三里;
               2)安眠、内关、三阴交。
    [方法]  将00号羊肠线装入9号穿刺针内,待穴位消毒局麻后刺入穴内。百会向前平刺2cm埋入1cm羊肠线于肌层;神门向上斜刺1cm,埋入羊肠线0.5cm,余穴直刺2cm,埋入羊肠线1cm。两组穴交替使用,20天埋线1次。

    方四:注线法
    [取穴]  1)百会、神门、足三里;
               2)安眠、内关、三阴交。
    [方法]  用注线法。将00号肠线放于9号穿刺针内,穴位消毒局麻后刺入穴内。百会向前平刺1.5cm埋1cm线体于皮下;神门向上刺斜1cm,埋入肠线0.5cm,余穴直刺2cm,埋入肠线1cm。两组穴交替使用,20天1次。

    典型病例

    例1:杨某某,女,39岁。
            20年前因婚姻问题心烦失眠、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四肢无力、精神疲惫,经诊断为神经衰弱,用中西药物收效甚微,症状时好时差,心情好时感觉好些,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则加剧,经用埋线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加上抗忧郁药治疗,当天病入睡眠好转,7天后头疼、恶心、呕吐消失,饮食增多,14天后情绪好转,愿意活动了,一个月后心理状态明显好转,精神症状消失,埋线治疗8次神经衰弱痊愈。

    例2:袁某某,男,35岁。
            患者失眠、头昏、记忆力减退已年余,近数月来病情加重,每夜仅能睡2~3小时,有时甚至彻夜不寐,白天头昏,乏力,精神不振,腰酸,记忆力显著减退,久治不效,要求用埋线法治疗。选穴:安眠、内关、三阴交、埋线1次,夜晚已能入睡5~6小时,其他症状相应减轻。3次后,睡眠正常,症状消失。

    处方精汇

    用注线法
    取穴:
            一组穴:足三里、安眠、内关。
            二组穴:神门、心俞、三阴交。
            三组穴:肾俞、太冲、安眠。
    配穴:失眠加风池;头疼加太阳,记忆力减退加百会、四神聪。
    方法:背部穴位尽量与表里经的俞穴用透穴,一般以1号线为主,15~20天埋线1次。

    按语

            神经衰弱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诉症状多,反复较大,治疗时应辨别症状所涉及的经络脏腑,以按脏腑经络选穴,临床以心、肾、脾、胃、肝、胆等背俞穴为主,取穴不宜过多,刺激不可太强,如患者久病体弱,病程长者治疗次数可能多些,故应作好病人的解释工作。

            本病的起因由精神因素引起,并与病人个体素质有关,在治疗同时,应详细了解发病原因,帮助病人分析病因,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也应注意消除烦恼、忧思、惊恐、焦虑不安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多能取得较好疗效。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晚间少用脑,生活应有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调节身心,并注意劳逸结合。可配合入睡前温水浴、按摩和艾灸涌泉、百会,以促进睡眠。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