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149|回复: 0

    [五官科] 【耳部疾病】慢性中耳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18: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医生 于 2019-9-3 22:45 编辑

    慢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中医称其为“脓耳”。

    病因病理

          慢性中耳感染通常是由于在儿童期患耳部感染未加治疗的结果。 这种感染从来没有完全排除,造成感染的某些有机体仍然残留在耳内,慢性感染会不断产生脓液,最后在鼓膜上造成穿孔,经常会使中耳的小骨受到损伤或遭到破坏。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热结聚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而成;或因正气京虚政久病体虚,正不胜邪毒,邪毒滞留,兼以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内生,之溢耳窍而致;或田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耳窍不健,邪毒易于滞留,使急性室证脓耳演变为慢性虚证脓耳。

    临床表现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三种类型。1单纯型.耳内流脓为黏脓性或黏液性,无臭味。2坏死型:炎症已侵入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3胆脂瘤型: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耳中会不时流出灰色或黄色的脓液。会丧失一部分的听力,感染时间愈久,听力丧失得愈多。

    【治疗方法

    方一:植线法。
    [取穴]  听宫、听会、耳门、翳风。配穴取外关、太溪、太冲。
    [方法]  外科常规消毒局麻,左手持2cm长羊肠线,将线中央置于局麻皮丘上。右手持埋线针,缺口向下压线,双手配合以15度角将线埋人穴位,适当深度,快速拔针。用酒精棉球压迫针眼,防止出血,贴创可贴保护针眼2~3天。30天埋1次,视疗效情況可进行2~3次治疗。

    方二:注线法
    [取穴]  听宫,听会,翳风,风池,气海。
    [方法]  穴位消毒局麻后,将1号羊肠线1cm,装人9号埋线针,刺人穴位,耳部穴直刺2cm,风池向对侧眼部刺人2.5cm;气海刺入腹肌内,有得气感后,注人羊肠线。30天埋线1次,3次为一疗程。

    典型病例

    例1:王xx,男,12岁,学生。
          主诉双耳道流脓4年,伴局部疼痛,听觉障碍。经五官科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采用埋线疗法治疗1次后,流脓明显减少,听力增强,疼痛消失,又巩固治疗1次,以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处方精汇

    用注线法
          取穴:听会、丘墟(均取双侧)、翳风(取患侧)。
          方法:局部消毒,局麻,用9号埋线针装人1.5cm00号羊肠线,进针穴内,针听会时应张口取穴,翳风闭口取穴,当出现针感时,缓慢推人线体,退针后外盖创可贴。每15天埋线1次。

    按晤

          埋线治疗中耳炎,主要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非化脓性中耳炎。选穴以局部、邻近取穴和远端少阳经取穴为主。针刺时要注意避开血管,并严格消毒,埋线后局部及耳内不能进水,以免感染,加重病情。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辛辣食物。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注意预防感冒,以免诱发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可配合局部用药,急性发作可加上药物疗法。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