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27|回复: 0

    [内科] 【其他疾病】白细胞减少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1 23: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正常。根据其症状,属于中医学的“气血虚”、“虚损”,“温病”等范畴。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因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苯),某些抑制白细胞生长的药物,恶性肿瘤侵犯造血系统,全身营养不良等造成粒细胞生成减少;或因严重败血症、急性感染、慢性炎症、脾功能亢进、药物过敏反应及全身免疫性疾病而致粒细胞生成障碍、破坏过多、分布异常及综合性机制而形成本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而致,因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肝虚则生化乏源而血不能藏,肾虚则不能主骨生髓而致精髓亏损,生化无根,形成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多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等非特异性表现。继发者除有原发疾病症状外,常有口腔炎、中耳炎、肺炎、肾盂肾炎等继发感内科疾病外周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1.5~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较高,红细胞和血小板大多正常。骨髓象多无明显变化。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大椎,足三里。
    [方法]  取0号长约1cm灭菌羊肠线置入12号埋线针管前端,穴位常规消毒后,右手夹持针帽,快速过皮,进针深度以0.5~1寸为宜。大椎穴针尖稍向椎体方向斜刺,待患者有酸胀感后,左手推针芯,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当针芯推到头后,快速拔出针管,则羊肠线即垂直植入穴位,出针后涂以碘伏。每t0d埋线1次,治疗中停用升白细胞药物和抗甲状腺药物,埋线3次。

    方二注线法
    [取穴]  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
    [方法]  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将1~2cm长已消毒的000号羊肠线,放置在埋线针头的前端,将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推入羊肠线后退针,针孔处覆盖创可贴。4次为1疗程,每次一般间隔15天。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4岁。
            患甲亢半年,口服硫脲类药物丙硫氧嘧啶(PIU),治疗3个月出现头晕、乏力、胸闷气急,易感冒。检查:面色苍白,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数。周围末梢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为3.0x10L诊断白细胞减少症。门诊采用足三里、大椎穴位埋线治疗。每10d埋线1次,治疗2次后,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4.0x109/L,继续穴位埋线至3次,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6.3x109/L,临床症状消失,获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处方精汇

            用注线法。取穴:大椎、膏肓俞、膈俞、脾俞。配穴: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将1~2cm长已消毒的00号羊肠线,放置在埋线针头的前端,将针刺入到所需的深度,当出现针感后,推入羊肠线后退针,针孔处覆盖创可贴。4次为1疗程,每次一般间隔15天。

    按语

            据报道发现针刺大椎、足三里有保护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并可拮抗化疗引起的周围白细胞降低,提高机体耐受化疗的能力。针刺足三里可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增多,说明能增强垂体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交感-胥上腺系统功能,以分泌血管活性物质,从而调节骨髓髓内压力,调节骨髓血流,促进白细胞生成。

            埋线多取背部俞穴,具有健脾补肾和养血生血的功能。 从治疗结果看,尽管癌种较多,但疗效相差无几。从治疗时间看,往往在治疗后3~5天。血细胞数量即明显上升,时间长短与白细胞数量同比有上升趋势,但达到一定水平,即成上下波动,这可能与本法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在恢复化疗后(其间不停止艾灸),白细胞数量又呈下降趋势,但并不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而以高于原先水平的窄幅波动。 在观察中可以看出病情程度与治疗效果有一定关系,病情轻者疗效较佳,病情重者疗效较差。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