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066|回复: 0

    [儿科] 小儿麻痹后遗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 23: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医生 于 2019-9-3 22:26 编辑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亦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儿童患小儿麻痹症后遗留肢体软弱无力,呈弛缓性麻痹和肌肉萎缩的疾病,常以1~5岁小儿多见。属中医“痿证”,“痿蹙”、“软脚瘟”的范围。

    病因病理

          本病是由是一种由特异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随传染源粪便排出,经水,食物,苍蝇等日常生活接触途径传播,也有借空气传播的可能。其病毒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易引起肌肉弛缓性瘫痪。其后遗留肢体麻痹瘫痪及畸形,称小儿麻痹后遗症。

          中医学认为小儿体质娇弱,易致外邪侵袭,风热暑湿等邪从口鼻而人,初犯肺胃,继可流窜经络使经气不和,邪气久郁经脉,气血阻滞而形成瘫痪,久则经络经脉失养,肌肉萎缩、关节松弛、肢节萎废而成痿证。

    临床表现】

          患儿开始时一般有头痛、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泻等症,轻症为一过性,常不被家人发现,严重病例有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热退后遗留肢体瘫痪、肌肉萎缩、肌肤发凉、发病多见半身或一侧、双下肢,亦可见全身瘫频者。5岁以下儿童多发。

    治疗方法

    方一:注线法
    [取穴]  上肢萎缩:主穴为颈6夹脊、肩修,肩贞,曲池。配穴:伸肘无力配臂臑,鹰上,屈肘无力配肱中。垂腕配外关。爪形手配合谷。下肢肌肉萎缩:主穴为肾俞,腰5夹脊,上髎,次髎。配穴:臀部肌无力配环跳。抬腿无力配脾关、迈步(髀关穴下2.5寸),风市,梁丘。膝关节不能伸配健膝,伏兔,足三里。膝关节过伸配承扶,殷门,直立(委中穴上4.5寸,偏内侧0.5~1.5寸)外膝疾,承山。足内翻配悬钟。足外翻配纠外翻(三阴交上2寸)承内。垂足配脑清。马蹄足配承山、落地(承山下1.5寸)。
    [方法]  用16号一次性注线针,4号药制肠线根据穴位要求使用长1.0~2.5cm长度肠线尽量多用透穴,透穴时用4cm长线,根据以上治疗计划适当组合穴位,每次选4~6穴,15天治疗一次,一般需要治4~6次。

    方二:穿线法加注线法
    [取穴]  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瘫痪肌群为辅。上肢瘫痪取肩鹘、曲池、手三里、合谷、大椎、肩井、肩髃、外关等;下肢取髀关、伏兔 、足三里、命门、大肠俞、肾俞、环跳、居鹘、秩边、悬钟、解溪、阳陵泉、迈步等穴。
    [方法]  大多数浅表穴位用穿线法。消毒后,在穴位两侧1.5~3cm处局麻,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穿过穴位后,多次来回牵拉肠线,使其产生麻胀感,然后剪去皮外两端肠线。羊肠线留在体内部分力求长些,线头不得外露。深在穴位用注线法,用装有2号肠线1~2cm的12号埋线针埋线,刺进穴位后进行按摩刺激,使之产生麻胀感,刺激量以病儿能耐受为度,埋人肠线,敷盖纱布。每次酌情选取3~5穴理线,每月1次,一般2~6次。

    方三:扎埋法加穿线法或注线法
    [取穴]  循经取穴与局部麻痹肌群处穴位相结合。一般循经取穴及局部取穴各2~3个。
    [方法]  肌肉丰厚处用扎理法,浅薄处用穿线法或注线法,一般选用1~3号羊肠线。同一穴位在下次治疗时最好不重复使用(即使重复也最多只能做3次,每次隔两个月)每次间隔20~30天为宜,7~10次为一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典型病例

    例1:王某某,女,11岁。
          发烧后右下肢麻痹9年。臀及大小腿肌肉萎缩,患肢发涼无力,膝关节轻度屈曲,足跟不着地,足下垂,内翻,走路经常跌跤。不能用患肢单独站立,上楼梯需用健脚拖着走,经用穴位结扎法3次治疗(共55天)后,臀及大小腿增粗接近健侧,患肢能单独站立、抬起,上下楼、走路和跑路均不跌跤,基本痊愈。

    处方精汇】

    用切埋法
          根据受害肌群和支配受害肌群的神经分布选择有关穴位。 如腿部取环跳、秩边等;腰部取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等;股部前取髀关、伏兔等;股后取承扶、殷门等;股外侧取风市、前进等;股内侧取血海、箕门等;胫骨后取承山、合阳等;上肢取臂臑、手三里等。在穴位上用普鲁卡因浸润麻醉,用刀尖刺开皮肤0.5~1cm,将血管钳探到穴位深处,经过浅筋膜达肌层敏感点,按摩数秒钟后,用0.5~1cm长羊肠线4~5根埋于肌层内,切口用细线缝合,盖上消毒纱布,5~7天拆线。

    按语】

          在疾病早期确定诊断后,在二周时间急性期不做有刺激的诊断与治疗,避免有刺激治疗措施,以免加重病情,以口服药为主,恢复期要抓紧时机治疗,二周后开始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根据麻痹发生部位适当选穴,但主要选在夹脊穴、阳经穴和强壮穴。注射药物选择神经营养、有修复作用的和能量制剂,隔日一次,共注射10次。以上治疗完成后,让病人休息5天,再根据麻痹肌群制定穴位埋线计划。

          按中医学 "治痿独取阳明”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定位埋线法除受害肌群局部取穴外,多以取手足阳明经穴和根据经过瘫痪肌群的经脉来选取穴,从而可达调补气血、濡养筋脉、除痿起废的目的。

          在选穴配穴时,要注意(1)"先阳后阴"(先取阳经,后取阴经);(2)"先上后下"(先取妓体上部穴,后取肢体下部穴); (3) “先轻后重"(先治轻侧肢体,后治重侧肢体): (4)"先力后畸(先治肌力,再治畸形)。(5)"先主后次"(先解决病变主要肌群,后解决次要肌群)。

          腰以下麻痹,应先解决腰肌问题,先使患儿坐起来,然后再解决站立问题,可按臀部、大腿前部、小腿后部的穴位顺序分别刺激、结扎,促使促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恢复功能。又如膝过伸(膝后弓)患者,应先刺激、结扎大腿和小腿后部的肌肉。在膝后弓改善后,随之出现病人用手按着大腿前部走路的现象,这时股四头肌麻痹,不能固定膝关节,就应选大腿前的穴位。在肌肉萎缩和畸形同时存在时,则首先增强肌力,然后再矫正畸形。

          操作时要注意,轻症用注线法、重症用穴位结扎法。对麻痹肌群穴位要深穿线,这样易被吸收,还能增强机械刺激。 对肌肉丰满,萎缩不明显,应深穿而结扎紧;肌肉薄而萎缩明显应浅穿而结扎松。 麻痹肌群松弛而面积大,应采用穿线而结扎,挛缩面积小,采用穿线而不结扎。同时要找准敏感点进行剌激,并以出现麻酸、胀重,热等感觉为佳,如仅有痛点,则效差。

          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要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畸形发生,并有利于患者肌力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经对同系肌力30例忠者的观察,配合锻炼的患者明显缩短治疗期2~3个疗程,肌力和功能恢复较快。由于患儿体力差,故应加强营养。 本病在采用上述疗法时可根据病情选取综合治疗,效果更好。 如肌力已达I~IV级而肢体畸形者,可采用手术矫正。

           痊愈病例中大部分是在恢复期内(6个月)进行合理有效治疗的轻症病例,这个时期畸形尚无形成,在治疗作用影响下,肢体肌力易于恢复,重症病例病程长者,早期治疗中进行过腰穿,火针治疗者中无效病例较多。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