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017|回复: 0

    灸到什么程度,能把病治好?今天给你说道说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6 08: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灸要掌握最佳灸量。灸量是指灸疗对机体刺激的规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乘积,取决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施灸时或施灸后刺激效应的时间等因素。灸治恰当、适宜的次数和强度,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宗金鉴》上说:“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止;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这是指要根据病情决定艾灸的灸量,病情轻浅的要少灸、轻灸,病情深重的要多灸、重灸。

    《医学入门》说:“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多灸,惟四肢穴位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下肢及肉厚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指的是要根据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强度的艾灸。头面是诸阳汇聚之处,胸膈是君火、相火之地,不宜再施加过多的火气;腹背阴虚有热的也不能多灸。在人一身当中,四肢穴位比较适合艾灸。上肢和骨关节应该浅刺少灸,下肢和肌肉丰厚处却可以深刺重灸。

    还应该考虑天时、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来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阳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轻灸,才不会造成上火伤阴。北方风寒凛列,灸量宜大;南方气候温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龄、体质和性别,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对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体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须坚持日久;

    而壮年者随年龄由小至大而递增壮数。

    至于灸的程度,施灸后应以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停灸多时,尚有余温,才算到家。《医宗金鉴》认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五壮。背腰下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因此,不管灸治哪个穴位,都要“足量”,热力要能够深入体内,直达病所。为了防止施灸时出现的痛苦,提出可以隔日灸,还视病情的深浅轻重、穴位的位置来决定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备急灸法》

    实验研究表明单壮艾炷(约0.5~2m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上升到56℃左右,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这无疑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直接灸或化脓灸由于皮温的升高,必然会造成创伤和疼痛,特别是灸疮的产生。一般人对疼痛、灸疮化脓有恐惧心理,甚至认为感染会引发其他疾病,岂不知这正是灸疗的神奇之处。《小品方》上说:“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针灸资生经》也说:“凡著艾得灸疮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太平圣惠方》上说:“灸炷虽然数足,得疮发脓坏,所患即瘥,如不得疮发脓坏,其疾不愈。”《针灸易学》说:“灸疮一发,去病如抓。”从以上种种论述不难发现,古代医家认为只有经历疼痛,甚至灸疮化脓,方可治病愈疾,提高疗效。这就是说直接灸必须化脓,必须经历疼痛的过程才能出疗效。对灸疮出脓,勿须顾虑重重,它与一般的疮痈化脓或创伤性炎症截然不同。只要认真护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

    直接灸,化脓灸虽具有很好的疗效,备受古人推崇,然而因其直接灼伤皮肉,疼痛剧烈,使患者难以接受。慢慢地,艾灸疗法逐渐背离了原有的方向,神奇的功效不见了。针对这种现实,宋代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中就讲:“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努叱去,是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状此心,向前取法,以全肤体,不致枉夭,岂不诚大夫欤。”他一针见血地批评了因惧怕艾火之苦,而拒绝灸疗的作法,鼓励人们要忍受一时之痛苦,敢于使用灸法以愈疾。现代研究表明,较强的灸治可使血清中IgE含量和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有双向调整作用,说明艾灸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是良性的、积极的。

    所以《备急灸法》强烈呼吁:“能忍一倾之灸,便有再生之理。”如果你真的希望从艾灸中获得健康,真的坚持使用艾灸,就应该正确认识疼痛和灸疮,否则就会“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艾灸有效金标准——灸透!




    什么是“灸透”?

    形象地说,所谓“灸透”,就是在艾灸时,穴位处于“打开”的状态。这样,艾火的热力和药性才得以通过穴位和周边的皮肤渗透进身体,而不仅仅浮在皮肤表面。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指出:“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可见,灸透有两个重要前提:“火足”与“气到”,“火足”就是灸量到位,“气到”就是气至而有效。

    现实生活中,多数灸友在灸至皮肤红晕时,便认为穴位灸透了,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如果经络瘀堵严重的话,皮肤再怎么红晕,经络还是不通。

    那么,怎么灸透呢?

    以最常用的悬灸为例,艾灸时,建议在距离皮肤三、四横指宽差的位置处施灸,别跟烤肉一样,产生刺热,因为“壮火食气”,太热了反而耗气,能感觉到温热的热量就行。

    同时,施灸者和受灸者都必须心神合一。因为艾灸的过程其实就是以火行气的过程,在气的运行过程中,神无处不在,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心神变化的表现。了解更多艾灸知识可加v信:jiudaotang99 唯有“心神合一”——将心神之力渗透到施灸行为当中,身体才能更好地吸收灸量,进而尽快地被灸透,反之,心神涣散,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灸透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活!就是透过穴位及人体,能找到“活”的感觉——阴气与阳气之间发生了能量变化

    比如,没灸之前,抚摸皮、肉、筋、骨,感觉僵、硬、凉;艾灸过后,再抚摸看看,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皮肤有弹性了、柔软了,筋也顺了,骨头也不硌手了。总之,皮、肉、筋、骨成为一个有活力的整体,手抚摸皮肤时,肉、筋、骨都跟着一起律动,不像艾灸之前,抚摸皮肤时,只有皮肤在动,其他都是死的。

    通常,患者可以感觉到4个层面的变化:

    第1层:形,就是形顺了,肢体恢复了正常的姿态。

    经络不通时,人常有皮肤痒、手脚麻、腰腿酸、关节痛等症状。艾灸过后,痒麻酸痛等浅表层面的症状得到缓解。这就是解决“形”的问题。

    第2层:质,就是质柔了,筋肉有弹性了,关节灵活了。

    《扁鹊见蔡桓公》里说到,疾病有深浅之分,从腠理、肌肤,再到脏腑、骨髓,病在浅层易治,病在深层难治。

    有些风湿骨关节患者、宫寒患者、以及瘀堵比较严重的人,常会出现腹部、关节乃至整个下肢十分冰凉的症状,从病症角度来说,这就已经病及脏腑了。

    此时艾灸,可以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透达机体,整个筋肉关节都得到疏通。这就是解决“质”的问题。

    第3层:气,就是气至了,整个身体里面都暖了热了。

    古人认为:灸之要,气至则有效。“气至”就是:表面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部热,此处不热他处热(或者麻、胀、痛及其他非“烧灼皮肤”的热感)。艾灸某处,发生“感传”现象,从此处传到彼处,就说明得气了。

    一位灸友曾经反馈,她每次艾灸足三里时,都能感觉一股“气”沿着穴位行进,上过膝关节,往大腿游走,下能行进至小腿肚。

    这股“气”其实就是灸感,它就像一股暖流或电流,在体内蹿行。因为艾灸具有自动找病位和通经络的功能,它会自动自发地将艾热运输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

    不过,没有灸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做了无用功。因为灸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位灸友的“气”感就是显性灸感,而如果艾灸时没有什么感觉,但艾灸过后身体好了,疼痛轻了,也说明有灸感,只不过这种灸感不明显或发生了延迟而已。

    第4层:神,就是神清了,施灸人觉得整个身心都舒服了。

    通俗地说,就是灸完之后,不仅通体舒泰,甚至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跟脱胎换骨一样,精气神十足,甚至对艾灸产生了依赖,到了“不灸就不舒服”的状态。

    综上所述,艾灸前后,人体的变化好比由固态的冰化成了液态的水,原本的瘀堵、阴浊,在艾灸的作用下,融化了、温暖了,比如皮肤温热了、湿润了,筋肉之间有粘性了,这种感觉就说明灸透了。

    当然,灸透还不仅于此,有时,按压皮肉会有痛感,这说明此处有瘀堵,等到艾灸过后,疼痛减轻了甚至不痛了,也叫灸透
    艾灸4 大“补水穴”!胜过昂贵化妆品

    艾灸后症状反而加重了,是旧病复发吗?

    人体救命通道,灸一穴通7经,怕冷的人必灸

    风湿性节炎的中医艾灸治疗方法

    艾灸减肥的方法 你知道几种?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7389656044811111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