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268|回复: 0

    [第3章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一、辨病诊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 14: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中医学辨证论治内容丰富,就针灸学科而言,其辨证论治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要辨病、辨证,更要辨经。要将八纲、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紧密结合,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归纳疾病的病位病性,即确定病位是在脏还是在腑,是在经还是在络,分析病性是属寒还是属热,是 属虚还是属实,是属阴还是属阳,然后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使理、法、方、穴、术丝丝相扣,一线贯穿。只有如此,才能如《灵枢·官能》所言,“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一、辨病诊治

            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从经络的角度看,疾病虽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在内的脏腑病和在外的经络肢节病。在针灸临床进行诊治时,即应首先将这两大类病分辨清楚,如果是脏腑病,则宜用脏腑辨证的方法为主辨其病在何脏何腑,如果是经络肢节病,则需用经络辨证的方法进行辨经定位。

            脏腑病有其相同的用穴规律,如不论是何种脏腑病,都可以取其原穴、背俞穴和募穴进行治疗。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俞募穴也是治疗脏腑病较为常用的腧穴,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则,临床上六腑病多用募穴,五脏病多用背俞穴。此外,治疗六腑病最常用下合穴,如胃痛、胃痞、胃反、呕吐等都属于胃病,皆可用足三里,泄泻、便秘、肠痈等都属于大肠病,皆可用上巨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的“合治内腑”就是指下合穴而言。概之,五脏病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用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六腑病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常用背俞穴。而五脏六腑的急性病,则多取郄穴,如急性胃痛,可取胃经的郄穴梁丘,急性哮喘,可取肺经的郄穴孔最等。

            如果脏腑病表现为明显的实证或虚证时,还可结合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五输穴,如肝虚补曲泉,肝实泻行间等。

            以肺为例,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而且肺开窍于鼻,系于气管、咽喉,外合皮毛。若肺功能失常,则临床上多表现为咳嗽、哮喘、咯血、胸闷、胸痛等症状,治疗时可以选取肺俞、中府、太渊等为主穴,再随证加减。同时,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的官窍、形体通过经络密切联系,官窍、形体的病变可以说是脏腑病变的外在反应。所以在治疗上,除了取局部相应的穴位外,还可以取相应脏腑所属经的穴位。如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对于鼻塞、流涕、鼻衄等症状,我们可以取局部的穴位,同时加上肺经的穴位,如太渊、列缺、孔最等。

            另外,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决定了它们之间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针灸治疗取穴时既要照顾到原病之脏腑,同时又要兼顾与病情有关的脏腑。以肝与胃为例,肝五行属木,胃五行属土,当胃痛是因为肝气犯胃所致时,除了有胃脘疼痛、呃逆、呕吐、食少纳呆等症状外,尚有胃痛连及两胁、喜叹息、在情绪不佳时加重等特点,临床治疗时,除了常规取穴外、还应取肝经的期门、太冲穴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此外,根据中医治未病和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治肝之时也要注意顾护脾胃,如《灵枢·五邪》所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