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痿证
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又有“痿蹙”之称。
痿证的发生常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久病房劳、跌打损伤、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根于五脏虚损。基本病机实证多为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虚证多为气血阴精亏耗,筋脉肌肉失养。
西医学中,痿证多见于运动神经元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外伤性截瘫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肢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
肺热伤津: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以下肢为重,或麻木而微肿,或自觉足胫有热感,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胃虚弱:肢体逐渐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胱白,神疲乏力。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脉细无力。
肝肾亏虚:起病缓慢或下肢痿软无力日久,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无力行走,腿胫肌肉萎缩严重。舌红,苔少,脉沉细。
脉络瘀阻: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舌质暗淡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 上肢:肩鹘 曲池 合谷 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腰夹脊
配穴 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肝必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瘀阻配膈俞、血海。
方义 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这筋;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
操作 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均常规操作。
2. 其他治疗
(1)灸法 取神阙、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每次选2~3穴,重灸。
(2)电针 取穴参考基本治疗之主穴。针刺得气后选2~3组接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度刺激,刺激量宜逐渐加强,以患肢出现规律性收缩为佳。每次20~30分钟。
(3)穴位注射 取肩偶、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每次选用2~3穴,用黄芪注射液或维生素B, 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4)皮肤针 取肺俞、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用皮肤针反复叩刺上述腧穴和部位至潮红或微出血。隔日1次。
【按语】
1. 本病采用针灸疗法可获得较好效果,但久病难复者应配合其他疗法。
2. 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位。还应采取适当活动体位等措施,避免发生褥疮、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
3. 应注意与偏枯及痹病相鉴别。
【文献摘录】
1. 《标幽赋》: 悬钟、环跳、华佗刺璧足而立行。
2. 《针灸逢源·卷五》: 痿蹙,环跳、中渎、足三里;足不能行,三里、三阴交、复溜、行间。
[附]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起病隐匿,表现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极易疲劳,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最初常为一侧或两侧眼睑下垂,于傍晚疲劳时出现,伴有复视,1~2年内可逐步累及咽肌、面肌、织肌和四肢骨骼肌。
重症肌无力归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肾有关。基本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运化之源不足,肌肉失养。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补益正气,活血通络。取背俞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
主穴 肺俞 脾俞 胃俞 肝俞 肾俞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合谷 太冲
配穴 眼睑下垂、斜视、复视配阳白、攒竹、丝竹空、 瞳子醪;声音低微、嘶哑、饮水呛咳配廉泉、扶突;下颌下垂,无力闭合配颊车、下关;呼吸困难、咳嗽无力配大椎、身柱;肢体无力配肩偶、曲池、梁丘、解溪。
方义 肺俞、脾俞、胃俞、肝俞、肾俞补益五脏,强壮筋骨;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补益气血、濡养筋脉;太冲行气通络。
操作 毫针常规刺,补法,可灸。
2. 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 取穴参考基本治疗。维生素B1、维生素B, 2注射液,每次选用3~6穴,常规穴位注射。
(2)电针 选用相应节段夹脊穴,选用疏波,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
【按语】
1.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近期疗效较为明显,远期疗效尚可。由于本病属于慢性疾病,难以速愈,需长期治疗。
2. 患者应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改善体质,增加营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