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977|回复: 0

    [第7章 内科症证] 第二十三节 胃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16: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三节 胃痛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脘痛”。古代文献中的“心痛”“心下痛”, 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泾挛、胃扭转、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脘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瘀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畏寒,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饮食伤胃配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瘀血停胃配三阴交、膈俞;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故可健运中州,调理胃气;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两穴远近相配,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凡胃脘疼痛,不论寒热虚实,均可使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 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与内关相配,专治心、胸、胃的病证。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 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于急性胃痛。

            (2)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脾、肝、神门、交感。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3)拔罐 取中脘、脾俞、胃俞、肝俞、至阳。每日治疗1次。(4)穴位注射 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根据中医辨证,可分别选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也可选用维生素B, 或维生素B, 2注射液。每次取2~3穴,常规穴位注射。

    【按语】

            1. 针灸对胃痛效果较好,尤其对胃痉挛所致的胃痛有非常好的疗效。

            2. 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疾患及胰腺炎相似,应注意鉴别。也要注意与心肌梗死相鉴别。另外,若胃痛见于溃疡病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平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调畅情志。

    【文献摘录】

            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 《灵枢“杂病》: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 《标幽赋》: 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 《针灸大成·卷九》: 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

    [附]胃下垂

            胃下垂是以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胃大弯)降至盆腔,胃小弯切迹(弧线最低点)你于两髂嵴水平连线以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由于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无力或腹壁肌肉松弛所致。

            胃下垂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腹胀”等范畴,其发生常与禀赋不足、饮合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虚气陷。


    【辨证要点】

            主症 患者多身体消瘦,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上腹坠胀、疼痛不适,多在食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平卧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常伴有胃脘饱胀、厌食、恶心、嗳气、腹泻或便秘等症状。甚者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脏器下垂。

    【治疗】

    1. 基本治疗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取脾、胃的背俞穴及胃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 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百会 气海

            配穴 痞满、恶心配公孙、内关;嗳气、喜叹息配太冲、期门。

            方义 本病病位在胃,故取胃之背俞穴胃俞、募穴中脘和下合穴足三里,以调补胃腑;脾俞为脾之背俞穴,可健脾益气,补中和胃;百会、气海合用可益气升阳举陷,凡气机下陷、脏器下垂诸症皆可用之。

            操作 百会宜用灸法,其余主穴用补法,配穴用平补平泻法;上腹部和背部穴针后加灸或拔罐。

    2. 其他治疗

            (1)耳针 取胃、脾、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注射 取脾俞、 胃俞、足三里。选用黄芪注射液或人参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穴位埋线 取中脘、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三角针埋线法。

    【按语】

            1. 针灸治疗胃下垂有一定疗效,但病程较长,需坚持治疗。

            2. 平时注意饮食有节,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