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帖子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推拿
›
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与针灸、推拿及内家拳修炼 ...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132
|
回复:
5
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与针灸、推拿及内家拳修炼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治疗手段,从形式上说主要可分为中药内服和外治二途。中药内服的剂型主要以汤剂为主辅以丸散膏丹,外治泛指除口服中药外针灸、按摩、敷贴、灌肠及熏洗熨烫等疗法,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多种理化疗法纳入了外治法的范畴。毋庸置疑,经方家的治疗形式主要为中药内服,而医经派则以针灸、导引等外治法为主要治疗形式,二者虽互相借鉴,但主要治疗手段则有明显不同。
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来看,占主要篇幅的内容也是以内服药为主,但张仲景本人并未完全排斥外治法。如“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先刺风池、风府”,热入血室时的“刺期门”,脾约证的“蜜煎导之”,“核起而赤”时“灸其核上各一壮”等,均体现了对外治法的重视。当代中医理念深入人心,各种外治法被冠以“排毒”、“祛湿”、“保健”、“强壮”之名,那么,在经方扶阳派眼中,中医外治法的原理和作用及其在经方扶阳法攻克难病、大病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
(一)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概论
经方扶阳派外治法的应用是基于对机体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这一独特结构的高度重视。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是遍布人体的结构,人体由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共四大类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均包含数量庞大且各具功能的活体细胞。但这些细胞并非简单堆砌在一起就能构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器官并最终组成人体,而是必须由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充当其骨架、填充剂、粘合剂并成为细胞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媒介。基质呈凝胶状,主要由糖蛋白组成,其间结合大量组织液,可根据局部温度、运动量多少、功能的需要及含水分的多少,在液态和半固态间转化。纤维系统有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组成,特化者可形成筋膜、肌腱等强度较高的组织。纤维系统交织成网,其间充盈凝胶态基质,并可以引导体液流向某处,也可以引导营养物质被细胞吸收或将细胞代谢废物有序地排出。但当局部过紧、外伤或缺乏运动,就会通过纤维和胶性基质形成“阻塞”。所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阻塞。
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结构上的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人体所有体细胞,如果离开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就是一个个单一的细胞,纵然按人体的结构堆砌起来,也会瞬间崩塌,遍地流淌,无法获得人体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在肌肉组织,基质-纤维系统首先包绕肌纤维并进一步将多个肌纤维包绕成为肌束,包绕肌束进而形成整块肌肉。在此基础上,基质-纤维系统进一步特化为肌腱、肌筋膜,肌腱两端附着于骨骼、肌肉,才能使肌肉驱动骨骼运动。肌筋膜对肌肉的分割和约束作用,则使从事复杂运动时多块肌肉收缩产生的运动更加复杂、协调。就骨骼而言,其主要成分也是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其间结合了钙磷等矿物质而使骨骼具备了足够的强度。神经系统除神经细胞外,包绕神经纤维的髓鞘结构、突触结构,上皮组织的紧密连接,皮下组织、脂肪组织的细胞间结构,均由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构成。总之,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在人体内无微不至、无孔不入,互相连接、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结构上的整体性,为人体其他任何器官、组织、系统所不能及。
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构成细胞外环境的物质基础。细胞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这一系统。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这一系统可以通过调整对神经递质水解作用的强弱,而控制神经信号的强弱,并通过构成神经元髓鞘,使神经信号传递更加快速、稳定、精确。并能通过其引导和营养作用,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和新突触的形成。对运动系统,通过对肌肉组织的包绕、分割、连接、粘连,使体型更加完美,动作更加精确。对内脏系统,则可调节内脏运动、腺体分泌、损伤再生等。
除此之外,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最独特且一直被忽视的是其作为“张力——压力”感受和反应系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基质——纤维系统中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互相交织成为一个人形的三维立体网络感受各种压力、张力,而充填于其中的凝胶状基质则通过自身形变产生对力的缓冲作用。拉力和推力,沿筋膜和基质纹理传递信息,直接作用于纤维和纤维间、细胞和细胞间。就像在毛衣勾线或拉扯吊床的一角,筋膜网中的一个拉扯,也会在整个系统中传播。而体细胞中的细胞骨架,如微管和微丝等,则会因为感受到来自基质——纤维系统中的张力变化而调整细胞自身的功能状态,从而产生相应生理上的改变。
关于经络本质的研究建国以来一直在进行,最早认识经络是古人通过行刑、活人祭祀等过程中积累了初步的解剖知识,根据对人体血管、神经、肌腱、筋膜等的零星知识,结合对整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经过想象、附会而成的人体物质能量运行和调控系统,即“气血运行的通路”。为探寻其本质,又再假定人体确实存在与经络循行路线完全吻合,又不能通过现代解剖学找到相应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研究。进而得出诸如“经络感传线是一些善于发光的线”;“经络是些低电阻线,其电阻比两侧的皮肤低”“经络线具有特殊的导音和发音性能”;“经络线皮肤表面的温度有时与非经络线有很大的差别”;“注射示踪元素到皮下的经络线上,示踪元素将在经络线上沿经络扩散”等结论。众多结论似乎提示经络线是存在于人体的一些具有特殊理化特性的区域,但由于对经络的解剖结构未明,各家的发现又互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故目前对经络本质仍是未解之谜。至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的基于针刺得气的“循经感传”(指刺激经络某点后会沿着经络产生特殊感觉传导的现象)研究,由于仅仅是揭示了一种现象,也无法阐明经络的实质。此外,更大的问题是,目前对经络本质研究的成果,主要仍是基于对经络存在的“证实”,尚无法对临床中的具体诊疗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
虽然如此,无论是从中医对经络传统论述的“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还是“营阴阳、行气血、决死生、处百病”,还是长期的以针灸按摩导引气功为主的中医诊疗实践,还是现代技术所揭示的经络线在声、光、点、温度等方面的特异性表现,均提示经络系统是机体客观存在的功能性结构。现代解剖不能证实其结构,也恰恰说明在物质结构上寻找其存在,不如在功能上寻找其存在。但同时我们要明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若不能确定其物质基础,那么任何功能特殊性的发现若非偶然,就说明之前在结构上的探寻存在侧重点或方法学上存在遗漏。
而这一传统解剖学上存在的“侧重点或方法学上的遗漏”似乎也可以看到部分蛛丝马迹:经典的解剖学是采用还原论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观察肌肉、神经、血管、淋巴、脏腑等结构,往往先将多余的皮下组织、脂肪、肌肉间连接等结构去除而制成更易观察的标本,组织学的研究则多以功能相近的细胞群为对象进行研究,细胞学研究侧重单个细胞的结构及功能。无论是大体解剖、组织学还是细胞学甚至分子生物学,现代研究不可谓不深入,但这种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唯独对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结缔组织)未从整体上给予重视,特别是其作为整体的物理特性方面。
生物界每一物种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都与其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的互动有关,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人类最终进化为现在的形态,都是这一物种与环境不断互动的结果。在长期的进化中,人类拥有了当前以直立行走,下肢承重,上肢从事生产劳动,颈部抬起扩大视野的形态特点。同时,内脏的结构和位置也产生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一外形的改变。这一过程中,人体的基质——纤维系统也会被不断地拉伸、重塑,在拉伸、重塑的过程中纤维系统沿受力方向重新排列,一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受力的“力线”,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体液引流的“通道”,这就是经络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进化过程有一定的共性,故这些力线和体液引流通道的排列和走向也有一定的共性,这就形成了人体经络的共同循行路线。根据Thomas W Myers所著<anatomy trains>记载,人体共形成了十二条“力”线,这十二条力线与中医的十二经脉循行存在高度重合,如前表线、后表线、体侧线分别与胃经、膀胱经和胆经的循行路线高度重合;四条手臂线,从前表线到后表线,非常接近心包经、肺经、小肠经及三焦经;偶尔才靠近体表的深前线,对应同样行走于腹腔环绕内脏的肝经,但在某些区域平行于穿越下肢内侧线的肾经。而根据<anatomy trains>,人身所有力线的重心,即在人体的下腹部位,即“丹田”。而针对每一个体,由于个人用力的习惯不同,具体到不同的人经络系统有微小的变异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则是通过经络治病的结构基础。
这就可以解释,运用现代高科技仪器检测经脉线为何具有独特的声、光、电、热性能。由于这些经脉线与人类长期进化而来的纤维系统排列线高度重合,沿这些经线分布的凝胶态细胞间基质由于更多地接受了纤维网运动的刺激而趋向于液态,并随这些线路引流。凝胶具有液态固态转变的双相性,经脉循行区域液态占优势且流动性高,故这些区域检测其声、光、电、热性能时,可明显异于其他区域。而得气及循经感传现象,也与经线受到刺激时引起纤维网张力改变并导致沿线纤维反应性运动,并加速体液引流有关。换句话说,由于在进化中形成了沿经脉线排列的纤维网结构,经脉线形成了张力和组织间液传导的长程路线,相反,非经脉线的传导,则呈同心圆状的辐射状传导。
与肌肉以收缩为主要运动特点、神经系统以传递电化学冲动为主要特点不同,基质-纤维网络应对刺激的主要特点是张力传导和重塑,前者见于瞬间短暂的刺激,而后者见于长期持续的刺激。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可令某些部位的纤维网络过度拉伸,而其他相应部位则挛缩、黏连,长期得不到运动的纤维网络内基质固态化甚至凝固,共同的结果即为经络的瘀滞、阻塞。经络系统的瘀滞、阻塞,同样干扰了基质-纤维系统对内脏的调控,故也会出现相应的内脏疾病。
(二)气功修炼的物质基础与基质——纤维系统
气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健身运动,虽然流派众多,但其基本锻炼手段无外乎所谓“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下面以“因是子静坐法”来为例说明。“因是子静坐法,既是一套养生功法的名称,也是一部书名。因是子,是人名,即作者蒋维乔;静坐,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一种,行之得当,有一定健身治病作用。因是子静坐法,是民国初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蒋维乔,受日本人冈田虎二郎与藤田灵斋倡导的静坐法影响,同时根据自身锻炼的经验而创编的一套静坐养生法,并首先在北京大学被提倡。”
调身:以坐姿为主,最理想者为双跏趺坐。即盘腿,互交二足,将右脚盘放于左腿上,左脚盘放于右腿上的坐姿。传统的说法是本法打坐最为稳固,利于长时间打坐。但实际上,本法对骨盆、下腹部、腰部肌肉及纤维系统有极强的牵张作用,为激活丹田细胞——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三角形是最佳稳定结构,这一牵张力,可使上身自然保持端正,有助于使平时因不良体态而形成的基质——筋膜系统挛缩凝滞者在均衡的牵张力下恢复活力。其余如舌抵上腭、双目微闭、下颌微收、双手腹前叠放等,均是为了使前后正中线(任督二脉)的基质——纤维系统张力获得平衡。
注:双跏趺坐法非初学者可为,需从单盘逐步练习。
调息:调息即调整呼吸,要求不外乎匀、深、细、长。呼吸是肺的功能,也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一呼一吸昼夜不停,通过呼吸肌的运动对全身的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形成有规律的张力刺激,这一张力刺激可通过基质——纤维系统进一步传到全身,并通过这一系统与细胞骨架的连接调控全身的机能。有意识地使呼吸匀、深、细、长,可使这一张力刺激力度更强、更有规律、传播更远,即可有效舒展挛缩的纤维系统,并使凝固的基质在有节奏张力揉挤下再次液化,并加强流动性,从而更好地传播细胞间信号,为细胞传输营养物质并带走细胞代谢废物。
注:呼吸的匀、深、细、长需顺其自然,若过分刻意为之,反而会产生胸闷、憋气,是欲速则不达。
调心:调心的方法为减少杂念,意守丹田(小腹中间)。丹田是身体所有力线的重心,所谓意守即稍稍注意即可,不可用意过强。通过将意念沉于小腹,再配合呼吸运动,纤维网的运动就会向小腹向心性汇聚,同时引导液化的基质也向小腹集中。随着锻炼的深入,丹田汇聚的液态基质越来越多,张力增加,反过来刺激纤维系统,纤维系统再将张力传递于神经末梢,就会产生少腹温热饱满的得气感。
随着修炼的进一步深入,呼吸匀深细长伴随的少腹部的温暖饱满感会反过来使意识更加容易集中于此,就会出现杂念越来越少的现象,即入静。随着丹田液态基质蓄积、积累到一定程度,张力的增加会导致液态基质产生循经脉线流动的趋势。由于长期意识下沉于丹田的习惯,纤维网络力线倾向于向下,故液态基质就会从丹田向下运行,通过会阴穴而延督脉上升。通过周而复始不停地在丹田积累液态基质,最终会逐步形成液态基质循任督二脉的循环,即小周天。
此后,再进一步修炼就会将全身的经脉瘀滞渐次打通,此时就能真实体会到随着呼吸运动,体内液态基质循经络线流动的感觉。当液态基质在全身纤维网络中都畅通无阻,并达到新的张力平衡时,各种感觉会渐次消失,反而会出现感觉不到肉身存在的现象,即“忘身”的感觉。从忘身渐次而进,又会渐次经历佛教初禅而逐步到四禅的即“四禅八定”的境界。
基于间质——纤维网络对静坐修炼的部分境界及常见障碍解析:
丹田火炽:即前面说的丹田温热,系液态基质在丹田积累,纤维张力增加后刺激神经末梢的感觉。
两肾烫煎:是说两腰部温热感,是丹田液态基质沿督脉上升,经过命门部位时对纤维网形成张力并刺激神经末梢后形成的感觉。
耳后轰鸣:有时表现为脊柱小关节、颅骨缝不由自主的运动和弹响,是液态基质沿督脉上升,纤维网张传导到脊柱韧带后,韧带张力调整对脊柱、寰枕关节自动进行调节后产生的反应。此阶段修炼得当,脊柱疾病和内脏功能紊乱会不药而愈。
鼻搐身涌:鼻搐是指鼻翼不由自主地抽动,此为液态基质从督脉循环到任脉经过鼻部,鼻部挛缩闭塞的纤维网打通时的反应。身涌,是指全身有液体流动感甚至伴随身体不由自主抽动的现象,可表现为不由自主地伸缩颈部、腰部,转动头部,腰部等表现,是全身闭塞的纤维网打通的表现。
眼冒金星:在“内丹术”修炼中称为“阳光三现” 《仙佛合宗语录》云“真阳团聚,大药纯乾,方得阳光三现”即是指此,是静坐中自觉眼前闪光的现象,此为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受到液态基质刺激产生的的幻象。
身软如酥,神昏似醉:此为丹道家所谓“活字时”,原文是“先天炁,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表现为“身心和畅,如痴如醉,肌肤爽透”。此为气功修炼较好的状态,包括身心两方面,心理上入静程度较高,身体上全身性的基质纤维网同舒展,基质液化流通,微循环打开。此时称为一阳生,借用炼丹的术语,是药来了,要采药。所谓采药,含有巩固这一练功成果的意思,但并非有意为之,只是需要不惊、不怖、不抑、不纵,令这种全身纤维网开通、基质液化流动的状态自行达到新的平衡则感觉渐渐消失,唯觉神清气爽为妥。若过于惊慌、或刻意用意念引导,则会使高度充盈的基质在纤维网中运行紊乱,甚至造成新的瘀滞,反而会影响健康了。
腹中震动:是指打坐入静的过程中,腹中突然出现巨大的震动,甚至全身也突然一震,也是练功过程中的好现象。其产生的原理是意识中入静的过程中,杂念越来越少,大脑处于轻度抑制状态,此时腹中筋膜网开通产生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刺激信号会进一步放大,类似于小孩睡觉时全身突然一震,或下肢用力一抖的现象。
外肾勃举:是指练功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外肾勃举现象,与丹田纤维基质系统张力增加,刺激前列腺有关。
上述现象均为气功修炼中正常的好现象,接下来说说修炼的常见障碍或误区:
以意领气:
以意领气是气功和部分武术修炼中常用的方法,它的含义是指用意念想象体内有一团“内气”沿一定路线(多为经脉循行路线)行走,或引着通过锻炼已经形成的“气感”沿一定路线行走。
对于前者,体内是没有气感的,经脉内行走的,是一股想象中的气,其本质,是意识的专注导致循行路线的纤维网络有序地紧张,反复训练,有可能形成新的导引张力和液态基质的“力线”。但这样修炼存在两大风险,一是其力线的形成路线是人为的,既不一定符合通过人类进化本身形成的共同力线,也不一定符合此人长期活动中自身已存在的独特力线,而是重新塑造出了新的力线。这一力线如果比前二者更加合理,则有助于塑造更好的形体和用力习惯,反之,则对身体有害。二是这种以意领气的实质是纤维网络的有序紧张收缩,与体内液态基质充盈导致的筋膜网自然舒张打开是相反的,所以,有可能造成新的阻塞。对于这种情况,历代著作中也有强调,认为属于走火、岔气的范畴,有害身体健康。
对于后者,修炼者已经产生了气感,即已经或多或少形成了液态基质聚集的高能团,但用意念引导高能团运行,会导致其进入筋膜网相对闭塞,凝聚的固态基质相对较多的区域,此时,其运行会受阻,液态重归固态而凝聚于某处,而形成所谓的“气滞”、“气郁”的状态。这种情况后果就比较严重,往往导致局部憋胀不舒,甚至形成痰核、痞块。
所以,历代正统的气功著作中,是比较反对这两种做法的,称之为“鼎中若无真种子,犹将炉火煮空铛”。这种错误多见于对气功修炼理论掌握不彻底,或急于求成者。
不重视调身:
气功的修炼内核就是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调身的要求总的概括就是端正、稳定、放松。但某些气功修炼者过分执着于“全凭心意做功夫”的认识,以为身体不重要,只重视调心,意念才是一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修炼时身体各部位松紧不一致,或东倒西歪,人为地造成部分纤维——基质网络受到压迫或过于紧张,而其他部位则始终处于拉伸的状态。当体内高能液态基质团产生时,身体就会将他们自动引导到纤维间质网松弛的部位,而紧张的地方会进一步凝结、挛缩。其结果也是造成气滞、气郁、气机乱窜。这种修炼者,若是不犯前述以意领气的错误,则体内液态基质的进一步充盈,最终有可能强力打开因姿势不正确而身体紧张的部位,产生自动调身的效果。但若始终对调身不重视,终归是弊多利少。
不重视调身的另一种现象是不重视动静结合,即只专注于静坐而忽视必要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是舒展全身纤维网络,保持全身基质必要的液态比例和流动性的保证,是静功修炼非常必要的辅助。若只重静功忽视运动,则全身性基质——纤维网的活化不足,对丹田高能液态基质的积累也会形成巨大影响,且更容易导致气滞。
对情绪的失控:
许多气功修炼者往往只重视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效果,而忽视了情绪因素对气功修炼的反作用,但事实上,情绪因素对气功修炼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
1、不良情绪会导致心情不宁,烦躁不安,就会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身体无法放松,呼吸基础,从而无法进入恬淡虚无的气功态。
2、不良情绪会导致身体的筋膜网紧张、挛缩,会封锁进入其中的高能液态基质,并使其凝固而转化为痰核、瘀血,日久则有可能形成精神疾患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3、练功中若受到惊吓,会导致全身筋膜出现无序、紊乱的痉挛或扩张,会导致体内高能液态基质团不受控制地四处游走,即惊则气乱,也就是气功修炼中所说的“惊功”。气功修炼时,特别是入静较好者,大脑皮层处于一定的抑制状态,意识专注于体内的变化,此时突然受到惊吓,往往会产生放大效应,形成严重后果。
4、持续的烦躁、易怒情绪:持续的烦躁易怒情绪会导致身体下部纤维网挛缩而基质充盈不足,能量长期聚集于身体上部。重心过高,根基空虚,就会产生头重脚轻,肝亢上火,气机上逆,高能液态基质易聚集于头部并凝固,形长大期难以缓解的头部胀痛。
5、内向、消极、避世情绪:气功修炼者,由于长期迷恋于气功修炼可能产生的神奇效应或自身体内感觉的种种变化,往往容易产生一种避世的情绪,认为世间种种,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得追求。过多关注与体内气感的变化,也会使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度下降,从而更加内向。正确的态度是,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中。气功修炼,只是为了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过人的心智,从而高效、愉快地服务于社会。
对“精”的错误认识:
气功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气功修炼的整个过程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但对精、气、神、虚本质的认识,则是众说纷纭。
对“精“的认识,有认为是生殖之精的,即狭义的“精液”。这一观点认为气功修炼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生殖之精,这个在道教内丹术中还颇有市场。这一观点导致的后果就是极端的禁欲理念。更进一步,除了行为上的禁欲外,对生理现象的“遗精”,也采取了深恶痛绝的态度,称之为“漏丹”。再进一步,对无意中的性幻象,也认为是毁灭性的,认为会令体内的先天之精转化为后天之精而完全无用。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道教更是创出了“女丹功”的体系,认为男人有“精”,所以要从下下丹田入手,女人没有精,但有“血”,所以有“男主精,女主血”的说法。可血怎么炼呢?继续引申,女人不是可以哺乳嘛,乳汁由血所化,故称之为“白血”。故女丹功的修炼,就变成了以意守膻中,按摩乳房为入手的功法了。(道教龙门派修金母观心法:“以意内视上关乳溪内窍,待关内已动,即将两手内转向下着力而行,力推内炁进入中关。后天气通,无用意处,先天气盈,目随意至。神息相依,益血益气,炼气养神。随后再以意领炁,以凡息带真息,往上直提,提至上关,反复往返一共36次。再将两掌心内转,对着乳溪内窍,双掌压至乳溪处,左右各旋36次,接着双手分开,行至两乳房处,左右亦旋动36次。两手慢慢离开两乳房,变为“天地人”手式。自然呼吸,以沐浴成之”。)修炼见效的标志是育龄期妇女月经停止,乳房缩小如童女,绝经后妇女则要让月经再来,恢复生机再炼回去。
与极端禁欲思想相反,但同样立足于生殖之精修炼的,是房中派。这一派又分为二,其一以节欲养生为主,为节欲派。其二,则是被正统道教称为左道的“采补派”,以采阴补阳,久交不泻,还精补脑为指导思想,为正统修炼家所不齿。
以生殖之精为“精、气、神”之精的观点,对丹道家修仙证圣或许有用,但对于普通气功修炼者则存在一定的误导。从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角度看,气功修炼之精,实为体内的细胞间凝胶状基质,经络即为纤维系统。凝胶状基质在气功意念、呼吸、特定姿势及运动的作用下,转化为热、电、张力、流动性增强的液化高能态即为炼精化气。这一高能态物质,即为真气,或“炁”,若高能态能级进一步提升,能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光感时,即成为“内丹”。生殖之精的流失,绝不是影响修炼的主要原因,其同时伴随的腹、盆腔部位的肌筋膜纤维系统痉挛与高能液态基质被随机挤压到身体其他部位才是导致丹田高能液态基质减少,修炼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
不重视“收功”:
气功的“收功”,是指每次练功结束后,将身体、意识由练功状态逐步调整到正常状态的过程。传统气功一般都有特定的“收功”程序,且高度强调其重要性。一般而言,收功的重要性按传统说法有二:一是认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收功,才能将本次修炼出的真气妥善地蓄积起来,不至于劳而无功;二是认为只有妥善的收功,才能避免产生一些身体上的副作用。传统气功修炼者本来都很重视收功,形成忽视收功的思潮主要是两种原因:一是认为每天定时的修炼对内气的收获,会被平时练功间歇期所消耗,而不收功则可全天候处于练功状态而持续进步;二是严新气功师也提出全天处于“气功态”的说法,加上急于求成是人之常情,故忽视收功者越来越多。
纵观各家功法的收功流程,大体包括用意念将全身气机收归丹田,缓慢睁开眼睛,双手搓热轻柔摩擦面部、头颈部,直至按摩全身。轻轻活动全身,起立,漫步片刻,即告收功圆满。整个过程,其实是为了平息从丹田流向全身的高能液态基质流,将专注于体内基质——纤维系统感受的意识逐渐转移到外界,以适应日常生活与工作,通过按摩、运动,将尚未完全平息的基质——纤维系统回归正常,以防收功后气机滞涩于某处。
忽视收功,则容易产生诸多弊病,如在非练功时间的日常工作中因注意力仍集中于体内气机而性格变得内向、淡漠,气机瘀滞,身体局部胀痛等。
(三)动功、导引、桩功、内家拳修炼与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
动功是相对于静功而言的,虽然流派众多,但基本形式不外乎柔和、舒展的动作配合相应的意念、呼吸,导引术亦属于动功范畴。桩功是指以站姿为主要形式的静功,除姿势为站立外,其他调息、调心的要求类似静坐功法,站桩也多作为武术的基本功。内家拳是相对于外家拳而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操练范式和技击价值的一大类武术流派,影响较大者有心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意拳)等。
动功和导引术的动作多根据体内基质——纤维系统力线(经脉循行线)设计,配合意念、呼吸,动作虽然貌似缓慢,柔和,但对纤维系统的锻炼却系统而专注,长期修炼可有效重塑纤维系统,使其更加舒展、通畅、均衡。同时通过意念和呼吸、动作的配合,可有效刺激基质系统,使其高能化、液态化,并能在纤维系统中有序流动。从而在调节身体机能,排出代谢产物方面,有着更好的作用。动功与静功结合,可使修炼更加均衡,更容易减少各种流弊的发生。但动功修炼要注意以动作为主,呼吸、意念仅仅是配合,若过于执着于用意念引领气感沿着经脉运行,则有可能人为造成气机的紊乱。
桩功的修炼外在形式与静功类似,不过是由坐改为站,但其基本原理则大有不同。经典的站桩,一般要求有虚灵顶劲、下颌微收,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收腹,双臂呈抱球状,虚抱于丹田前或胸前。静坐的原理是通过规范的坐姿放松全身后,通过调节呼吸、意识,带动全身纤维系统有节奏地运动,刺激基质流体化、液态化、高能化,并通过其内在张力的增加,逐步打开全身闭塞、瘀滞的纤维系统,从而起到改善体质、提高智能及防病治病的作用。而站桩,则是通过使全身关节处于曲而不屈,直而不直的状态,通过特定的方法使全身肌筋膜系统达到松和紧的高度统一,并持续到每次练功结束。在每次练功的过程中,全身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从而对全身纤维系统施加拉伸的张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肌肉本身的代偿机制会导致肌肉束产生交替的收缩、颤动,这一有节律的舒张会将张力变化节律传递到基质系统,并进而激活凝胶态基质逐步液化,并随着经过锻炼拉伸的经线流动,从而起到打通经脉的效果。所以,站桩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规范的站姿本身所起的作用,意念和呼吸多要求自然,内敛或微收丹田即可,也可将意识注意于双手。因站桩时双手是全身高能基质最容易引流到的部位,故站桩时,最早有温热、酥麻感的往往是双手,从双手起步可逐步扩展到全身。
因站桩对意识、呼吸的干预最少,主要通过规范的站姿起效,故比坐功要安全得多。
内家拳的修炼,大多要求有坚实的桩功为基础,因为每一内家拳流派的桩功,往往已经包含了套路演炼和技击对身体的基本内在要求。套路的练习,不过是把桩功练出来的身体素质锤炼到各个不同的技击动作中,并通过无数次的反复操练,通过对纤维系统的重塑,固化到肌筋膜记忆中。
内家拳的“内劲”和换劲:“劲”是内家拳对长期艰苦的系统化修炼后产生的独特攻防能力的特殊“称谓”,是迥异于其他武术流派、现代各种徒手对抗运动的独特攻防能力。从根本上说,若非内家拳的真正修炼者,对内家拳所称的“劲”很难有准确的理解。“劲”,若故名思议的话,和力气的力应该含义相似。事实上,对现代搏击和外家拳而言,劲也可勉强等同于力。但在内家拳语境中,劲和力相比,是有其特殊内涵和意义的:力人人都有,虽有大小之分,但均是肌肉收缩产生,是否受过正规训练可能影响到力气的大小,但却绝不能说,没有练内家拳的人便丝毫没有力。但劲则不然,必须由经过内家拳的正规训练才能产生。而且,在同一个人身上,劲和力并不是总成正比,传说中的“四两拨千斤”,就是指“四两”经过正规训练而纯熟的“劲”有可能胜过天生的千斤蛮力。王宗岳《太极拳论》里“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里也是强调了劲和力在内家拳实战中价值的差异 。
内家拳对于“劲”的修炼,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再到神明的过程。对于没有练过内家拳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劲”的,有的只是所谓“拙力”。随着修炼功夫的加深,太极拳要逐步经历“着熟”、“懂劲”、“神明”的过程,而形意拳,则有“明劲”、“暗劲”、“化劲”的层次递进,二者虽然不尽相同,内涵上却是相通的。
以太极拳为例,初学时,类似太极操,完成一个动作时,全身肌肉的运动是彼此独立的、不连贯的,形不成整体的,此时就叫拙力,从劲而言,相对于“整劲”被称作“断劲”。随着操练功深,若能每天练拳(在太极拳内部叫“盘架子”)超过二小时,连续一年不间断,那么就会初步获得“整劲”。所谓整劲,就是指全身肌肉、肌腱、筋膜被锻炼为有机的整体,哪怕简简单单一个出掌的动作,也是全身作为一个整体去完成,此时,全身每一条肌肉、每一根肌腱、每一条肌筋膜所作的运动,都是为了这一个动作所完成,都是这一个动作的一部分。形成整劲之前和刚刚形成整劲的太极拳修炼者,其动作的幅度是缓慢而大幅度的,但若是分解为无数个慢动作,则全身每一个部位的运动又是十分完美的。初获得整劲尚不能有真正的技击能力,但已经为下一步太极拳技击的真正入门,获得超凡的实战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这一阶段,就叫“着熟”,意指对招式已经完全纯熟了,此后,即使练拳中再无师傅指导,也不会把功夫练走样。而在这之前,每天练拳,都必须是由师傅时刻在旁边看着的,俗称“看拳”。
“着熟”之后,若进一步有明师指点,则可渐及于“懂劲”。刚刚“着熟”的人,也不是不懂劲,只是他们懂的劲,是长劲,划的是大圈,练的是慢拳。这种拳,能为今后的技击打下坚实的基础,却不能直接用于技击。有这种劲的人,若是再无名师指点,只要能默默练下去,就不会错路,功夫还是越积越深。一旦遇到名师,指点之下,就可获得实战功夫。相反,若是练到这种功夫后,骄傲自满,与练外家功夫的人比试,则必然落败,而且一遇到蛮力冲击,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整劲打散,也就是所谓的被废了功夫了。
若是获得整劲之后,有明师继续指导,就会指导他不失整劲的前提下,把架子由慢练快,直至快慢随心,划圈由大变小,直至划圈仅有其意、其劲而不再有其形。这是一个艰苦、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难点在于动作慢,幅度大时获得的整劲,一旦动作加快、幅度变小时往往就会变成断劲。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任何时候,举手投足,无论动作快慢,幅度大小,均是整劲。此时就具备了真正的技击基础,也就逐步进入了“懂劲”的境界。但这只是盘架子中能懂劲,要实战,还要在推手训练中获得“听劲”、“化劲”、“发劲”的能力,才叫真正懂劲。
听劲:“听劲”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能在接触外力的瞬间,立即感知外力的大小、速度、方向、性质的能力与过程。听劲的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盘架子获得,但却必须在盘架子获得整劲的基础上通过推手训练来成就。正统的太极拳训练,第一年盘架子,初步获得整劲之前,是不许练习推手的。盘架子一年以上,初步获得整劲后,师傅会教给弟子推手的基本形式与要领。推手是太极拳二人对练的一种基本形式,是走向真正实战的必由之路,由二人双手互搭开始,进行一攻一防的模拟练习,练习过程中二人上肢需始终接触不分开,但又不能有力的对抗,即“不丢不顶”。推手包括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基本动作包括崩、捋、挤、按、采、挒、肘、靠。最初练推手时必须由师父和弟子配合进行,由师父给弟子“喂劲”,弟子通过触觉跟着师傅走动作,直至把劲练顺并符合实战要求,同时逐步练出听劲的能力。只有师傅把弟子的劲基本领顺之后,才可以在同门师兄弟间互相练习,但不得和其他门派的人练习。听劲练成的标志是身体触觉极度灵敏,受力的同时,无论是否主观意识到,均可立即感知并自动作出反应,其间无需大脑反射参与,完全是肌筋膜系统本身形成的低级反射。传统上的“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就是对这一功夫的高度概括。根据传说,当年某太极宗师,夏天裸着上身在树下睡觉,熟睡中落到身上的树叶可被机体自动弹起,落到一边。
“化劲”和“发劲”:化劲和发劲均是建立在听劲的基础上,也是通过推手练习获得的能力。“引进落空合即发,牵动四两拨千斤”说的就是这个过程。其整个过程虽然是瞬间电光石火的事情,但说时迟,那时快,具体分解开来,也是可以讲解的。对方劲力触身,听劲能力迅速反应,感知到了来劲的力道、方向,同时机体作出反应,顺来力之势以弧形运动引之,同时自身之劲力涵之蓄之,待来劲使老之后,自身之整劲和对方之力相合,内劲勃然而发,即可将对方弹出数丈之外。弹出对方时,所发之劲分为长劲和冷脆劲,长劲可将对方放出很远,但不易造成内伤,用于同门之间切磋。冷脆劲发劲迅速,距离极短,虽不一定能将对方放出很远,但非死即伤,用于御敌。一般来说,长劲先成,冷脆劲需在长劲的基础上练成。但练成冷脆劲者,则收放自如,同门切磋或带徒弟时,依然可使用长劲而不伤人。
练成听劲、化劲和发劲的太极拳师,在最正确的指导下,辅以自身刻苦训练,最快也需要六年。此时,可基本具备实战能力,但也往往只能在同门推手中占上风,要想针对任何门派,在无规则搏击中所向披靡,仍有困难。
具备上述能力,就叫“懂劲”。懂劲之后,特别是练出冷脆劲之后,基本上已经将招式练到随心所欲,有招即无招,无招即有招,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与动作,即可打出太极拳的真正劲力,也无需动不动摆个架势,亮个相了。此时,全身任何部位均可作为攻击的武器,再微小的动作,也有无坚不摧的破坏力。无论有无准备,还是被背后偷袭,总能后发先至,融听劲、化劲、发劲于瞬间,往往是偷袭之敌被击溃了,自己才知道怎么回事。这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此时,方可称之为“阶及神明。”到此阶段,需要九年。
最后一年,师父往往就以教终极绝技,静坐修道功夫,及江湖典故,应敌经验等。如此十年之后,方可出师,方才具备英雄所向无敌,扬名天下的能力。
这也就是传统所说的“三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的由来。
附:太极拳简史(由师门口授)
太极拳目前均以河南陈家沟所传陈氏太极拳为正宗,杨氏太极拳由杨露禅学自陈家,其他太极拳门派也均直接或间接出自陈杨二氏。
但据师门口授及传承谱所载,陈氏太极拳为陈氏先祖陈王廷所创,陈王廷的拳法思想渊源,则直接或间接地传自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所著的《拳经》。但陈氏之拳,历来以刚猛为主,实与杨氏之太极有很大不同,后人多以为是杨露禅所改,但实际上另有原因。
杨露禅太极拳学自陈氏陈长兴,陈长兴虽也传承了陈式太极拳,但真正的传承却是山西王宗岳的弟子蒋发。王宗岳就是《太极拳论》的作者,其传承则来自张三丰一派。也就是说,陈长兴的太极拳,其实来自张三丰—王宗岳—蒋发一系太极拳传承。
杨露禅学成太极拳后,回到北京,走之前曾发誓杨氏太极一派永不与陈氏太极后人比武较技。杨露禅初出茅庐,回到河北老家,前来挑战者络绎不绝,被击败者又反复寻仇。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若有人告人身损害官司又百口莫辩,为避祸来到北京,投身端王府,并得到王府之人赏识,对其支持最得力者据师门口传称为“刘老公”,是个太监。到端王府后参与了王公贵族组织的几场决定性的比武,最有名者如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数战皆取得压倒性胜利后(也有传与董海川打成平手),一众王公贵族为之倾倒,纷纷欲拜师杨氏太极拳门下。但这些人养尊处优,穿长衫练拳,并不能真正吃苦。杨露禅出于保密和迎合这些人的需要,将太极拳小圈改为大圈,低姿势改为高姿势,快动作改为慢动作,删除了发力、纵跳、下势等动作,虽然看着舒展大方,也足以强身健体,但实战性能已经基本丧失殆尽。这就是现在世面上见到杨氏太极拳的雏形。
杨氏太极拳的真传,则在杨露禅的子女们中传承。杨露禅有子杨建候、杨班候。杨健侯性格温和敦厚,故从学者颇多。杨班侯天赋极高,真正得到了其父的真传,所向无敌,但性格刚烈,出手则易伤人,弟子们也被其揍得苦不堪言,故传人甚少。后世杨氏一脉,多传自杨健侯,杨健侯虽然也号称无敌,但功夫略逊于杨班侯。
杨建候之子杨澄浦,自幼对太极拳实战不感兴趣,认为学得再好,也不过能敌一人至数人,要万人难敌,唯有强调其健身功能,从寿命上熬过对手。故他对太极拳又进行了改编,更强调了其健身作用。
杨澄浦之子杨振铎,自幼丧父(十岁),虽自称自幼随父习武,但时间实在有限。其功夫多从同门学来。又赶上解放后大力倡导太极拳健身化和表演套路化,虽然从血脉上是正宗的,但功夫上,就不好说了。
其实,在杨澄甫时代,虽然也衔接了杨氏“三代无敌”的余绪,但此人体型偏胖,据自然门传人万籁声所述,其曾败于万籁声(真实性不得而知)。也许从那时起,杨氏太极拳的主要价值就是健身了。
杨露禅入端王府后,河北张正学为学习太极拳也辗转来到京城,被同是武术爱好者的礼王府太监“刘老公”收为义子。刘老公为杨露禅徒弟,但曾对杨露禅有大恩,为报恩杨露禅收张正学为徒,与其子杨班侯同时学艺,与杨班候并称“快手杨班候,神手狗不吞(因张正学曾赤手力敌另一王府豢养的数条恶狗,故有狗不吞之称)”。艺成后张正学将其绝技传于其子张炳恒,后张炳恒来山西工作,机缘凑巧之下,传太极拳于唐金荣,但后来张炳恒因工作调动回到河北,故未能学够十年。唐金荣传太极拳小架及静功于我师父到第八年时因肺癌去世。我师父传我时,按严格规范学到了原汁原味未经改造的杨氏太极小架一路,学了一年余,中断。师父遂决定不再将太极拳教人,这一脉太极拳从此失传,太极拳静功,我师父则未曾教我。至于河北是否有张炳恒的弟子传承,未知。但本门太极拳,无论记名弟子有多少,由于打拳时必须时时由师父看拳,故真正的弟子,总是同时只有一人,又因成才周期长达十年,故即使有弟子,恐怕也是记名的了。
基于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探讨内家拳修炼的机理:内家拳传统上即有易筋、洗髓、内壮等说法,可见其修炼的对象的确是以基质、纤维系统为主。所谓易筋,即指通过修炼,使体内的肌筋膜系统发生真正的改变,肌筋膜其实就是狭义的纤维系统。但从内家拳总的修炼过程看,其实并不局限于肌筋膜系统,而是包括了整个纤维系统。“洗髓”之髓主要指骨髓,根据现代研究,骨髓主要由造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组成。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胎儿及婴幼儿时期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脂肪组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即为黄骨髓。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结缔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孔中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以及少量造血干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此外,红骨髓中含有保证其血液供应的血窦。上述结构中,除造血干细胞负责为全身造血以外,骨髓基质干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功能最为独特,该类细胞可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而诱导其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条件就是基质。也就是说,在易筋阶段还仅仅是通过锻炼对纤维、基质系统进行活化和重塑,而在洗髓阶段,则是通过锻炼对骨髓基质和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体的生长、发育,并实现了防病治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内壮”是指强壮内脏,在易筋阶段,主要是实现了肌筋膜的活化和重塑,而随着功夫的加深,到了内壮阶段,则是对内脏细胞间基质-纤维系统实现了活化和重塑,从而使全身皮、肉、筋、骨、髓、脏从外而内一气贯通,此时,无论是听劲还是化劲、发劲,全身从细胞到细胞间质及肌筋膜系统完全成为一个整体去运用,方才实现了内家高手阶及神明时不可思议的能力。
听劲的原理:筋膜系统对物理信息的传播速度很有趣,一方面,身体周围的张力和收缩力联系,在力学上通过“震动”以音速传输,比神经系统快三倍。因此,与一般认知相反,纤维网络传导的速度比神经系统更快。每个机械力量的微小变动,都会被注意到并沿着纤维网络中的纤维传导。太极拳的推手功夫,练到一定程度可以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练功久感觉灵敏,稍有接触即知,“独如一鸟毛之轻,我亦不驮,蝇虫之小亦不能着落我身”。这个事实,由于用神经反射解释不通,所以历来都认为是神奇的传说而已,但根据筋膜传导理论则是可以解释的。神经反射有一心不能二用的特点,所以反应再快也不能对付偷袭,更难对付同时从几个部位进行的偷袭。但从筋膜传导理论,则我们完全可以解释这一问题,它的反应够快,且无需大脑去支配。
内家拳修炼“换劲”的机理:内家功夫修炼中,多有”换劲“一说,所谓换劲,就是在修炼到一定程度后,突然感觉全身不适,特别疲劳,严重的甚至感觉功夫全失,甚至情绪也有异常。但一旦这个阶段过去,旧力去,新力生,功夫就会进入新的一层,发力更加完整,也就是所谓的拙力换成了真力。
换劲一说,历来似乎非常神秘。但从筋膜网的角度看则易于理解:纤维网本身不是肌纤维,收缩能力有限,收缩也不是其主要特点。但纤维网可以约束,连接肌肉,从而修正、改变肌肉的运动效果,使多块肌肉可以通力合作,完成复杂的动作。同时,可将受到的牵拉或推挤力量传导于肌肉,而令肌肉做出反应。这就是说,纤维网络更是一个快速,精密的感受器。纤维网能做的反应,主要是代偿性的位移与再生。当人体采取一种新的体位、姿势或某种运动习惯一定时间后,原有的纤维网即会产生改变,并形成新的纤维网。有实验表明,把两块肌肉贴到一起,过几天,二者之间即会生出无数棉花糖样纤维连接。这一点至关重要,无论是锻炼效果的保持还是病理性的肌肉粘连,都与纤维网的这一特性有关。未练功夫的常人,有其自身的一套筋膜力线传导系统,而且长期习惯下,筋膜网结构已经相对固定。经过内家拳修炼,之前的筋膜网该剥离的剥离,但新的连接又在开始形成。当量变达到质变阶段,就是换劲的时候。换劲完成,也就标志着旧的筋膜力线为新的筋膜力线所取代。历来,易筋经被传说为少林至高无上的功夫,为何以易筋为名,易者,变易之意也,可见,筋膜力线的改变,是功夫的根本。
(四)基于基质-纤维系统探讨针灸、推拿的作用原理
针灸包括针法和灸法,将特定的针具刺入机体特定穴位,再配以相应手法操作达到治疗目的者为针法;运用点燃的艾条或艾柱及其他加热设备作用于特定穴位,通过热刺激发挥治疗作用的则属于灸法的范畴。
关于针灸的作用机理,历来有多种观点。传统上的观点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盛衰,从而获得治病保健的作用。但由于对经络本质未明,故谈不上对其作用机理物质基础的认识。现代有人从刺激神经引起神经反射角度研究针灸治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电针等疗法,确有疗效。此外,有人把针灸等同于一般的痛苦刺激,认为是通过疼痛刺激诱发脑啡肽分泌增加,从而发挥了阿片类镇痛效果。但若根据这一原理,则吃辣椒、扇耳光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报道的假针灸(由不懂针灸技术的人员用针具刺激接近穴位附近)能获得真正针灸相似的效果,即属于此类。除此之外,用特殊针具如小针刀等,完全根据解剖原理进行微创治疗,则本质上属于西医外科的范围,不在此例。
上述对针灸作用原理的探讨,虽各属一家之言,但貌似均有一定的事实支撑,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均是对中医针灸独特内涵的否定,其本质是否定中医经络系统有独特的物质基础。
针灸作用的机理,《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可见,针灸作用的机理,根据古人的说法,可用“气至而有效”一言以概之。何为气至,现代针灸教科书说的针刺部位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即为得气,虽有一定道理,但有歧义。因刺中神经则麻,刺中血管肌腱则痛,重刺激肌肉丰厚部位则酸胀,若这些均理解为得气,则依旧与经络的本质无涉。
更何况,对于得气,传统的说法是也可指医者运针时的感觉,而非单指病人针刺局部的感觉。如《标幽赋》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居幽室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从这句描述看,显然指的是医者指下的感觉。而病人的感觉,则不能局限于针刺局部的“酸、麻、胀、痛”等,而应该以出现“循经感传”为准。所谓循经感传是指针刺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局部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并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根据张缙大师的研究,循经感传具有八大规律,即普遍性和潜在性、可激性和可控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循经性和变异性。对发生循经感传后的感觉变化,则有沉重、胀、酸、热、痒、蚁走、水波样、麻、凉、触电等,其中热、痒、蚁走、水波、凉等感觉与一般损伤性刺激的感受明显不同,可视为循经感传的特殊感受。如针足三里时可以传到踝附近,有时经过特殊操作又可使这种针感传到另外的方位上去,如针足三里时又可控制针感,使其上传到侧腹部。全身所有腧穴都能产生不同性质的针感,其中除末梢腧穴外,大多数均可传向一定方位。一般说术者手技愈娴熟,针感出现率就愈高,传得也就愈远。手法不熟练则出现向远方传去的针感就少,即使能够传也不会传得很远。
基于得气和循经感传这一针灸独特现象,我们来探讨针灸治病的物质基础:
毫针刺入穴位后,会对局部纤维系统形成物理刺激,通过提插、捻转等特定手法对纤维系统形成物理刺激并促使其做出运动反应,结缔组织——特别是胶原纤维和成纤维细胞之亲水性糖蛋白,产生出可测到的组织机械性作用。该种反应会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呈漩涡状向外传导,类似于石子击落水面后形成的波纹传导,这些变化可达到针刺点4厘米外的位置。而经脉多走行于肌肉间和肌肉的筋膜平面之间,即相邻筋膜间由疏松纤维网(结缔组织)连接并由凝胶状基质充填,由于长期受到筋膜间平行位移运动的刺激,故液化程度高,流动性高,从而形成了经脉线的特殊光、电、声等特征。针刺穴位形成刺激使筋膜做出反应性运动——筋膜间平行位移同时带动凝胶状基质被激活并沿经线流动为感觉神经末梢感知时,就会形成明显的循经感传现象,这就是循经感传的物质基础。下图来自于《解剖列车》,可有助于理解:
最后引用解剖列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这表明,针灸在一定距离外的动作和清晰的“信号传导”,通过一种新的力学信号通道,在细胞和组织水平被连接起来,这些通道出现在结缔组织细胞和环绕他们的细胞外基质复合体之间,进一步的研究令人振奋,将来有可能在针灸、运动康复和教育以及徒手治疗领域出现一个统一的理论。”
“经方六重境”基于“弹性自适应系统”对经方病机的阐释李跃进“经方六重境”的结构基础——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李跃进“经方六重境”的结构基础——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99422666771565827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举报
荆八针
荆八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荆九针
荆九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荆八针
荆八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荆六针
荆六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荆三针
荆三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8-10 07: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