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72|回复: 0

    [第四章 藏象] 【25 论】 肝藏血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3 18: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1 14:55 编辑

    25 论  肝藏血论
         【理论内涵】
          肝主藏血,是指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肝贮藏血液,以濡养肝之本体以及筋、瓜、目等;又可化生与游养肝气,维持肝气疏畅条达;肝血为女子经血之源,同时又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肝为血之府库,对人体外周血液的流通起重要调节作用。此外,开还具有重要的凝血功能,防止血液逸出麻外。

          【学术源流】
           “肝藏血” 最早见于 《素问 •调经论》:“心藏神,肺胜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蛙则恐,实则怒。”明确阐达了肝与血的生理与病理性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人卧则血归于肝。”王冰注释为:“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阐明肝对循环血量的调节作用。

           隋•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说:“肝之神为魂而藏血,虛热则神观不定,故惊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上》“肝藏血而候筋。”“肝候于目而藏血。”进一步论述肝藏血是在体合筋,开窍于目等的物质基础。

          关于肝藏血而防止出血的功能,较早见于元·罗天益《卫生宝鉴》提出:“夫肝摄血者也。”其后,明清医家多有论述,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论及:“其职主藏血而摄血。”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脏气》:“肝藏血,非肝之体能藏血也,以其性敛故也。”对肝藏血的机理作了更深入的阐述。

           由此可见,肝藏血的理论在《黄帝内经》时期已基本形成,至唐·王冰有所发挥。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兴起,“肝藏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基本原理】
           1.肝为血海 肝藏血的物质基础,是解剖学关于肝之本体的认识。肝藏血理论的形成,是以古代粗略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难经•四十二难》:“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进而,宋.严用和《济生方 •妇人门•崩漏论治》 称“肝为血之府。”明 •李中梓《内经知要 •藏象》亦谓之:“肝为血海。”说明肝为血之汇聚之处。

          肝藏血,上则满目,使“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胜生成篇》);外则养筋,使 “足妥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胜生成篇》);其华在瓜,“瓜为筋之余”,爪得血而红润光泽。肝所贮存的血液为女子经血之源,对于女性规律的月经及生殖功能具有重海的设苏作用。因此又有 “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肝藏血能酒养肝气,为肝正常的疏泄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开主藏血与主疏泄两大功能相辅相成。如清•叶桂 《临证指南医案•开风》:“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全赖肾水以酒之,血液以活之。”

            此外,肝也参与了血波的化生过程。如《素问• 六节藏象论》所说:“肝者,罢极之本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素问•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人胃,做精于肝,淫气于筋。〞不仅牌胃所运化的后天水谷之精布散于肝,而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也归聚于肝以为生血之用。《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2.血行诸经 肝肚酒过白身木体的结构贮藏血液,以此为些础,具有调节全身储环血量的功能,其一,借助心主行血的功能,在机休运动、兴奋、应激状态下,将贮藏于肝胜的血液分布全身,以供纷机体需要,即王冰所调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当机体安静、睡眼状态时,“人静则血归于肝”,以贮藏血液。其二,通过对冲、任二麻及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调控而发挥其此存及调节全身血流的作用。如《血证论•吐血》:“肝为藏们之胜。血所以营运周守者,顿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i所转输以宿之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屆。”

         肝对福环血量的调节,是以肝贮;藏血液的功能为前提,但又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密切相关,是在藏血与主疏泄功能协同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


          3. 凝血之本 出自明•章潢《图书编》:“肝者,凝血之本。”肝藏血,还体现在维持血脉的完整性,以防止血波逸出脉外。肝藏血以防止出血与肝气疏泄和固掇功能的协调作用密切相关,是肝主疏泄功能维持血波正常运行的结果。正如《血证论•脏鹏病机论》所说:“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屆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反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洪或气火上逆,则可导致血波运行逆乱;或肝气虚弱,气不摄血,而致血不循常道而逸出脉外。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历。〞《杂病源流犀烛•面部病源流》“面青血水而出血,肝气虛,不能藏血也。”因此,肝藏血对血液固摄作用的生理效应,是通过对临床肝不藏血相关病理现象的反向推理总结出来。


         【临床意义】
          肝藏血的功能失常,在临床上主要可以表现为两方面病证:一是肝血不足,导致肝及其所屆形体、官窍失于活养,表现为眩量,两目干涩,视物昏蒙,夜麻不安,失眠多梦,甚或梦游梦魔,手足抽指或啊动;在女子则可出现月经不调,经期错后,经量诚少,闭经等。二是肝不藏血,由于肝气上逆或肝火亢盛,而导致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咯血、吐血、鼻衄、紫癜等。

          肝藏血功能失常所涉及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类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眩晕症、梦游等;眼科疾病如夜盲症、近视眼、视觉疲劳等;血波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诚少出血性紫疲;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硬化等,以及生殖系统疾病如女性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由于肝藏血功能失常往往伴随着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在调理肝血的同时还需兼顾疏理肝气。


            【现代研究】
            相对于肝主疏泄而言,有关肝藏血的现代研究较少见诸报道。原因在于 “肝藏血”中”与“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与生理学中的“肝胜,及“血液”相类似,没有大大的歧义。特别是在明清及近代中西汇通医家对 “肝蔽血。理论的闸述更是借助了 大最现代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从储存血液的角度而言,肝肚是人休内重要的储血器官,在人静卧时候肝脏内血流最可增加25%。而人体的静胁系统在安静时可容纳人体大约 60%~ 70%的循环血量。在剧烈运动、惜绪紧张等应激条什下,这些血液均可 以通过调节释放出;来进人血波循环之中,以供机体所雷。因此,“肝藏血”对血液的贮存作用实际上还包含了人体静脉系统(又称容量血管)的功能在内。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肝脏及静脉系统血流量的调节则体现了肝藏血与主疏泄功能的协同性。由此可见,肝藏血功能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密不可分。

           对于 “肝藏血”防止出血的生理效应,有学者认为主要与肝细胞所产生的凝血因子、肝细胞对抗凝物质的灭活,以及一些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的解毒功能有关。人体内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凝血因子均在肝细胞中合成,这些凝血因于发生连锁反应后促进血液凝固而防止出血。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